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为什么“做不到断舍离”?

你是否总在找“做不到”的理由?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会寻找“做不到”的理由。

没时间,没钱,自己一个人办不到,得不到家人的帮助,没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便是“不行不行”式思维。

可以说,我们在时间、空间和精力的限制中生存,自己的人生极有可能陷入“不行不行”式思维中。

对于“做不到”的理由,我们找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彻,若是不能将其与行动联系在一起,也不过就是在寻找“嫌疑犯”,追究责任,或者说是转嫁责任。

换句话说,就是找个理由好让自己心安理得而已。

我们在践行断舍离的过程中,不知遇到过多少这样的情况。一不小心就陷进去的“不行不行”式思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七类“不行不行”式思维

“没时间” ——无暇顾及式思维

“做不好” ——完美主义式思维

“责备做不到的自己” ——消极减分式思维

“总归都会回归原样” ——破罐破摔式思维

“物品实在太多了,无从下手” ——回避决断式思维

“一人做不了百样事” ——一力承担式思维

“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按图索骥式思维

明明还什么都没开始做,脑子里就瞻前顾后,不知不觉间,断舍离的难度系数变得越来越高。

断舍离并不需要拿出大把的时间。 即便物品繁多,也能先从眼前的一件物品着手。居家过日子,刚刚收拾好,马上又变得狼藉一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家人的帮助,默默孤军奋战,就会想要半途而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要先搞清楚,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断舍离本就需要孜孜不倦地练习。

任何人都有囤积物品的倾向,这与房子是大是小,自己是忙是闲,富有还是贫穷,一概无关。

因此,践行断舍离,也与家里有多大的收纳空间、工作有多忙、经济状况如何无关。

重要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

房屋狭小、事务繁忙、囊中羞涩,即便这些可以成为“不践行”断舍离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做不到”断舍离的理由。践行断舍离,除了一次次地让身体动起来,让双手动起来,让双脚动起来,别无他法。

从本页开始,我们将介绍七类“不行不行”式思维习惯,以及改善方式。

如果你能从中受到启发,请你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向前一步,走向行动。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①

“没时间”——无暇顾及式思维

你是否坚定地认为,若要断舍离掉大量的物品,一定程度上,不拿出大把的时间是不行的?

比如说,你打算在假期花些时间,把长年没有触碰过的壁橱里的东西一气呵成地断舍离掉。可真到休息的时候,又被七零八碎的琐事缠身,还是“没时间”。

真的是“没时间”吗?

若是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有没有时间,都会去做。没时间的时候,不也照样会追剧、刷手机吗?

时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有时间又没时间,没时间又有时间——我也是在开始践行断舍离之后,才第一次领略了“时间的障眼法”。所以还是要先行动起来!

体会到“断舍离好有趣”“断舍离好开心”之后,就会越发想要断舍离。在做有趣的、开心的事情时,是不会觉得自己“没时间”的。

还有就是,若想在假期将大量物品一气呵成地断舍离掉,关键在于平时就要一点一滴地践行断舍离。用冬季里“热车”来比喻“功在平时”,似乎更容易理解。

汽车引擎温度低时,要花些时间才能升温。温度过低时,就算想加大马力,一时半刻也做不到。若提前热好车,一旦想要加速前进,引擎便可带动车辆顺利加速行驶。

同理,平日里若能一点一滴地践行断舍离,一旦抽出了时间,由于断舍离的引擎已经启动了,自然可以“一日千里”。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前启动引擎,可以防止物品一拥而入,囤积的物品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平日里也能收获舒适惬意的空间。

所以,先来试试每天5分钟断舍离吧!一天之中,5分钟的时间还是抽得出来的吧?

“只有5分钟能干什么啊?”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一步也无法接近自己期待的目标。

“我至少利用这5分钟断舍离了这些东西。”如果你能这样想,你就能开始体会到“做到了”的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便会成为你下一次断舍离的动力。

“功在平时,便可一日千里”法则

隔壁街道的超市大促销啦!骑自行车去,成功“节约”车费。买块蛋糕,犒劳一下自己。欸?结果不仅没有正负得零,反而多花了不少钱。断舍离也一样,只要做到“功在平时”,必然能够“一日千里”。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②

“做不好”——完美主义式思维

上一节所说的“无暇顾及式思维”中,也包含着“完美主义”的性格因素。

既然做,就要“做好”,若是辛辛苦苦做完后仍回归原样,便毫无意义——我们就是这样,擅自提高了事情的难度,扯了自己的后腿。

断舍离没有“做好做不好”一说,不过就是将没用的物品扔掉而已。不需要考虑“要是又变乱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居家过日子,家里变得乱糟糟的再正常不过了。每次家里变得乱糟糟时,就断舍离一把,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因为您是山下英子啊,所以才做得到。”没错,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这样说的人接下来还会说:“但是,我就不行了。”

非也非也,做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没有经过练习嘛。

断舍离,需要一点一滴、孜孜不倦地练习。我也是每天一点一点地践行断舍离。没有经过任何练习,一上来就做得很好的人是不存在的。都还没有练习就觉得自己“做不好”,这种想法本身不就很可笑吗?

想要会说英语,就要勤学苦练;想要会弹钢琴,就要敲打琴键,多加练习。无论是说英语、弹钢琴,还是断舍离,都要先经过练习。

然而,非常多的人认为,“断舍离说到底不过就是整理而已,理所当然应该会做”。

“整理”虽是日常事务,实际却并不简单。原因在于,“整理”是建立在对空间的认识、对时间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的基础上的。甚至可以说,“舍弃”是在与自己的执念做斗争,因此需要孜孜不倦地练习。

试着将断舍离付诸行动,当眼前的物品消失时,便会明白,“原来我并不需要它”,“原来它并不适合我”。

只有试着放手,才能开始体会畅快。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③

“责备做不到的自己”——消极减分式思维

无法践行断舍离,或者践行了断舍离却没能成功时,最坏的状况,就是陷入消极的想法中,责备自己。

这和之前所说的“完美主义式思维”有些相似,我们要把“做不好是再正常不过的”当作前提。断舍离需要练习。刚开始接触茶道的人,是不可能泡出可口的茶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责备自己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将断舍离的目标设立得太高了?

一天只做5分钟的话,我们只需要设立小小的目标,让自己觉得“只要做到这些就足够啦”。

我在参加BS朝日电视台的节目《我家“断舍离”啦!》时,到许多人的家里拜访过。节目里也曾出现过物品长期堆积、说是垃圾场都不为过的房间。即便如此,断舍离也在一进一退之中成功推进了。原因就在于,我清楚地告诉房间的主人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在拍摄节目的1个月期间,我们只能做到这个地步”。

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自我减分”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消极减分式思维”。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总想要考100分一样,会习惯性地去想“还差几分就能考100了”。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达成目标后表扬一下自己吧!

消极减分式思维方式会让我们觉得“唉,自己真没用”,“怎么就做不到呢”,从而责备自己。一旦有了自责的心理,就会失去践行断舍离的前进动力。

因此,我们要放弃消极减分式思维,转换成从零开始加分的“加分”式思维。

前进了一步,表扬自己。开始动手做了,表扬自己。 舍弃一件物品,就腾出一件物品的空间。 腾出来的空间,会有新鲜的空气流过,形成“那就再多断舍离一些吧”的良性循环。

还有就是,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陪我们一起践行断舍离的人的存在。在攀登喜马拉雅山这种险峻的山峰时,会有舍帕族人担任登山向导。在电视节目中,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当然包括我在内,也会倾听参加节目的人的想法,鼓励、帮助他们践行断舍离。

所以,别再因为“自己一个人做不到”而自责了。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④

“总归都会回归原样”——破罐破摔式思维

有时候,就算我们尽心竭力地断舍离,收获了干净清爽的空间,可过不了几天,家里便又会回到乱七八糟的状态。这种情况非常正常。居家过日子,物品自然会变多,空间自然会变乱。

然而,有些人觉得 “总归都会回归原样,就算断舍离也无济于事” ,从而打了退堂鼓。

这种思维方式,往大了说,与“反正都会死,干脆别活了”的想法如出一辙;往小了说,则与“反正还会变脏,干脆别洗澡了”的想法并无二致。

维护与保养是一项需要反复进行的工作。一劳永逸的想法本身就很奇怪。乱了就整理,再乱了就再整理,循环往复。好比就算把玻璃擦得清透明亮,它也不可能不再蒙尘。

断舍离并不能让空间“永远保持整洁”,却能让空间“不易变乱,容易打扫”。并不是说“收纳完毕,整理妥当,就能一劳永逸”。

那么,当房间再度变得凌乱不堪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不气馁。只需要重新行动起来即可。行动高于一切。行动之前,不去寻找“做不到”的理由。

“不行不行”的想法,全部是在行动之前产生的。目标远大,百般谋划,最后在脑海中得出“唉,做不好,算了吧”的结论,放弃了行动。想得太多,便会裹足不前;想得太远,便会望而却步。

总而言之,断舍离,关键在于行动。

只花5分钟就好,先舍弃一件物品试试。先花5分钟,动手试试看吧!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⑤

“物品实在太多了,无从下手”——回避决断式思维

家中到处都堆满了物品,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想必很多朋友都会因此而一筹莫展。

那么,究竟该从哪里着手呢?

从眼前开始就好,不必考虑“该从哪里开始”。

不过大家想知道“标准答案”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这就好比当面前摆满了自己最爱吃的、让人垂涎欲滴的寿司时,我们也会犹豫该先吃哪一个。但是面对寿司,应该没有人会让它们一直摆在那里而不去享用,大概会从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吃起吧。

我们若是身处一团糟的环境当中,思维便会停滞,从而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反之,若是告别杂乱无章,身处清爽利落的环境当中,自然就会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也就是说,都是由环境决定的。

另外,“回避决定法则”也在我们身上起着作用。

举例来说,面对“从一百个里面选择一个”的问题时,我们总会犹豫不决。选项一多,我们就会回避做出决定。

换句话说,商店里若摆着一百件商品,你即使出门时打算买些什么,到头来也常常会两手空空地打道回府。但商店里若只摆着三件商品,你便极有可能选择其中一件买下来。

待在干净清爽的房间里,学习、工作都进展顺利。

去餐厅吃饭也是如此。店家认为,不增加菜品种类,客人便不会光顾,于是便提供了过多的菜品种类。选项太多,客人选不出来,结果还是要问“今天有什么推荐菜”。

那么,当身边除了物品、物品还是物品,思维停滞不前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树立“把物品数量减半”的意识。 比起选择,先让物品变得少一点、更少一点、再少一点。这样一来,就可以排出先后顺序,自然而然便能做出“那就先从这里开始吧”的选择了。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⑥

“一人做不了百样事”——一力承担式思维

也有一些朋友,因为胸怀“我要独自承担一切”的壮志,而无法迈出断舍离的步伐。

他们认为家务和育儿都是自己的工作。这与完美主义式思维也有相通之处。这样的人认为,既然做就要做好,不能假手于人。

看着眼前堆满物品的空间,他们开始抱怨“唉,看不到未来”。渐渐地,“为什么都要我来做啊”的不满就会越积越深。总觉得“没有人帮助我,没有人理解我”,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为什么觉得不能假手于人呢? 因为他们明明没有受到任何人的责备,自己却对假手于人心怀愧疚,被“主妇原本就该如此,母亲原本就该如此”的固有观念束缚,这种观念或许也是成长环境塑造的。

仍旧有不少人,对雇人做家务这件事有所抵触。他们觉得“原本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却撒手不管花钱雇人”,会因此而感到愧疚。

同样,还有一些人,舍得给家里人花钱,却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这样的人往往会努力节约,陷入节约型思维当中。节约其实是一件很费精力的事情。比如为了节约自来水,把浴缸中的洗澡水舀出来洗衣服;买东西时跑好几家店,就为了买到稍微便宜些的商品。

到头来,钱是节约了,但节约不了时间,节约不了精力。

因为时间和精力的损耗,甚至还会花更多的钱。比如为了犒劳自己,买个高档甜点来缓解压力。

想要改善这种一力承担的局面,方法就是不要客气,把活分给别人做。

原本是自己负责叠好孩子的全部衣服,试着交给孩子来叠;客厅、浴室、卫生间这些公共空间,试着交给丈夫整理。

不要从一开始就觉得“他们肯定不会帮我”,从而打退堂鼓。鼓起勇气,把你的想法说给家人听听,如何?

“不行不行”式思维 ⑦

“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按图索骥式思维

经常有人向我咨询说“不知道该如何断舍离”。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断舍离”。断舍离是没有方法的。也许你会想:“这本书不就是介绍断舍离的方法的吗?”其实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如果这本书写明了“从这里开始、按这个顺序、扔掉这些物品”,你就会断舍离了吗?万一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你呢?

本书主要介绍一些想法和建议,目的在于让断舍离变得容易些。这些想法和建议是告诉大家:“我本人,山下英子,是这样践行断舍离的,合适的话,大家可以参考。”断舍离是没有指导手册的。

“不知道该如何断舍离”,这个烦恼源于按图索骥式思维。方法需要大家在践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自行体会。需要试错,即大胆尝试,不怕犯错。

请大家抛弃“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就能成功断舍离”的固有观念。

经常有人问我:“断舍离有什么诀窍吗?”我的回答是,断舍离有奥妙,没有诀窍。

这就好比完全没有练过滑冰的人向浅田真央 提问:“如何才能完成阿克塞尔三周跳 ?”不对,应该是更基础的问题:“如何才能不在冰面上摔跤?”

这样问多没礼貌啊!她可是摔了几万次,在反复摔倒中坚持练习的。

害怕摔倒,就会一事无成。害怕失败,就做不到断舍离。先行动起来。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断舍离的关键是拥有“自我轴”。

按图索骥式思维,立足的则是“他人轴”。

所谓“自我轴”,指的是“自主思考,按自己的想法自主行动”。也就是说,重新找回自己的思维、感觉、感受。

由于思维、感觉、感受会受到周围多种因素的影响,渐渐地,我们便分辨不出到哪里为止是“自我轴”,哪里又不属于“自我轴”的范畴了。

因此我们才要不停地与物品面对面,以便时常对这个问题进行确认。

读再多的指导手册,也不过就是让指导手册变得越来越多而已。

你“无法断舍离”的程度有多严重?——认识一下现状吧

你的住处现状如何?

因为“无法断舍离”而苦恼的人,按住处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① 陷入“泥沼池”、动弹不得的人

② 陷入“污水池”的人

③ 陷入“蓄水池”的人

症状最严重的,便是陷入“泥沼池”的人。他们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物满为患”“乱七八糟”这个层面的问题了。物品犹如淤泥一般摊在那里,层层累积,动弹不得。或许可以说,这一类人是最容易就此放弃的。

住处若沦为“泥沼”,人生便也会陷入泥沼之中,有时让人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可若是断舍离一把,多少还能挣扎一下。挣扎的过程最为痛苦。

由于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身陷泥沼之中,于是便会责备自己“我怎么就做不到断舍离呢”。这一等级的人,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不得不视之为“重症患者”了。

下一等级,是住处如同“污水池”一样的人。家里堆满物品,凌乱不堪,让人觉得活动起来束手束脚。住在这种地方,有些人会感到生活不如意,甚至完全陷入自我否定中去。

住处若像“蓄水池”一样,虽说物品相比前两个级别来说少了不少,症状属于相对较轻的程度,但家里仍旧一眼望不到底,让人觉得不够敞亮,和清爽开阔相距甚远。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三种空间状态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即使家里是“泥沼池”,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那么淤泥也就刚到脚踝。反之,虽然家里只是“蓄水池”,可若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那么里面的人也快支撑不住了。

如上所述,程度、状态,每个人都各不相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并不容易。

陷入泥沼当中,手、脚、头,全都动弹不得。

“好好看看这个空间!”

拍摄节目《我家“断舍离”啦!》时,我曾拜访过一户人家,他家简直就和“泥沼池”一样。

那是一栋房龄20年的屋子,里面生活着一对夫妇。房子从外面看倒是很漂亮,可一进屋,令人不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连接客厅和日式房间的隔扇门紧紧关着,主人给我们打开一看,榻榻米上的物品堆得密不透风。防雨窗紧闭,屋内漆黑一片。

“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上的?”我问道。答案居然是10年前。二楼的卧室也被丈夫的个人物品堆得满满的,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那么这夫妻二人睡在哪里呢——睡在客厅。

10年前,应该发生了些什么吧。虽然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想必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为了眼不见为净,才紧闭房门,导致感觉完全钝化了,不,是麻痹了,不,甚至可以说是患上了“无感症”。

为了让他们脱离这种状况,我必须认真地告诉他们:“好好看看这个空间!”

许多人,虽被“淤泥”缠脚,“污水”没腰,却仍旧若无其事地生活着。看起来虽然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好比置身于“自虐空间”。

想在这种状态下描绘梦想,实现梦想,是不可能的。这种状态下的梦想,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产生的幻想,不过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已。

在认识现状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行动起来。

所谓认识现状,就是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

仔细观察周围,确认自己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树立断舍离中“需要、合适、舒服”的意识,舍弃物品,精简物品。所谓“需要、合适、舒服”,就是问问自己的内心:

需要——是否需要

合适——是否适合自己

舒服——是否让自己感觉舒服

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只要改变了空间的状态,人就一定会发生变化。有时,我也会有些不耐烦,觉得“只要扔掉,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但我仍旧不会放弃,因为就在今天,我还看见,有些人的人生,正因断舍离而发生着改变。

来吧,让我们一起,用断舍离迎接改变吧! sBhgWTke6blchnAKbB/sj+e2A5H+mpCQLQzbmBw4vuwP/PH6q2RYrKQQLfXvXAsn

断舍离的三个步骤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