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普及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普及美学主要研究本来美和美的成长两大方面。本来美是人固有的天赋之美,人各有志业,每个人便需依乎本来美率性发展,并在时移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位格品级。

1 本来美

(1)人人含具天赋本来美

“天”是古人认识世界和命运的重要观念。人类尚未开启文明之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和动物一样主要依凭本能生存。一旦跨入文明门槛,人类便开启了对高于自身力量的敬畏与信仰。中国古代文明与萨满教信仰密切关联。古代萨满教秉承万物有灵的信念,认为万物各有神灵统属,属于多神教。萨满教持有天地秩序的观念,以满族信仰为例,在早期的萨满神谕及神话中将自然宇宙分为九层三界,“上界为天界,又称火界,分为三层,是天神阿布卡恩都力和日月星辰、风云雨雪雷电等神所居;中界亦分为三层,是人类、禽鸟、动物即弱小精灵繁衍的世界;下界为土界,又称地界,亦分三层,是地母巴那吉额母、司夜众女神以及恶魔居住或藏身之地” 。可见萨满教信仰中保留了天地人分野沟通的秩序。人类最初的多神教信仰中,诸神从无序走向有序是世界文明史演进的大致路径。因人神杂糅共处,任意交互,以至于秩序紊乱灾害频仍。《尚书·吕刑》曾载:“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颛顼时采取绝地天通的手段,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天成为宇宙唯一的最高神,尽管中西方称谓有异,实则一同。由多神教到一神教的确立过程,不仅可以窥观中西方文明演进的不同路径,也是研究中西美学观念、传播观念发展的重要基准点。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观念。天序作为宇宙最高的序令法则,先验地决定着万物的必然归宿。《中庸》开篇即载“天命之谓性”,万物众灵都呈现不同的天性特征。所谓天性,即上天所赋予的资性,每个人皆有天赋本来美的种子。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总体上是在阐释天、性、情、命、理、气等基本概念,以构建以天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天即为宇宙最高神,天下都服从天命。《诗经》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尚书·盘庚》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古人认同一切存在都是顺承天的意志,无论国家、个人命运还是自然万物都顺服于最高序令,这才是厘定天下秩序的根本依据。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天即为道,中国古代读书人秉持对道统的追求;天即理,理为天理,宋明儒学又称其为理学;王阳明学说又称为心学。天无处不在,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因此,在地上呈显为地理,于物中显现为物理,在文内含有文理,于路上呈现为道理,不一而足。

“命”在古汉语中有性命、命运、生命等意。许慎《说文解字》称:“命,使也。从口从令。”命也有命令、赋予的动词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命,天之令也。”傅斯年考证,西周时“命”与“令”在甲骨文、金文中能互解。 天命自然含有不可违抗之意。《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 ,人乃天命下贯而成,由此蕴含着天地人贯通的内在秩序。人也在自身的观念认知中确立人与天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信命,在根本上依乎天命过活;现代人多信力,全然凭靠己力行事。人力虽强大,却有诸多事实难能改变。人固然有自由意志,但人之生死、由来等皆不容己自由选择。即便以现代的基因观念来审视,人的发展也是传承有自的。在此,我们承认自身含具的天赋基础,并认同天赋本来之美、珍爱天赋本来美并率性成长,进而找到自身发展的位格。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更有知晓自身所担负天职的觉悟,执己为器皿,去完成上天所赋予使命的意味。徐复观称,天命之谓性的意义,是确定了每个人都来自最高的绝对价值本体——天,因此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同质”的价值,是为彻底的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所谓“人生而平等”,与东方“天命之谓性”异曲同工。承认天赋本来美,正是普及美学的思想基石。

(2)万人万性,各秉其美

古人承认万物乃天命下贯,也承认诸性同质平等。何谓“性”?徐灏《说文解字笺》载:“生,古性字,《书》《传》往往互用。”“生”的本义为如草木生出土上,生出于地,意思为生命。先有天,后有地,随之才有万物。万物万性皆呈现天道、天理,如此方能理解“性”的内在旨趣。

“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前提是有天地。古人在此方面虽论说纷呈,却不离其宗。《尚书·泰誓》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孟子倡导心性之学,称人为贵主要是基于“人之同心” ,孟子学说中心性不分,其本质却是尊奉天。董仲舒阐发大一统思想,首先称人受命于天,然后倡导承于天的社会秩序,无论君臣、父子、兄弟、长幼皆有序,“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 ,所以人为贵。二程认为,性是天道降于人身上,“生生之所固有也” 。周敦颐认为,万物乃阴阳交感所化,变化无穷,只有人“得其秀而最灵”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皆强调承性于天是基础,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内在秩序。

人人性情有别,呈有洋洋大观。君王素人,夷狄蛮戎,性情各显不同,故而古人能根据性情根底拔擢良才。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案物当寻其性质也” 。既然性是本质,那么性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刘劭认为凡是活生之物,无不体现质性,人秉阴阳五行而呈现外在情素。于是,他依乎性情有别、习染各异、志业不同来辨才识器,将天下人材分为十二类,以便举贤。 清代学者戴震也称,人的才质是天性的呈现,人与万物各具天性,才是性的具体表现,从本质上讲都是“天之降才” 。人的天性不同,所以才质也不一样,但这些在根本上都是本来美的呈现。

2 美的成长

(1)率性生长

普及美学不仅主张人人各具“本来美”,都有天赋的种子,还倡导“你的美还需要成长” 。《中庸》载“率性之谓道”,“率”为依循之意。郑玄认为,“循性行之,是谓道”;二程也认为“循其性不失,是为道”。诸家学说都认同依性顺天发展的观点。何以依性顺天发展?古人认为,以诚来秉持初心,方能率性发展。《中庸》载:“自诚明,谓之性。” 持有至诚之心、以精血灌注,方能尽其性,尽性方能贯通天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中除却说了人能率性生长外,还包含了一个前提,即天地才是人发展的最高限度。自古以来天是至高等级的存在,天即道,率性是通往道的路径,人的发展在根本上需依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天道本来,只有顺乎人的天赋,本来美才能尽性发展。南宋叶绍翁称朱熹的解释精确:

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人人各具天性而各怀其赋,故而各有志业。但人在本来美成长过程中,却都离不开学习。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可视为孔子一生学习成长的传记,且记载了每一个阶段的独到觉悟。“学而知,困而知,求知此性而率之也。舍率性之外别无道,舍知性之外别无学” 。至于如何率性,那便是秉乎内心,找到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深研精探,方不负怀具的天赋本来美。

学习是人秉持本来美成长成才的必经途径,“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废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委弃不惜,并且伤坏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 人的德性与形体一并成长。人的形体历经初萌、长成、壮盛、枯萎、寂灭,有始有终;德性成长也有极限,“始乎蒙昧,终乎圣智” 。人之成长便是使自己的固有德性完整呈现出来。

(2)位格品级

个人本来美的发展需各尽其性,各呈其美。成长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位格。位格不同,必然呈现品级高下不一。《尚书·泰誓》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这句话是说,上天命定下的天下之民各司其职,有人为君,有人为师,皆遵循上天而守护天下。但为君有为君的品级,为师有为师的品级。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人秉持自下而上对天的呼应,人依乎品级而逐级奉养,故而制定礼仪制度。天下君王的品级最高,君王奉养天,与天直接沟通。君王以下也依据礼仪制度来进行逐级奉养。等级是品质的外在体现。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恰是礼仪制度订立的依据。人道与天道的合轨,便是“天人合一”。现代学人多将“天人合一”理解为天象与人间行为的呼应,其实这仅为表象之一,并不全然。“天人合一”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呈现是各归其位,如中国传统社会所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序,父子有别,各得其位,各司其职。

欲使天下臻于有序,是因天下无序。实现路径便是古人常言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的实现从本源上讲,无不指向本来美及其成长。《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以修身来养己,最终成长为自己。《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即“得”,“明明德”即光大属于你的本来天赋之美。人入世已久,本来美被尘世习俗所浸染,逐渐被遮蔽了本来发展的面目。因此,学习绝非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唯有明心见性,方能获取属于自身应该所得。所得的呈现便是位格与品级。

当然,明德的途径不一。如道家也讲求天人合一,只是与儒家实现的路径不同,二者殊途同归。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佛乃见本性,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佛,成佛即成为本来。你的本来就是你的“明德”。因此,儒释道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本来。成长所达及的本来就是其个人位格所终。宋儒程颢说: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

你自己就怀具本来美,你需成长如初。初便是古,乃天然含具的本来。人呈其本来美,便是天德自现。清儒戴震称人的才气是天性的集中呈现 ,人的成长便体现为品格。人的本来美都上承自天,成长过程中却有过与不及之差,这也是在古代社会需要修道立教的内在缘由。如今传统社会秩序已然不复存在,但是“备载于我” 的本来美却依旧存在,在当下使本来美达到相应的位格品级便是个人所及。

(3)时移变化

人之行为常有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这不仅说明了天地自有其恒定秩序,还说明了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洽合发展。《周易·乾卦·文言》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人”多指君王或圣人,他们能与天直接沟通,多奉天为圭臬并敬奉天时。《周易》一书通常被认作卜筮之书,其实更是一部沟通天人关系的哲理之作。人之天命已定,关键问题在于在已定天命的前提下,如何做出决断与对策,这恰恰是体现人之智慧所在,亦为人之本来美所系。作出决断与对策,意含时移变化,都呈显天意。

相同人在不同阶段认知有异,同一件事不同人认知也有差别。宋代皇帝真宗称,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宋真宗被誉为英悟之主,且雅好文学。他贵为天子,想必自然知晓读书向学承续道统的内在旨趣。他明知晓其中真意,却仍从切实的益处去引导,这便是高明之处。相反士人们自以为怀负聪明,尽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处阐发,自诩高节。其实,天地固有心,生民也自承命,何须他人来立?读书之人从最切实处着手,躬行其事,呈显己性,天道固含其中。凡能悟者自能悟,知黄金屋、颜如玉之贵美,才会知晓读书旨趣;不能自悟者甘心守下,却也不至虚浮无着。

人在秉持天赋本来美的发展过程中,也承认时运变化的重要性,即便如孔夫子也不例外。他周游列国,离卫赴陈,过匡时,因貌似阳货而被拘于匡地五日,慨然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这是孔子承续文王之后的天命担当。如若上天要断绝承续上天的文统,后人也不会继承;如果上天未丧失文统,自己的命运也不在匡人手中。孔子讲了天命观下的时运,以己为器承续道统。天命不可改,求通不得乃时势使然,故而天命位居首位,时运次之,在此前提下才是个人的努力作为。孔子虽临有各种不堪,并承认“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 ,仍能临大难不惧,呈现出异于常人的圣人之勇。

因人成长难以脱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经受习俗浸染是本来美成长中的必经之途。变化发展的归宿是回归本来,使本来美完整呈现。只是人于环境中浸染,易于失却原本性情。而坚持初心所向发展,方是正途。古今中外英豪俊杰困厄之际多为鄙事,折节存养,静待天时以呈露性情。古时,治国选贤与能,泛论众才,以序辨等级,择取天赋卓绝、德才兼备之人,便是古人天赋本来美的呈现。如今,社会发展日趋多元,人的发展也随时代变迁愈加呈现多样化景观,由此也能呼唤出本来美的多元繁荣。 dt54h+aFeK/bsnlLoCYtP4GPTNiH+8nqI6ltyIRj4JwqPMOT2wXVHQJyK7dWE5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