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3 治疗

1.1.3.1 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障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其基本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征象,缓解颅内高压,解除或缓解相关症状,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以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条件。

1.1.3.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是在明确肿瘤病理后,采用6~10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治。对于复发的局限性病灶,可以考虑使用立体定向放疗或低分割放疗。

1.1.3.3 药物治疗

(1)基本原则

1)术后应早期足量化疗。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最大耐受剂量的化疗以及合理的化疗疗程,同时应注意药物毒性和患者免疫力。

2)根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2)低级别脑胶质瘤

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脑胶质瘤应积极考虑化疗在内的辅助治疗。伴有1p/19q联合缺失的患者优先考虑化疗。高风险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推荐化疗方案包括:盐酸丙卡巴肼(临床又叫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方案(PCV方案)、替莫唑胺(TMZ)单药化疗、TMZ同步放化疗。

(3)高级别脑胶质瘤

1)经典化疗方案

①Stupp方案:在放疗期间口服TMZ 75mg/(m 2 ·d),连服42天;间隔4周,进入辅助化疗阶段,口服TMZ 150~200mg/(m 2 ·d),连用5天,每28天为1个周期,共用6个周期。

②PCV方案:盐酸丙卡巴肼(procarbazine, PCB)60mg/(m 22 ·d)d8—d21,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110mg/(m 2 ·d)d1,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1.4mg/(m 2 ·d)d8,d29,8周为1个周期。

其他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药物还有贝伐珠单抗、卡莫司汀、伊立替康、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环磷酰胺等。

2)间变性脑胶质瘤的化疗

对于间变性脑胶质瘤,推荐进行放疗加辅助TMZ化疗、放疗同步加辅助TMZ化疗、放疗联合PCV方案化疗。对于具有1p/19q联合缺失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推荐进行放疗和PCV方案化疗、放疗加同步或者辅助TMZ化疗。对于KPS评分<60的间变性脑胶质瘤,推荐进行放疗(短程放疗和常规分次放疗);MGMT(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建议接受TMZ治疗,也可以采用姑息治疗。

3)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的化疗(年龄≤70岁)

对于KPS评分≥60的患者,若存在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推荐进行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加电场治疗。对于MGMT启动子区非甲基化和甲基化情况不明确者,推荐进行放疗同步并辅助TMZ化疗、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加电场治疗、单纯标准放疗。

对于KPS评分<60的患者,推荐在短程放疗的基础上,加或者不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存在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患者,也可单独采用辅助TMZ化疗或姑息治疗。

4)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化疗

室管膜瘤的化疗一般是在肿瘤复发手术后出现再次进展或转移时,或在全脑、全脊髓播散的情况下,可采用铂类药物、依托泊苷、洛莫司汀、卡莫司汀以及TMZ等药物进行化疗,或接受可行的药物临床试验。

(4)复发脑胶质瘤

目前尚无针对标准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如为高级别复发脑胶质瘤,强烈建议接受适当可行的临床试验。如果无合适的临床试验,可采用以下方案:

1)低级别脑胶质瘤复发后可选方案:①放疗加辅助PCV治疗;②放疗加TMZ辅助治疗;③同步放疗、化疗加TMZ辅助治疗;④对于以往没有使用过TMZ的患者还可以使用TMZ;⑤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⑥PCV联合方案治疗;⑦以卡铂或者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2)间变性脑胶质瘤复发后可选方案:①TMZ;②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③PCV联合方案治疗;④贝伐单抗;⑤贝伐单抗加化疗(伊利替康、卡莫司汀/洛莫司汀、TMZ、卡铂);⑥伊利替康;⑦环磷酰胺;⑧以卡铂或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⑨依托泊苷。

3)GBM复发后可选方案:①贝伐单抗;②贝伐单抗加化疗(伊利替康、卡莫司汀/洛莫司汀、TMZ、卡铂);③TMZ;④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⑤PCV联合方案治疗;⑥环磷酰胺;⑦以卡铂或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1.1.3.4 电场治疗

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是一种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以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脑胶质瘤的电场治疗系统是一种便携式设备,通过贴敷于头皮的转换片产生中频低场强交变电场。目前研究显示电场治疗安全且有效,推荐用于新发GBM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

1.1.3.5 老年胶质瘤治疗

临床上,老年胶质瘤患者常指年龄>70岁者。GBM是老年胶质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并且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ATRX、BRAF、IDH和TP53突变率明显下降,PTEN基因突变率明显增加。老年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以及辅助TMZ化疗。对于KPS评分≥60的老年胶质瘤患者推荐使用电场治疗。

1.1.3.6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治疗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指发生于三脑室、丘脑、脑干等中线结构的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极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归为Ⅳ级。该类肿瘤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在细胞形态学和基因遗传学上具有多态性和异质性,其中H3 K27M基因突变是小儿弥漫内生性桥脑胶质瘤最常见的基因改变。影像学考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时一般采用多点活检明确病理,术后首选放疗(虽然效果有限)。目前无成熟的化疗方案,但有一部分临床药物试验。

1.1.3.7 康复治疗

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及社会心理方面的障碍,日常活动和社会参与度受到限制,生活质量降低。适当的康复治疗能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

1.1.3.8 治疗路线

脑胶质瘤治疗路线见图1-1-1~图1-1-7。

图1-1-1 低级别胶质瘤治疗

图1-1-2 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

图1-1-3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图1-1-4 室管膜瘤治疗

图1-1-5 复发室管膜瘤治疗

图1-1-6 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图1-1-7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治疗

1.1.3.9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脑胶质瘤是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疾病,MDT应贯穿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全过程。脑胶质瘤MDT的目标是整合神经肿瘤相关多学科优势,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最佳序贯治疗。核心临床学科包括神经外科、放射科、神经病理科和分子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其他可选的还包括感染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神经心理科、神经康复科等。对初次诊治患者,MDT实施路径包括讨论诊断及鉴别诊断、拟诊脑胶质瘤后决策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对术后患者,获取组织标本,经过组织病理诊断和分子检测,最终获得准确的整合病理报告,明确诊断脑胶质瘤,则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如病理存疑,则讨论下一步措施(如转入其他相关科室治疗或观察)。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如有需要,可再次提请MDT讨论,调整治疗方案;对可疑复发患者,需要讨论病变性质(如治疗反应、肿瘤进展)及下一步医疗措施。复发脑胶质瘤常规治疗无效且需要纳入新型药物临床试验的病例,建议进行MDT讨论。 9V3lmmBO2IU2niyyhrMtBm+1x0uubaZChd4muipnYdv+IVk0auWdcfKo6td73T7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