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反山王陵遗址

作为区域性的土著古文化,良渚文化在全国众多的考古学文化中并不“显眼”,转折点出现在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对贵族墓葬的考古发掘首次确认了琮、璧、钺等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随葬品,从而确立了历史上大量被误判为“周汉之玉”的玉器真正的历史坐标。继而在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吴县张陵山遗址的挖掘中进一步确证了琮、璧、钺等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特征之一,极大地丰富了良渚文化的内涵。这种随葬大量玉礼器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均埋在当时人工营建的高台土墩上,形成一座座江南平原上被称为“山”或“墩”的土台。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 教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土筑金字塔”

随着层出不穷的良渚文化重大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惊讶地发现,良渚文化不光有黑陶,还有丰富精美的玉器、漆器、象牙器等,曾被乾隆皇帝当成汉代宝贝收藏的清宫玉器居然也属于良渚文化。而在良渚文化的命名地浙江省,考古上的进展却并不大,省内当时一直没有发掘出良渚大墓。

1986年,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之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终于在施昕更发现并命名为“良渚”的遗址上找到了良渚文化的显贵大墓。反山是位于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西南部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土墩”,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高约4米。之前考古队调查过数次,虽未有发现,但一直关注着良渚周边的这些土墩。主持发掘反山墓地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老师整理还原了这一历史性的、激动人心的过程:“在得到费国平关于在反山筹建厂房的报告后,我和同事非常仔细地对反山周围进行了踏勘,发现一些碎小的红烧土颗粒和炭粒,偶尔也能见到一些良渚文化的小陶片。据草鞋山、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经验,我们认为反山是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墓葬,即‘土筑金字塔’。”

4月22日,反山发掘项目正式得到文化部批准。但考古队挖掘10余天后,除了陆续发现一批汉墓外,并未发现良渚的任何遗物,这难免让考古队员们产生怀疑。王明达老师在工地召开考古人员会议,鼓励大家坚信原来的判断。考古队凭着过硬的野外发掘基本功和操作经验,顶着“挖反”的压力,坚持继续向下挖。

5月31日,这是反山发掘值得纪念的一天,浙江省第一座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终于被发现了。这是一个暴雨将至的午后,考古队员从“坑”内清出一块粘有小玉粒和漆皮的土块,王明达老师看了一眼,从160厘米高的隔梁上跳入坑中,他不敢用铲,就从装土的簸箕上折下一段竹片,顺着这之前取土块的边缘小心地剔去一小块土,又露出朱红色的漆皮和很多小玉粒(这就是后来经上海博物馆吴福宝精心剥剔成功、编号为反山M12:1 的嵌玉漆杯)。接着,在墓坑中部又剔出一件玉琮的射口部分,他就再也不敢下手了,兴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明达老师对大家说:“这次发掘将要被载入考古史册。”

反山被确认为良渚文化中期偏早阶段人工营建的高土台,既是祭祀的场所,也是贵族阶层最后的归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墓葬区。1986年,在杭州举行的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反山考古发现成为重大献礼,将良渚文化的研究工作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反山所展示的土台营建、棺椁木作、琢玉工艺、漆器制作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祭祀葬礼中所体现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巫、玉、神的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集中体现了良渚文化所创造的极富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缩影。王明达根据田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第一次提出了“良渚遗址群” 的概念,为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在盛行“神”“巫”原始观念和宗教活动的良渚社会,选择地理位置上的“风水宝地”营建祭坛和墓地,不可能随意为之,必定是掌握着社会统治权的最高贵族阶层意志的反映。

反山墓地发现的随葬玉器在数量、器种、雕琢工艺上可谓是空前绝后。整个墓地布列有序,11座大墓中的9座墓葬为南北双向排列,2座偏于西侧一隅,比一般的良渚墓葬要宽大,且墓穴较深。出土遗物包括玉器、石器、镶玉漆器、陶器和象牙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由于此次挖掘的野外操作得当,我们对玉器在墓内的出土位置、配伍关系、组合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使良渚玉器的研究从单件,发展为组装件(即几件玉器通过硬质的柄、杆连接为一整体,如玉钺)、穿缀件(即通过柔软的皮革或丝麻织品连成一体,如项链)、镶嵌件(即无孔的玉粒粘贴或嵌入其他器物上,如嵌玉漆杯)三大类的研究。这种成组成套的研究方法,在考古学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随葬玉器是贵族们身份、地位和权力的主要指示物,以男性贵族独有的玉钺最具代表性。如果依据墓地规模和出土遗物情况,对江浙沪良渚文化贵族墓葬进行综合排序,那么反山的主人们应该位于最高阶层,而12号墓主人更是“王”一级的人物。12号墓处于反山墓地的中心位置,随葬品的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纹饰也最为精致,出土的玉琮、玉钺、权杖等玉器上都琢刻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其中大玉琮(M12:98)可能原枕于墓主人头下,重约6.5千克,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体量最大、品质最佳的一件珍品,堪称“琮王”。12号墓还出土了良渚文化唯一的一件雕琢有完整神人兽面纹和鸟形象的豪华玉钺,以及唯一的玉权杖,显示了墓主人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因此,反山墓地被称为“反山王陵”。

图1.2 瑶山祭坛

(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提供) BU9eW28/YfkGKOk8kMIgnvfIdArSHY6Hoq03y3eIm2X9BUGHAZDZor9b9lN+2/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