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古今中外重大战略决策的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什么是重大战略决策?一般是指关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决策。战略决策的影响,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成功,往往能够影响到国家的成败盛衰。而许多政治家在提出和论证重大战略决策时,都离不开最基本的逻辑推理。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集团势力最小。刘备为了打开局面,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建国良策,而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建国方针,受到刘备的高度重视。正是在这整套正确的建国方针的指导下,刘备集团这个后起之秀,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建立了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只是天时有利,也还是人力谋划的结果)。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高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经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且百姓归顺),贤能(指有德有能的人)为之用,此可以为援(它可以作为援军)而不可图也(别想吃掉它)。
荆州北据汉、沔(指汉水和沔水),利尽南海(全部取得南方沿海的物资。利,指物资。尽,指全部取得),东连吴、会(吴郡和会稽郡。吴郡的治所在今之苏州,会稽郡的治所在今之绍兴,因绍兴有会稽山而得名。吴、会泛指苏州、绍兴等江浙一带),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大概是)天所以资(帮助)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成都)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不知爱惜民力),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占领荆州和成都),保其岩阻(守住险要的地方。保,保护,守住。岩阻,险要之处),西和诸戎(与西边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南抚夷越(安抚南方的少数民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南阳、洛阳),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秦川,泛指秦岭以北的陕、甘两省的平原地带),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携带食品酒水)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提出的这套建国方针,包括以下四个战略支点:
为了正确地选择战略主攻方向,诸葛亮向刘备全面地分析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天下形势。
诸葛亮首先分析了长江以北的形势。此时曹操已经打败了大军阀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拥有上百万军队。在政治上,他还有一张王牌,就是汉献帝在他手里,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优势,都是刘备无法匹敌的。刘备集团的主攻方向不能放在北面,向北发展,是没有成功希望的。
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的形势。长江中下游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领导人的多年经营,实力也比较雄厚。再加上东吴地势险要、百姓归顺,还有许多有德有能的人士为他卖命,东吴集团的势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你想吃掉东吴向东发展,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然后,诸葛亮分析西南方向的形势。西南方向有两个重要地区:荆州和益州。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与沔水广大流域,南面可以得到沿海各地的丰富的物资,西面可以通达四川,东面可以通达江浙等地。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统治荆州的刘表集团软弱无能,这是上天留给你的一块宝地,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得到它?
益州(成都)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而它的统治者刘璋集团更是昏庸无能,不知道爱惜民力,早已失去民心。而你是帝王的后裔,信义天下闻名,你若去拿这块地方,民众就会用食物酒水迎接你。
经过分析,诸葛亮得出一个结论:刘备集团的主攻方向,既不应该放在北方,也不应该放在东方,而应该放在西南方向,占领荆、益二州,建立自己的政权。
向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统治力量薄弱的西南方向发展,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可以使刘备集团避实就虚,趋利避害,事半功倍。而这个正确选择,又是依据下面一个基本的逻辑推理:
刘备集团或者向北发展,或者向东发展,或者向西南方向发展
向北发展没有出路,向东发展也没有出路
—————————————
所以,只能向西南发展
(这是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其推理规则是:“排除其他,肯定一个”。见附录之四。)
诸葛亮正是依据这个简单的选言推理,确定了刘备集团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刘备从寄人篱下,到发展成独立的政治集团;从到处奔波,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当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明确了主攻方向之后,就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后占领荆、益二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张,最后建国称帝。刘备集团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略主攻方向选择正确的胜利。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不但提出了刘备集团的主攻方向,还提出了建立政权后如何巩固政权的内政方针。这个内政方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修政理,即加强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为什么诸葛亮这么重视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呢?因为在诸葛亮的头脑中,装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推理:
只有加强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只有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巩固政权
刘备集团要巩固政权
—————————————
所以,刘备集团必须内修政理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的变通形式。它的推理规则是:肯定后件,必须肯定前件。见附录之三。)这个假言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它的第一、第二前提,讲的内容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必须遵守的一般规律。第三前提指出了一个具体事物(蜀汉政权)的诉求,结论推出关于具体事物(蜀汉政权)的具体论断。这个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是可靠的、科学的。这虽然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这个简单推理却是诸葛亮提出这项政策方针的重要依据。
蜀国建立后,诸葛亮担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在他主政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政权相对比较巩固。事实证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内修政理的方针是正确的。
诸葛亮提出的内政方针的第二点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诸葛亮非常清楚,刘备集团将要建立的政权,位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政权,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处理不好民族关系,政权就很难巩固。所以他才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而制定这项政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诸葛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
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才能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社会才能稳定
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巩固政权
—————————————
所以,如果要巩固政权,就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这是必要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肯定后件式的推理规则是:肯定“尾”就要肯定“头”。见附录之三。)
《三国志》注引记载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孟获是益州豪强雍闿的旧部。雍闿反叛蜀汉政权被夷人杀死后,孟获还继续与诸葛亮的部队交战。他七次战败,七次被擒,七次被诸葛亮释放,允许他再战。孟获终于心服口服,对诸葛亮说:“诸葛公天威,南人不再反了。”诸葛亮进军至滇池,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大大改善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社会也比较稳定。正因为蜀汉政权执行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政权相对巩固。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还向刘备提出了外结好孙权的外交方针。这条方针的实质是,与东吴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曹操。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的领导核心之后,就开始认真贯彻执行联吴抗曹的方针。公元208年曹操率几十万大军,企图渡过长江一举消灭东吴政权和刘备集团。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最终与周瑜联合作战,并用火攻的办法取得了赤壁大战的完全胜利。这是刘备联吴抗曹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以后诸葛亮又用吴蜀联姻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这条统一战线。但是刘备和孙权手下的一些将领,对联吴抗曹的方针,并不完全理解,执行不力,经常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公元219年东吴杀了荆州守将关羽,取得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又亲率大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结果大败而归,次年病死白帝城。此时吴蜀联盟已经土崩瓦解。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全力修复吴蜀联盟,派遣使官到东吴,劝孙权与魏国绝交,终于使吴魏交恶,蜀吴归于和好。遗憾的是,在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间内,魏国仍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事实证明:当两国的统一战线牢固的时候,吴蜀两国都没有亡国之忧;而破裂的时候,亡国的厄运就在眼前。
那么我们要问:未出茅庐的诸葛亮,怎么就会意识到联吴抗曹的高度重要性,并且在以后的施政活动中去身体力行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了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和三足鼎立的格局,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才得出必须联吴抗曹的正确结论。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魏蜀吴的实力并不均衡,而是一强两弱。两个弱国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不被强国吃掉。这个推理可以用下面的逻辑竖式来表示:
两个弱国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与强国抗衡,才不会被强国吃掉
蜀国要不被强国吃掉
—————————————
所以,必须联吴抗曹
(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即有后有前。见附录之三。)
显而易见,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也是以科学的逻辑推理为依据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向刘备提出的建国方略,是一次成功的、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蜀汉建国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次战略决策的胜利。
年仅26岁的诸葛亮,在其未涉足政坛之前,就能够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以后将会出现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为刘备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建国方略。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许多人把诸葛亮神化,认为他具有神仙般的“超智力”。诸葛亮的确很高明,但他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他是神,而在于他遇事能够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他就提不出隆中对策。没有隆中对策,刘备一时还很难找到建国的正确道路。最后两句话,实际上也表达一个推理过程:
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就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刘备集团一时就制定不出正确的建国方略
—————————————
所以,没有诸葛亮严密的逻辑推理,刘备集团一时就制定不出正确的建国方略
(这是必要条件纯假言推理的传递式,它的推理公式是:留头留尾。见附录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