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蔺相如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完璧归赵的?

一介舍人 智勇双全

前几例讲的都是战略决策,本例讲的是战役决策,或叫战术决策。但无论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决策,都离不开逻辑推理。请看蔺相如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完璧归赵的:

春秋战国时期,霸权主义盛行。强国欺凌弱国的事情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秦王巧取豪夺、一心想霸占赵王的和氏璧,而赵国的使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终于“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王时,得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赵惠王,表示愿意用秦国的15座城,交换赵王的和氏璧。名义上是互相交换,实际上是巧取豪夺。赵王接到秦王来信后,就与大臣们商量,如何应付这件事。大臣们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办,说:“欲予秦,则秦城恐不可得;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那么秦国不会兑现许诺,秦城得不到

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国,那么秦国就会派兵来攻打赵国

或者给秦国,或者不给秦国

—————————————

或者秦国不兑现许诺,或者派兵攻打我们

大臣分析了给与不给,会导致两种不同结果,但不管怎么做,对赵国都不利。这是一个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这种局面使赵王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赵王无可奈何,只好问大臣们:“那么,可以委派谁做大使,去与秦王周旋呢?”

宠臣缪贤说:“我有一个幕僚叫蔺相如,他可以当此重任。”

赵王又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当此重任?”

缪贤说:“我曾经犯过罪,害怕惩罚,就想逃亡到燕国去。蔺相如反对我逃亡到燕国去,就问: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到边界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同我交朋友。所以他会收留我。蔺相如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才想与您交朋友。您现在如果逃亡到燕国去,燕国害怕得罪赵国,必然不敢收留您。还会戴上枷锁把您遣送回赵国。您不如一五一十地向大王坦白罪行,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从了蔺相如的劝告,幸运地得到了大王的宽恕。通过这件事,我知道蔺相如有勇有谋,能当此重任。”

蔺相如为缪贤出谋划策时,提出好几个逻辑推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这个逻辑推理:

如果燕王收留您,那么就会得罪赵国

燕王出于自身利益一定不会得罪赵国

—————————————

所以,燕王一定不会收留您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即无后无前。见附录之三。)

缪贤不善于逻辑推理,所以想不到这一点。蔺相如善于逻辑推理,事先就想到了这种结果。正因为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劝告,所以才避免了叛国者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很有远见,那么他的远见来自哪里?来自逻辑推理。不仅蔺相如如此,所有智者的远见卓识,都来自逻辑推理,或者说都与逻辑推理有关。

听了缪贤的推荐,赵王就召见了蔺相如。

赵王问:“秦王想用15座城,交换寡人的和氏璧,你说寡人答应不答应他?”

蔺相如回答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他。”

蔺相如的回答,包含着下面一个逻辑推理:

如果不答应秦王,那么就给了秦王进攻赵国的口实

为了不给秦王进攻的口实

—————————————

所以,必须答应他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赵王又说:“寡人给他和氏璧,他不给我15座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如果派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秦王把15座城先交到赵国手里,我就把和氏璧给他留下;如果秦王不把15座城交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秦王的伎俩是:我口头答应给你15座城,实际上根本不会给你一座城。蔺相如的对策是:我口头答应给你和氏璧,实际上,变着法儿不给你和氏璧。不但不给,我还会完好无损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来。

于是,赵王就委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

秦王在咸阳的离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进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乐得哈哈大笑,并让左右的侍臣传看和氏璧,周围立刻爆发了一阵欢呼声。蔺相如仔细观察秦王,丝毫没有一点要给秦城的意思,就走过去,向秦王说:“和氏璧上有一点儿瑕疵,请允许我指给您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靠近一根石柱站立,瞪圆了眼睛,对秦王怒声说道:“大王给我们赵王写信,要和氏璧。赵王与群臣商议说,秦国太贪得无厌,凭着国力强盛,许诺几句空话,就想拿走我们的和氏璧。我们就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也得不到秦国许诺的城市。所以不想把和氏璧给你们。但又觉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一个堂堂的秦国难道会欺骗我们吗?况且为了一块儿璧玉,得罪了一个强国,也不可取。所以就改变了主意,派我来把和氏璧奉上。我出发前,赵王沐浴更衣,斋戒 五日,诚惶诚恐地让我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奉献给大王。你们却在离宫 的普通楼台接见我,对我国使臣非常轻慢。拿到和氏璧后,诸臣传看说笑,闭口不谈交换15座城邑之事,这明明又是羞辱于我。所以我才把和氏璧要了回来。你们如果把我逼急了,我抱着和氏璧一头撞碎在这根石柱上。”蔺相如说话时,斜眼瞧着石柱,好像立即就会抱着和氏璧撞个粉身碎骨。秦王一看,特别害怕撞毁和氏璧,婉言致歉,再三请求不要撞毁和氏璧。并且马上叫来主管地图的官员,指着地图上的15座城邑说,这15座城邑都划归你们赵国。蔺相如心里知道秦王又在耍花招,就将计就计地说:“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既然大王喜欢,赵王不敢不献给大王。但赵王送和氏璧到秦国来时,沐浴更衣,斋戒五日,礼仪非常隆重。大王接受和氏璧时,也应该沐浴更衣,斋戒五日,并且请王亲贵族悉数到场,举行一个同样隆重的仪式。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把和氏璧奉献给大王。”秦王想了想,觉得对蔺相如不能硬来。就答应斋戒五日,然后再来接受和氏璧。于是就安排蔺相如到宾馆住下。蔺相如知道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日,但绝不肯把15座城交给赵国。于是让一个随员,换上老百姓的粗布衣裳,怀揣和氏璧,从小道悄悄地回到了赵国。

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然后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见了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都不认真遵守盟约和诺言,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道儿已经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随便派一个使臣到赵国去,赵国就会乖乖地把和氏璧送来。凭着秦国的强大,你们先交出15座城给赵国,难道赵王敢留着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我这样做,知道自己犯了欺骗大王的死罪,愿意接受大王最严厉的惩罚。”听了蔺相如的话,秦王与群臣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就愤怒地叫出声来。左右侍从马上要把蔺相如拖出去处死。秦王说:“就是现在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还会断送掉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国。寡人不相信,难道赵王真的会因为一块儿和氏璧得罪秦国吗!”最后,秦王终于在朝廷之上,按照外交礼仪,正式接见了蔺相如,然后才送他回赵国去。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秦王与赵王之间,围绕和氏璧之争,展开的是一场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在这场曲折复杂的斗争中,赵国使臣蔺相如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一是因为他是弱国的使臣,二是因为一个外国的使臣,面对他国的暴君,处境的险恶,是可想而知的。但蔺相如凭着自己一身的正气和大智大勇,据理力争,寸步不让,随机应变,方法得体,化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强势,反而使不可一世的秦王,被动应付,处境尴尬。蔺相如的斗争勇气和斗争艺术,真让人拍案叫绝。

蔺相如之所以能取得这次斗争的完全胜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无私无畏,不怕牺牲;二是因为他有勇有谋,智力超人。

蔺相如为了捍卫赵国的国家利益,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才能在与不可一世的暴君的面对面的斗争中,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又因为蔺相如智力超人,所以才能洞察一切,随机应变,应对自如。那么,他的智力来自何处呢?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的高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每个环节中,之所以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是因为他精于逻辑推理。特别是以下的逻辑推理,对他的行动决策,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从秦王接到和氏璧的表现,看出秦王没有诚意

秦王接到蔺相如献上的和氏璧后,洋洋自得,却闭口不谈交出15座秦城之事,使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一点儿兑现承诺的诚意。请看蔺相如的推理:

如果秦王有兑现承诺的诚意,那么拿到和氏璧后,当场就会谈如何交接15座城的事宜

拿到和氏璧后,秦王闭口不谈交出城邑之事

—————————————

所以,秦王没有一点儿兑现承诺的诚意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2.从秦王手中,智取和氏璧

既然秦王没有兑现承诺的诚意,那么就得把和氏璧要回来。但和氏璧到了暴君秦王手里,用一般的方法,是绝对要不回来的。蔺相如知道,除了智取,没有别的方法。他脑子里迅速进行了下面两个推理。

一个推理是:

如果我直接向暴君索要,那么是拿不回来的

我必须拿回来

—————————————

所以,不能直接索要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另一个推理是:

如果我说和氏璧有瑕疵需要指明,那么秦王就会允许我指给他看

如果秦王允许我指给他看,那么就会把和氏璧递到我手里

—————————————

所以,如果我说和氏璧有瑕疵需要指明,那么秦王就会把和氏璧递到我手里

蔺相如的这些思维活动,都是瞬间完成的,随机应变,非常机敏。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必须肯定“尾”,即有头有尾。见附录之二。)

3.与和氏璧共存亡,才能制止秦王的轻举妄动

蔺相如要回和氏璧后,只身一人拿着它,随时都可能被秦王手下人夺走。意识到这种危险,蔺相如马上站到石柱旁边,誓言要与和氏璧共存亡,使秦王君臣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蔺相如是这么推理的:

只要我站在石柱旁边以死相拼,那么秦王就会有所顾忌

只要秦王有所顾忌,那么就不敢轻举妄动

—————————————

所以,只要我站在石柱旁边以死相拼,那么秦王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思维活动也是瞬间完成的,以死相拼,临机决断,大智大勇。

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根本不是如狼似虎的秦王君臣的对手。但他站在石柱旁边,誓言与和氏璧共存亡,秦王君臣就对他无可奈何了,只能暂时妥协退让。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4.让秦王斋戒五日,争取把和氏璧送回国的时间

从秦国到赵国,步行需要几天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蔺相如的随从不可能逃回赵国。所以,必须稳住秦王,为随从争取几天回国的时间。那么,怎样争取几天的时间呢?

蔺相如自有妙策,他是这么推理的:

如果我说赵王斋戒五日,那么就有理由要求秦王也斋戒五日

如果秦王能够斋戒五日,那么就能为随从争取到五天回国的时间

—————————————

所以,如果我说赵王曾斋戒五日,那么就可以争取到五天的时间

蔺相如用斋戒五日以后再献上和氏璧的办法,稳住了秦王,争取了五天宝贵的时间。

蔺相如急中生智,智从何来?还是来自逻辑推理。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5.蔺相如斗争方法得体,使自己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只有强权没有公理的时代,弱者与强者斗争,要想取胜必须讲究斗争艺术。蔺相如自始至终,都不说不把和氏璧献出来的话,让秦王心中自始至终都有点儿盼头儿,不至于狗急跳墙,把事情做绝。如果一开始,赵国就拒绝把和氏璧献给秦王,那么就给秦国攻打赵国提供了借口,是很不明智的。又譬如,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看到秦王没有兑现承诺的诚意,如果他当场表示,以后不会再答应献出和氏璧,那么秦王就会感到绝望。如果秦王感到绝望,就可能会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如果秦王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那么蔺相如就失去了一切回旋余地。这段话的意思,用逻辑竖式表示,就是下面的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

如果蔺相如明确表示此后不再同意献出和氏璧,那么秦王就会感到绝望

如果秦王感到绝望,就会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

如果秦王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那么蔺相如就会失去一切回旋的余地

如果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那么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

所以,如果蔺相如明确表示,以后不再同意把和氏璧献给秦王,那么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外交政策和外交斗争,必须有回旋的余地。

精通斗争艺术的蔺相如,始终不说不同意献出和氏璧的话,这样就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但他始终都明确要求秦王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一来,被动的不是蔺相如,而是秦昭王。

6.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中,自始至终都抓住了取胜的关键环节

蔺相如自始至终,都坚持秦国必须兑现承诺。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取胜的关键环节。蔺相如是这么推理的:

只要坚持秦王必须兑现承诺,那么不管他耍什么花招,都拿不走和氏璧

只要保住了和氏璧,就取得了这场斗争的最后胜利

—————————————

所以,只要坚持秦王必须兑现承诺,就会取得这场斗争的最后胜利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完璧归赵的整个过程中,蔺相如自始至终都在进行逻辑推理。依靠这些逻辑推理,蔺相如在这场外交斗争的每个关节点上,都做出了正确决策。离开正确的逻辑推理,蔺相如就不可能完璧归赵,更不可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让后人无比赞叹又如此精彩的一页。 1V098UpZ/+SymrK/wUQjy+0vGcOJ6ROLpwSJzlPrmv4nNKxXSk9lxfRSRsKinw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