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制造与服务融合过程与体系

1.5.1 制造与服务融合过程

随着竞争加剧,制造与服务的融合过程是制造服务与面向服务的制造的形成过程(图1-5)。面向生产者及生产过程的服务与面向消费者及消费过程的服务在推动和形成制造服务的过程中,为实体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服务驱动;在技术的加速驱动下,形成了面向服务的制造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服务的技术支持水平,为广义产品的形成提供了客户需求功能支持。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在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广义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利润率和核心竞争力。

1.5.2 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技术支持体系

大批企业对制造与服务融合的需求,催生了产业间的融合与创新,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与服务模式、理论与技术(图1-6)。我们建立的制造与服务融合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层、技术体系层和服务层。理论体系层包括制造服务的关键理论体系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关键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层包括设计开发技术、制造技术、检测技术、服务技术和其他技术。理论体系层与技术体系层为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服务层提供产品支撑和技术支撑,服务层对理论体系层与技术体系层产生服务驱动。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核心功能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开展能够支持产品广义化的功能设计以及制造理论和技术研究(李浩等,2010)。

1.5.3 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关键理论

1.制造服务的关键理论体系

制造服务的关键理论可归纳为八个方面(图1-7),这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1)制造服务发展模式与策略

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同,其组织方式不一样。因此应该分别归纳总结其目前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主要发展模式包括生产性服务发展模式和产品服务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又可以分为更加详细的制造服务发展模式,例如用户自我服务模式是产品服务发展模式之一。这些制造服务发展模式和策略将在第2章展开介绍。

图1-6 制造与服务融合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图1-7 制造服务的关键理论体系

(2)制造服务实施方法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需要采取“官-产-学-研”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项目资助和政策扶持,推动制造服务的实施。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内制造服务的提供模式类别较多,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出实施框架和路线图,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制造服务的实施提供方法指导。

(3)制造服务系统网络理论

制造服务集成运营模式导致大量和企业密切关联的服务提供商的出现。借助于信息技术,生产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之间优势互联,形成制造服务网络。服务网络节点的功能和层次多样性,打破了静态供应链,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拓扑结构。制造服务系统网络的运作是自组织的,在共同价值的驱动下,以开放的结构,实现分布式制造以及服务资源的聚集和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生产和交付。因此需要研究制造服务网络的系统结构,分析系统自组织的特征和运行机制,从而找出网络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优化控制方法。

传统企业价值链的基本构成要素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随着企业生产活动融入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传统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杨春立等,2008)。对大量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制造服务企业呈现系统网络化的特征。但对于某一企业而言,制造服务企业间呈现出链条结构。因此需要研究制造服务链的价值增值机理,研究新环境下制造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其变化,从生产要素、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等角度来研究服务链的全局增值,而非局部增值。

(4)产品服务系统功能框架体系

产品服务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模块如图1-8所示。一个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产品管理、服务模块配置管理、安装维修服务、备品备件管理、客户反馈、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服务调度、人员管理、维修记录、服务成本管理等。有些模块在不同阶段反复使用,表示这些阶段的产品服务均会用到该功能。

图1-8 产品服务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模块

(5)服务动态调度管理

当设备出现故障且需要及时维修时,如何科学地选择服务人员进行维修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对服务人员智能排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服务人员目前状态(是否出差中)、服务人员的专长、故障难易程度、人员数量、人员层次搭配、服务人员已服务历史总时间、故障机器的历史维护人员等诸多因素。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智能排序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6)产品服务的定价与成本评估理论

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是广义产品,即“物理产品+增值服务”集合。广义产品定价不同于单一产品,服务成本也很难精确预算,这使得企业在产品服务周期内获得的纯利润变得复杂而难以计算。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纯物理产品、“物理产品+增值服务”和纯服务)采取不同的定价与成本估计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广义产品,需要具体细化分类并研究对应的利润计算理论。

(7)服务链的建模理论与方法

协同服务链建模典型特征包括个性化、情感认知设计、可持续设计和模块化运行。这些特征需要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支持,如不确定性建模、层次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多目标优化等,具体包括协同服务单元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协同服务链的不确定性因素关联分析、协同服务链的不确定性数学模型、协同服务链不确定性传播模型、协同服务链不确定度评价模型和方法。协同服务链中服务的形成与传递关系描述是复杂产品MRO协同服务链建模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对动态MRO服务业务进行三维建模,从服务业务流程、服务人员、服务资源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建模,构建服务业务三维集成关系模型。

(8)产品服务配置理论

研究产品服务方案设计框架和流程,改进服务质量功能展开、服务蓝图等方法;开展面向配置设计的客户需求建模及映射研究,利用质量功能构建质量屋,确定产品和服务技术特征权重;运用粗糙集理论挖掘数据间关联规则,形成规则库;分析产品与服务的集成策略,构建产品与服务集成模型;开发产品服务方案的模块化配置优化和个性化产品服务方案的主动推送方法。

2.面向服务的制造关键理论体系

(1)面向服务的产品开发设计理论

1)广义产品的模块化方法。广义产品的模块化包括实体产品的模块化和服务的模块化。需要分析物理模块与服务模块的映射关系,建立模块间的关联模型。服务模块之间具有松耦合性和离散性,而物理模块间具有紧耦合性和连续性,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模块划分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广义产品,完成广义产品的模块化。

2)广义产品快速配置设计方法。广义产品主结构描述了一个可配置的模块化系统的构成。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需要通过不同模块进行组合,从主结构中派生出面向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广义产品。同时,还需要对广义产品模块化方案进行定量评价。也可以研究基于复杂模块网络的快速配置设计方法,通过复杂网络的定量计算,快速配置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3)产品再制造的设计理论。产品再制造的设计理论包括再制造毛坯(典型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预测方法和理论,装备再制造循环寿命周期理论,装备再制造性,以及废旧产品部件或整机的应力和疲劳分析、剩余寿命评估和模拟仿真研究。在设计方法上,需要研究面向资源优化利用的设计、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和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张伟等,2009;徐滨士,2009)。

(2)面向服务的产品制造/装配理论

面向服务的产品制造/装配理论主要研究面向服务的多Agent条件下产品协同制造理论,如何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和不规则需求的突然变化,通过重复利用和更新制造方式,实现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产品快速制造(KOREN, 1999)。

(3)面向服务的PLM理论

1)广义产品数据结构建模理论。该理论主要分析广义产品中物理产品与服务模块之间的关系。维修、保养和回收等与物理产品之间有较强的耦合关系,而文化体验、精神享受等与物理产品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松散。研究广义产品的服务数据与实体产品的融合机理以及模型的演化机理,可为广义产品的统一数据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2)广义产品的变更管理。广义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通常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内部技术环境引发的变化。由于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以及服务策略的改变等,企业可向客户提供的广义产品内容会发生更改。②由于客户需求层次的变化,原有的个性化广义产品也会发生变更。上述变更需要被及时、完整地记录。因此需要对广义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变更进行统一建模。 zSJhhAiHJ0+U1jc5W7fao+0u2ww8kWi5MxiIIqHMgFQrL4osnn3W1CpTqpM6Ia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