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本《远宦帖》不仅保存了王羲之草书的样貌,其中带有明显节笔的几个字,更是成为考察传世敕字本《十七帖》版本最重要的依据与标准。简言之,这些节笔在姜宸英本、吴宽本与祁豸佳本三个版本中大致消失,仅姜宸英本、吴宽本、文徵明朱书本、冯铨本在“问”“知”二字处还有些蛛丝马迹(表3),不过双钩本中的“知”字节笔处因为破损而未被保留下来。“问”字在这些本子中皆被修成波浪状线条,显然是经过多次翻刻的结果,反映出翻刻者在没有墨迹本参考的情形下,凭着自己的认知来加以修整,完全搞不清楚这些节笔的书写脉络。“知”字中的节笔虽然看似保存下来,也仅是稍稍有个样子,若没仔细看会以为是刻错,与真正的节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几个本子中遭到修改最多的就属祁豸佳本,末行“知”字中的节笔完全被修掉,“问”字中不合理的波浪线条也被修整成上部平整的怪异线条。
尽管《远宦帖》中“知”字的节笔部分已经破损,由于折线的存在,暗示此处存在着节笔。有趣的是,敕字本《十七帖》尽管因摹刻失误而渐行渐远,却意外地保存了双钩本中失去的节笔,所以敕字本《十七帖》中的“知”字的节笔显示出其所根据的原本比现存双钩本的祖本更加完整。“笃”字末笔相同的写法,也将传世敕字本《十七帖》都指向同一来源。总之,传世敕字本《十七帖》中所保存下来的节笔,大多都跟双钩本的节笔相去甚远,除非真正清楚节笔的意义与概念,否则很难联想到其跟节笔相关。
表3中所收之绍兴十一年(1141)的《鼎帖》(上海图书馆藏,又称《武陵帖》),历来讨论《十七帖》的文章罕有论及,称不上鉴赏家眼中的善本。根据宋曾宏父《石刻铺叙》所载,此帖乃是“郡守张斛集《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教有无,补其遗缺,以成此书”
。上海图书馆所藏残册中存有王羲之五十帖,其中二十二帖见于《淳化阁帖》,有十四帖(从《月半帖》至《远妇帖》)与《淳化阁帖》卷七中所收的次序行款一致,可见其确实有源自《淳化阁帖》的部分。不过,《鼎帖》中所收《省别帖》(图28)却与《淳化阁帖》本不同,反而与双钩本《远宦帖》的位置完全一致,显示出摹刻来源与双钩本《远宦帖》的关系密切。
《鼎帖》虽然摹刻不佳,相较那些书法史上的著名刻帖,却意外地保存较多双钩本的特征(参见表3)。首先是第二行的“情”字收笔处与双钩本《远宦帖》一致,往右出锋,而非敕字本《十七帖》中的往下(参见表1)。“宦”字的节笔痕迹相当清晰,不像敕字本《十七帖》中已经完全被修饰成平整线条。“远”字在双钩本《远宦帖》中的节笔后半呈现细丝状,或许是出于摹刻过程的误差,才会出现《鼎帖》本中线条消失的状况。第四行末字“笃”的收笔方式完全与双钩本《远宦帖》相同(参见表2)。末行的“知”字也很有趣,《鼎帖》本呈现出细线般的笔画形态,反映出刻制者在不了解双钩本《远宦帖》残损的情况下,进而将之合理化。敕字本《十七帖》中第四行的“问”字的怪异节笔在《鼎帖》本中则完全被修改掉。事实就是,《鼎帖》本虽然也经过翻刻且摹刻不精,却因为保留许多与双钩本《远宦帖》相同的特征与节笔痕迹,反而显示出其与双钩本《远宦帖》的亲近关系,而向来被认为刻摹精良的敕字本《十七帖》反而与双钩本《远宦帖》相去甚远。
节笔这个重要的晋唐书写现象,显然没有在传世敕字本《十七帖》中被忠实地保留下来,即使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也都被修改变形到难以辨认的地步。
宋以后利用桌子书写,此彻底地改变了书写的方式,书家不需要像古代那样持拿在手中书写(图29),也不再借由折纸来加强书写面的强度,因此跨写在折纸痕上的节笔便消失无踪,使得时人对于节笔可说是完全陌生。这种对古代节笔的陌生感,加上缺乏原迹的比对,确实容易在每一次的翻刻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修正这些怪异的节笔,调整成比较符合自己视觉经验的自然线条。尽管如此,有些特别夸张的节笔并不是那么容易处理,例如《丧乱帖》与《书谱》中左侧偏锋的宽扁粗线条(图30),在《十七帖》中就被处理成很怪异的笔画(图31)。敕字本《十七帖》中的节笔被整形到难以辨认的状况,已经反映出这些刻本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节笔消失的北宋时期。
传世敕字本《十七帖》中遭改动最多的就是祁豸佳旧藏本(三井本)。不过,此本因为帖数的完整及锐利的刀锋表现,加上很多刻意断开的特殊转折,反而让很多学者相当推崇,甚至也有据以为充当弘文馆学书模板的特征。
若考察全本的节笔处便可轻易发现,此本较其他善本又被省略了很多细节(参见表2),完全反映出再翻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