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孩子被打,该不该鼓励孩子打回去

孩子被打,该不该鼓励孩子打回去?先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1967年,一个叫帕特森的人做了一个“同伴反应在幼儿攻击中的作用”的实验。他发现,当一个儿童抢另一个儿童玩具时,被攻击的儿童如果表现出哭、退缩或沉默等消极反应,攻击者以后还会经常发生攻击行为,即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强化了攻击者的行为。通俗一点说就是攻击者觉得我抢你的东西,你不敢反抗,我抢到了东西还没什么损失,那我以后还要去抢。

如果被攻击的儿童立即反击,或者老师制止并批评攻击者,攻击者会收敛一点,改变攻击行为,或者更换攻击对象。

同时,被攻击者从反击中学会攻击行为,因为他的反击阻止了别人对他的攻击,保护了自己的权益,从而强化了被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如果攻击者比较偏执,不顾反击,两个人就会爆发更加激烈的打斗。

简单来说,当孩子受到攻击时,鼓励孩子打回去,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一是阻止对方,保护自己;二是自己的孩子学会攻击行为;三是两个人扭打在一起,互相伤害。

李玫瑾教授曾在“开讲了”举过一个例子,说自己的第三代在幼儿园里被一个男孩子抱起来扔,她就鼓励孩子打回去,还教孩子怎么去揪对方的耳朵,受到很多人的赞同。赞成孩子打回去的父母想到的是打回去的好处:保护自己不吃亏。却往往忽略另一面:孩子从反击中学会打人。

我不鼓励孩子打回去,因为不希望孩子养成打人的习惯。我们可以想一下,人一生中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是父母、伴侣和儿女,这意味着和家人发生矛盾的几率也最大。如果从小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长大后他最有可能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伴侣、孩子,甚至是父母等最亲近的人。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是让孩子打外人,不是对自己人下手。这就有点天真了,人一旦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没有矛盾时一切都好,一旦发生冲突,他才不管你是谁,统统照打不误。现实生活中,别说夫妻之间的家暴屡见不鲜,就是儿子打老子的事,也是有的。

不让孩子打回去,难道就让孩子站在那里挨打吗?当然不是,如果大人能及时发现,就马上制止,同时对打人者提出批评,让打人者意识到打人是错误的,会受到惩罚。如果大人不能及时发现,一定要教会孩子向大人求助。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要给孩子安慰和支持。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反而更加生气,觉得孩子软弱无能,指责孩子不知道保护自己或者打回去,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算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也不敢向父母诉说了,一旦孩子什么都不告诉你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及时发现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的机会。

其实,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间的打闹绝大部分是游戏性质的,很多孩子前一分钟还一起玩的好好的,后一分钟就打闹起来,前一分钟打得直哭,后一分钟就和好如初了。有些个头瘦小的孩子平白无故的就想去撩一下比他强壮许多的同伴,结果被打哭了,下一次他还是去撩别人。这种属于游戏性质的打闹,只是儿童有时候把握不好轻重,一下子打疼了就哭起来。而不是主观、刻意的侮辱性殴打。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里,与小朋友偶尔发生一点争执,哪怕是吃了一点小亏,也没必要斤斤计较,甚至不需要通过老师,大多数时候孩子自己就能处理好,大人过多介入反而会加剧孩子之间的矛盾。当然,如果是经常性或者受到严重的伤害,大人就必须及时介入进去。

如果孩子在中学阶段时被打,家长就要特别重视,因为从初中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的自尊心也变得很强,而且这个阶段发生的打架事件,大多不是游戏性质,而是故意的,带有侮辱性质的校园欺凌行为,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非常大,就像一个特别爱面子的人被当众扇了一个耳光,觉得自己受到极大的侮辱,以后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在心底积累起深深的愤怒和仇恨,说不定哪一天就爆发出来。

2018年4月27日,陕西米脂县一所中学发生一起凶杀案,造成7人死亡,19人受伤,而凶手行凶的原因竟是因为之前在这所中学上学时受到欺负,记恨在心,为了报复施此暴行,可见校园欺凌对人影响之深,有时历经数年仍无法消弭。

中学阶段,如果孩子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我倒是赞成父母一定要站出来,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即便从法律层面上说不能直接打回去,也要通过报警、警告等方式给欺凌者足够的威慑,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好惹的,才不敢再来欺负自己的孩子。 i7H746umTGuBT0JQOTPZk00wveUIJPZ2m5AuqtAQGkN4fT+q2Q6CA8juK4nOem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