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为什么说明朝的第一谋臣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也与逻辑推理有关?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逻辑推理

刘伯温是明朝的第一谋臣,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他对明朝建国的历史贡献,可以与诸葛亮对蜀国建国的历史贡献媲美,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都被描绘成能掐会算、无所不知的超人,都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们的神机妙算是来自哪里呢?

前面一节已经阐明诸葛亮《隆中对》中的神机妙算来自逻辑推理,那么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是否也来自逻辑推理呢?

答案是肯定的。

刘伯温原先是元朝的进士,后来弃官到应天(南京)投奔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怎么平定天下,刘伯温就献上《时务十八策》。《时务十八策》对朱元璋如何建国提出了十八条重要建议,其中有两条建议向朱元璋明确地提出了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提出的战略方针,最终平定天下,当了皇帝。

一、确定战略方针

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的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先陈后张,先南后北。

这八个字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陈后张,即先平定陈友谅,再平定张士诚(见《时务十八策》之策五)。二是先南后北,即先扫平南方,再统一北方(见《时务十八策》之策二)。这个战略方针,把消灭陈友谅作为打天下的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消灭了陈友谅就可以顺利平定南方,然后挥师北上,统一全国。

元末的时局是这样的: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在北方,红巾军(农民起义军)转战中原各地,朝廷已无力应付,疲于奔命,元朝的统治力量已经非常薄弱,摇摇欲坠。

在南方,长江流域最有名的起义军领袖有三个:第一个是陈友谅,以江州(九江)为中心,占据湖北、湖南、江西等广大地区,势力最大;第二个是朱元璋,以应天(南京)为中心,势力范围在苏南、皖南、赣中等地,实力远逊于陈友谅;第三个是张士诚,以平江(苏州)为中心,占据江浙等沿海地区,实力也远逊于陈友谅。

陈友谅在朱元璋上游,张士诚在朱元璋下游。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夹在二者中间的朱元璋要平定天下,就必须消灭这两个劲敌。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应该集中主要兵力,首先消灭陈友谅,还是首先消灭张士诚呢?

先打谁,怎样打,这是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

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今后的行动方针。朱元璋和部下大多数将领一致认为:应该先吃掉张士诚,然后再消灭陈友谅。先吃掉张士诚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张士诚的实力弱,先易后难,容易取得成功;二是张士诚占据的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攻占江浙一带可以大大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三是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凤阳,是张士诚管辖的地盘,吃掉张士诚可以及早解放朱元璋的老家。

在这次会议上,只有刘伯温一人反对“先张后陈”的战略方针,而且明确提出应该“先陈后张”。

他说:

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吞并天下的野心也最大,对我们早就虎视眈眈。如果我们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乘虚而入攻击我们,使我们腹背受敌,那样我们就会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绝没有成功的可能。

刘伯温的这段话包含下面的逻辑推理:

如果我们先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必然会乘虚而入攻击我们

如果陈友谅乘虚而入攻击我们,那么我们就会腹背受敌

如果我们腹背受敌,就会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

所以,如果我们先打张士诚,就会处于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刘伯温还说:

偏安一隅的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求守业,没有吞并天下当皇帝的野心。如果我们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就会坐山观虎斗,袖手旁观,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腹背受敌。所以先打陈友谅,我们无后顾之忧,对我们最有利。

刘伯温的这段话也是一个逻辑推理:

如果我们先消灭陈友谅,那么张士诚就会坐山观虎斗,袖手旁观

如果张士诚袖手旁观,那么我们就不会腹背受敌,受到两面夹击

—————————————

所以,如果我们先消灭陈友谅,就不会腹背受敌,受到两面夹击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刘伯温的态度很明确:先张后陈,必然导致失败;先陈后张,可以逐步走向胜利。刘伯温的建议,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即防止两个敌人联起手来,从东西两面夹击自己。

朱元璋不是等闲之辈,他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刘伯温提出的“先陈后张”的战略方针,否则,当皇帝的可能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最大敌人陈友谅或者其他什么人。他如果采纳“先张后陈”的战略方针,他自己的命运会很惨,不是阶下囚,就是刀下鬼。

先打张士诚,起初是朱元璋与多数部下的共识,只有刘伯温一人反对。刘伯温为什么能独具慧眼、力排众议,为朱元璋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呢?是因为刘伯温能掐会算,识别天象,预知天命吗?

根本不是!

其根本原因是,刘伯温能够精准地把握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的基本形势,深刻认识各个起义军领袖的主要特点和实力,并精准把握其各自的动向,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科学地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正确的战略方针。

二、指挥三大战役

刘伯温不仅帮助朱元璋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还具体地协助朱元璋指挥三大战役,在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过程中,起着出谋划策的关键作用。

1.太平之战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沿长江东下,进攻朱元璋控制的太平(今安徽当涂)。朱元璋守将花云、朱文逊率兵拼死抵抗,城坚不可破。陈友谅把相当于三四层楼高的巨型战舰停泊在太平城西南的江边,让士兵沿着船尾登上城墙的垛口,攻克了太平城。

太平在应天(南京)西南,离应天只有一百五六十里,是应天上游最近的屏障和门户。如果陈友谅的舰队从太平沿长江顺流而下,一天多就能攻到应天。应天是朱元璋的大本营。太平陷落,应天就危在旦夕,朱元璋全军上下一片恐慌。朱元璋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有人主张后撤逃跑;有人主张拼全力迎战,收复太平;刘伯温主张诱敌深入,设伏兵择机消灭敌人。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水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如果自己的军队仓促后撤逃跑,就会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如果全力迎敌拼死收复太平,敌强我弱,又难以取胜。只有诱敌深入,设伏兵击之,才可能取胜。

在三种可能中,刘伯温通过选言推理,做出了最佳选择:

或者仓促后撤逃跑,或者拼死夺回太平,或者诱敌深入,设伏兵歼灭之

仓促后撤逃跑容易溃不成军,拼死夺回太平难以取胜

—————————————

所以,只能诱敌深入,设伏兵歼灭之

(这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其他,肯定一个。)

在刘伯温的劝告下,朱元璋采纳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案。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友谅攻打应天,自己做内应。既然有了康茂才做内应,陈友谅就率舰队主力东进,准备一举攻下应天。朱元璋引诱陈友谅的水军在应天城外的龙湾舍舟登岸。陈友谅的部队登岸后,就进入了朱元璋早已设好的埋伏圈。朱元璋的两员大将常遇春和徐达,带领两路伏兵冒雨出击,陈友谅部队晕头转向,难以招架,死伤无数。龙湾惨败时,陈友谅乘小船逃走。朱元璋大获全胜,收复了太平,占领了信州、安庆,俘获了敌军7000余人,还缴获了许多巨型战舰。经过龙湾之惨败,陈友谅丢盔弃甲,狼狈逃回江州。

谁说刘伯温是神?其实他是通过一个选言推理,做出最佳选择,面对强敌不畏缩逃跑,也不死打硬拼,而是采取诱敌深入伏击之的策略,扭转了战局,使朱元璋转危为安,取得了应天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2.安庆之战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也就是太平之战的第二年,陈友谅又倾巢出动,带领主力部队东进,攻打朱元璋,并迅速占领了长江边上的重镇——安庆。安庆也在应天的西南面,也是应天上游的重要屏障。朱元璋带着几万人马溯江而上,想夺回安庆。但安庆的敌军防守严密,久攻不下。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刘伯温建议放弃攻打安庆,避实就虚,调转方向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九江)。

刘伯温是这么推理的:

如果陈友谅倾巢出动攻打安庆,那么他的老窝江州必然兵力空虚

如果他的老窝江州兵力空虚,那么我们攻打江州就会一举而克

—————————————

所以,如果陈友谅倾巢出动攻打安庆,那么我们攻打江州就会一举而克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于是改变策略,暂时放弃攻打安庆,而率主力攻打江州。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朱元璋率大军突然进攻江州,陈友谅毫无准备,晕头转向,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只好带着妻儿弃城逃走,逃往湖北武昌。这一仗朱元璋又是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安庆,还占领了陈友谅的老窝江州。朱元璋占领江州后,陈友谅的饶州守将吴宏、建昌守将王溥、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将胡廷瑞向朱元璋投降,陈友谅失去了江西大片土地,朱元璋向西大幅度地扩展了自己的地盘儿。

在安庆-江州战役中,陈友谅的兵力远大于朱元璋的兵力,但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提出的“避实就虚,攻敌软肋”的策略,取得了战争胜利。这再次证明:打仗不仅仅是拼实力,更是拼智谋,谁懂得战争规律,谁精于逻辑推理,谁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3.鄱阳湖决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主力部队向朱元璋控制的洪都(今南昌)发起围攻,久攻不下。后来,朱元璋闻讯率20万水军溯江而上救援洪都。听说朱元璋率大军前来救援,陈友谅放弃围攻洪都,即率60万水军沿长江阻截朱元璋,双方的水军在鄱阳湖相遇,展开了空前规模、异常惨烈的大决战。

鄱阳湖大战打了36天,战争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初始阶段。

战争开始,朱元璋处于劣势。陈友谅战舰数量众多,船体非常高大;朱元璋战舰数量较少,船体矮小。巨舰与小船交战,巨舰可以居高临下,小船只能仰攻,对朱元璋舰队十分不利。朱元璋的座舰,有几次搁浅,朱元璋都差点儿当了俘虏。

第二,相持阶段。

陈友谅的巨型战舰,高数丈,有上中下三层,船上还可以走马。陈友谅还让部下用铁索把战舰的船头和船尾拴在一起,把几条战舰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做,使战舰易于抵御风浪,战斗时不容易沉没,但机动性很差。朱元璋很快抓住了对方的这个弱点,并采纳大将郭兴的计谋,用火攻的方法攻击敌舰。他们在小船和竹筏上装满柴火、硫黄、火药等易燃物,点燃后冲撞敌舰,火借风威,风助火势,一时间火光冲天,烧毁了陈友谅的许多巨型战舰,使其元气大伤。朱元璋水军虽然数量较少,但作战勇敢,士气旺盛,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战争逐渐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中,双方互有胜负。有一天,刘伯温坐在指挥舰上协助朱元璋指挥战斗,忽然刘伯温从座椅上猛地一下站起来,大喊一声“快走”,拉住朱元璋逃到旁边的小船上,还未站稳,回头看见朱元璋的座舰被一颗炮弹炸得粉碎。朱元璋心想:好险!幸亏刘伯温能掐会算,才使我躲过这一劫。

其实,躲过这一劫不是因为刘伯温能掐会算,而是因为刘伯温精于逻辑推理。刘伯温是个细心人,他知道湖面上炮火纷飞,需要时刻警惕被炮弹击中,所以他两眼时时盯着天上,远远看见一团火光朝朱元璋座舰的方向飞来,所以能拉着朱元璋及时逃离。

刘伯温是这么推理的:

如果湖面上炮火纷飞,那么随时都有被击中的可能

如果随时有被击中的可能,那么两眼就要时时盯着天上

—————————————

所以,如果湖面上炮火纷飞,那么两眼就要时时盯着天上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正因为刘伯温两眼紧紧盯着天上,远远看见炮弹飞来,才能迅速逃离,救了朱元璋和自己的命。而此时,陈友谅看见朱元璋的座舰被炮火炸得粉碎,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兴奋无比地大喊:“朱元璋死了,我们胜了。”谁知没过多久,又看见朱元璋坐在别的战舰上指挥战斗,朱元璋军队的攻势更加猛烈,就大失所望,立刻下令鸣金收兵,脱离战场。此后一段时间内,陈友谅的舰队就龟缩起来,“敛兵自守”,无论朱元璋的部队怎么挑战,陈友谅的舰队都不出来应战。

第三,湖口决战。

看到陈友谅的舰队多日不出来应战,刘伯温就劝说朱元璋把所有船只都调到鄱阳湖湖口,封锁陈友谅的退路。刘伯温是这么推理的:

如果敌人多日不出来应战,那么说明敌人元气大伤,士气非常低落

如果敌人元气大伤,士气低落,那么就会萌生撤军逃跑的意图

如果敌人打算撤军逃跑,那么必须封锁湖口,断其归路

—————————————

所以,如果敌人多日不出来应战,那么就需要封锁湖口,断其归路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朱元璋接受刘伯温的建议,把所有船只都调往鄱阳湖湖口。湖口是从鄱阳湖进入长江的咽喉,封锁了湖口就截断了陈友谅的一切退路。紧接着刘伯温又建议,烧毁陈友谅派出筹粮的所有船只。刘伯温说,陈友谅的60万大军离开根据地远道来作战,粮食供应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会派出很多船只到鄱阳湖周边筹集粮食。

他还说:

如果烧掉陈友谅所有的筹粮船,那么敌人就筹不到一粒粮食

如果敌人筹不到粮食,那么就会不战而败

—————————————

所以,如果烧掉敌人所有的筹粮船,那么敌人就会不战而败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就要肯定“尾”。)

不久陈友谅粮草殆尽,又筹不到粮食,只好率军冒死突围,向湖口方向逃跑,打算进入长江逃回老巢武昌。朱元璋早把鄱阳湖湖口封得死死的。朱元璋又用火铳、火炮、火舟、火筏攻击敌人,血战十余小时,陈军仍无法逃脱。陈友谅指挥战斗时,从战舰中伸出头来,正好被一只利箭射中眼睛,又从头颅中穿出,他当场毙命。陈友谅部下5万多人投降,其余四处溃散,陈友谅庞大的舰队全军覆没,朱元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鄱阳湖之战,扫除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最大障碍,奠定了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基础。

鄱阳湖大战的第二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又亲率大军攻下了陈友谅的西部巢穴——湖北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向朱元璋投降。至此,陈友谅政权被完全消灭。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又攻下张士诚的老窝平江(苏州),张士诚自杀身亡。至此,张士诚政权也被消灭。

朱元璋平定南方之后,很快又挥师北上,统一了全国。

综上所述,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历史进程,与刘伯温提出的“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的设想高度吻合。刘伯温制定的这条战略方针成功实施,一步步变为现实,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令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但朱、陈争雄的结果是:弱者战胜强者,强者输给弱者,弱者最后称帝,强者最终战死。究其原因,不得不惊叹刘伯温卓越的军事才能!

就三大战役整体而言,太平之战,朱元璋转危为安,保住了自己的老窝应天,还占领了一些军事重镇;安庆之战,陈友谅由胜而败,丢掉了自己的老窝江州,还失去了江西大片土地;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舰队全军覆没,赔光了老本儿,丢掉了性命。在三大战役中,刘伯温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谋划全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愧为战略战术决策的高手!

然而,所有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无论怎么卓越,都不是神,他们的卓越才能都是来自他们对各种复杂形势的正确判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理。离开缜密的逻辑推理,天才也会成为庸才。 9E05F4VBxpNQnphtBAEV4Bvc7/OEhP65z8GXOms8S+XqQw/uZiFLEMi5/DXI+dSg



7 蔺相如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完璧归赵的?

一介舍人 智勇双全

前几例讲的都是战略决策,本例讲的是战役决策,或叫战术决策。但无论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决策,都离不开逻辑推理。请看蔺相如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完璧归赵的:

春秋战国时期,霸权主义盛行。强国欺凌弱国的事情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秦王巧取豪夺、一心想霸占赵王的和氏璧,而赵国的使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终于“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王时,得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赵惠王,表示愿意用秦国的15座城,交换赵王的和氏璧。名义上是互相交换,实际上是巧取豪夺。赵王接到秦王来信后,就与大臣们商量,如何应付这件事。大臣们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办,说:“欲予秦,则秦城恐不可得;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那么秦国不会兑现许诺,秦城得不到

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国,那么秦国就会派兵来攻打赵国

或者给秦国,或者不给秦国

—————————————

或者秦国不兑现许诺,或者派兵攻打我们

大臣分析了给与不给,会导致两种不同结果,但不管怎么做,对赵国都不利。这是一个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这种局面使赵王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赵王无可奈何,只好问大臣们:“那么,可以委派谁做大使,去与秦王周旋呢?”

宠臣缪贤说:“我有一个幕僚叫蔺相如,他可以当此重任。”

赵王又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当此重任?”

缪贤说:“我曾经犯过罪,害怕惩罚,就想逃亡到燕国去。蔺相如反对我逃亡到燕国去,就问: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到边界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同我交朋友。所以他会收留我。蔺相如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才想与您交朋友。您现在如果逃亡到燕国去,燕国害怕得罪赵国,必然不敢收留您。还会戴上枷锁把您遣送回赵国。您不如一五一十地向大王坦白罪行,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从了蔺相如的劝告,幸运地得到了大王的宽恕。通过这件事,我知道蔺相如有勇有谋,能当此重任。”

蔺相如为缪贤出谋划策时,提出好几个逻辑推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这个逻辑推理:

如果燕王收留您,那么就会得罪赵国

燕王出于自身利益一定不会得罪赵国

—————————————

所以,燕王一定不会收留您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即无后无前。见附录之三。)

缪贤不善于逻辑推理,所以想不到这一点。蔺相如善于逻辑推理,事先就想到了这种结果。正因为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劝告,所以才避免了叛国者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很有远见,那么他的远见来自哪里?来自逻辑推理。不仅蔺相如如此,所有智者的远见卓识,都来自逻辑推理,或者说都与逻辑推理有关。

听了缪贤的推荐,赵王就召见了蔺相如。

赵王问:“秦王想用15座城,交换寡人的和氏璧,你说寡人答应不答应他?”

蔺相如回答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他。”

蔺相如的回答,包含着下面一个逻辑推理:

如果不答应秦王,那么就给了秦王进攻赵国的口实

为了不给秦王进攻的口实

—————————————

所以,必须答应他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赵王又说:“寡人给他和氏璧,他不给我15座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如果派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秦王把15座城先交到赵国手里,我就把和氏璧给他留下;如果秦王不把15座城交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秦王的伎俩是:我口头答应给你15座城,实际上根本不会给你一座城。蔺相如的对策是:我口头答应给你和氏璧,实际上,变着法儿不给你和氏璧。不但不给,我还会完好无损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来。

于是,赵王就委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

秦王在咸阳的离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进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乐得哈哈大笑,并让左右的侍臣传看和氏璧,周围立刻爆发了一阵欢呼声。蔺相如仔细观察秦王,丝毫没有一点要给秦城的意思,就走过去,向秦王说:“和氏璧上有一点儿瑕疵,请允许我指给您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靠近一根石柱站立,瞪圆了眼睛,对秦王怒声说道:“大王给我们赵王写信,要和氏璧。赵王与群臣商议说,秦国太贪得无厌,凭着国力强盛,许诺几句空话,就想拿走我们的和氏璧。我们就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也得不到秦国许诺的城市。所以不想把和氏璧给你们。但又觉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一个堂堂的秦国难道会欺骗我们吗?况且为了一块儿璧玉,得罪了一个强国,也不可取。所以就改变了主意,派我来把和氏璧奉上。我出发前,赵王沐浴更衣,斋戒 五日,诚惶诚恐地让我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奉献给大王。你们却在离宫 的普通楼台接见我,对我国使臣非常轻慢。拿到和氏璧后,诸臣传看说笑,闭口不谈交换15座城邑之事,这明明又是羞辱于我。所以我才把和氏璧要了回来。你们如果把我逼急了,我抱着和氏璧一头撞碎在这根石柱上。”蔺相如说话时,斜眼瞧着石柱,好像立即就会抱着和氏璧撞个粉身碎骨。秦王一看,特别害怕撞毁和氏璧,婉言致歉,再三请求不要撞毁和氏璧。并且马上叫来主管地图的官员,指着地图上的15座城邑说,这15座城邑都划归你们赵国。蔺相如心里知道秦王又在耍花招,就将计就计地说:“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既然大王喜欢,赵王不敢不献给大王。但赵王送和氏璧到秦国来时,沐浴更衣,斋戒五日,礼仪非常隆重。大王接受和氏璧时,也应该沐浴更衣,斋戒五日,并且请王亲贵族悉数到场,举行一个同样隆重的仪式。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把和氏璧奉献给大王。”秦王想了想,觉得对蔺相如不能硬来。就答应斋戒五日,然后再来接受和氏璧。于是就安排蔺相如到宾馆住下。蔺相如知道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日,但绝不肯把15座城交给赵国。于是让一个随员,换上老百姓的粗布衣裳,怀揣和氏璧,从小道悄悄地回到了赵国。

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然后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见了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都不认真遵守盟约和诺言,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道儿已经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随便派一个使臣到赵国去,赵国就会乖乖地把和氏璧送来。凭着秦国的强大,你们先交出15座城给赵国,难道赵王敢留着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我这样做,知道自己犯了欺骗大王的死罪,愿意接受大王最严厉的惩罚。”听了蔺相如的话,秦王与群臣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就愤怒地叫出声来。左右侍从马上要把蔺相如拖出去处死。秦王说:“就是现在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还会断送掉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国。寡人不相信,难道赵王真的会因为一块儿和氏璧得罪秦国吗!”最后,秦王终于在朝廷之上,按照外交礼仪,正式接见了蔺相如,然后才送他回赵国去。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秦王与赵王之间,围绕和氏璧之争,展开的是一场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在这场曲折复杂的斗争中,赵国使臣蔺相如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一是因为他是弱国的使臣,二是因为一个外国的使臣,面对他国的暴君,处境的险恶,是可想而知的。但蔺相如凭着自己一身的正气和大智大勇,据理力争,寸步不让,随机应变,方法得体,化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强势,反而使不可一世的秦王,被动应付,处境尴尬。蔺相如的斗争勇气和斗争艺术,真让人拍案叫绝。

蔺相如之所以能取得这次斗争的完全胜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无私无畏,不怕牺牲;二是因为他有勇有谋,智力超人。

蔺相如为了捍卫赵国的国家利益,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才能在与不可一世的暴君的面对面的斗争中,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又因为蔺相如智力超人,所以才能洞察一切,随机应变,应对自如。那么,他的智力来自何处呢?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的高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每个环节中,之所以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是因为他精于逻辑推理。特别是以下的逻辑推理,对他的行动决策,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从秦王接到和氏璧的表现,看出秦王没有诚意

秦王接到蔺相如献上的和氏璧后,洋洋自得,却闭口不谈交出15座秦城之事,使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一点儿兑现承诺的诚意。请看蔺相如的推理:

如果秦王有兑现承诺的诚意,那么拿到和氏璧后,当场就会谈如何交接15座城的事宜

拿到和氏璧后,秦王闭口不谈交出城邑之事

—————————————

所以,秦王没有一点儿兑现承诺的诚意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2.从秦王手中,智取和氏璧

既然秦王没有兑现承诺的诚意,那么就得把和氏璧要回来。但和氏璧到了暴君秦王手里,用一般的方法,是绝对要不回来的。蔺相如知道,除了智取,没有别的方法。他脑子里迅速进行了下面两个推理。

一个推理是:

如果我直接向暴君索要,那么是拿不回来的

我必须拿回来

—————————————

所以,不能直接索要

(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其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另一个推理是:

如果我说和氏璧有瑕疵需要指明,那么秦王就会允许我指给他看

如果秦王允许我指给他看,那么就会把和氏璧递到我手里

—————————————

所以,如果我说和氏璧有瑕疵需要指明,那么秦王就会把和氏璧递到我手里

蔺相如的这些思维活动,都是瞬间完成的,随机应变,非常机敏。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其推理规则是:肯定“头”必须肯定“尾”,即有头有尾。见附录之二。)

3.与和氏璧共存亡,才能制止秦王的轻举妄动

蔺相如要回和氏璧后,只身一人拿着它,随时都可能被秦王手下人夺走。意识到这种危险,蔺相如马上站到石柱旁边,誓言要与和氏璧共存亡,使秦王君臣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蔺相如是这么推理的:

只要我站在石柱旁边以死相拼,那么秦王就会有所顾忌

只要秦王有所顾忌,那么就不敢轻举妄动

—————————————

所以,只要我站在石柱旁边以死相拼,那么秦王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思维活动也是瞬间完成的,以死相拼,临机决断,大智大勇。

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根本不是如狼似虎的秦王君臣的对手。但他站在石柱旁边,誓言与和氏璧共存亡,秦王君臣就对他无可奈何了,只能暂时妥协退让。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4.让秦王斋戒五日,争取把和氏璧送回国的时间

从秦国到赵国,步行需要几天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蔺相如的随从不可能逃回赵国。所以,必须稳住秦王,为随从争取几天回国的时间。那么,怎样争取几天的时间呢?

蔺相如自有妙策,他是这么推理的:

如果我说赵王斋戒五日,那么就有理由要求秦王也斋戒五日

如果秦王能够斋戒五日,那么就能为随从争取到五天回国的时间

—————————————

所以,如果我说赵王曾斋戒五日,那么就可以争取到五天的时间

蔺相如用斋戒五日以后再献上和氏璧的办法,稳住了秦王,争取了五天宝贵的时间。

蔺相如急中生智,智从何来?还是来自逻辑推理。

(上面的推理,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5.蔺相如斗争方法得体,使自己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只有强权没有公理的时代,弱者与强者斗争,要想取胜必须讲究斗争艺术。蔺相如自始至终,都不说不把和氏璧献出来的话,让秦王心中自始至终都有点儿盼头儿,不至于狗急跳墙,把事情做绝。如果一开始,赵国就拒绝把和氏璧献给秦王,那么就给秦国攻打赵国提供了借口,是很不明智的。又譬如,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看到秦王没有兑现承诺的诚意,如果他当场表示,以后不会再答应献出和氏璧,那么秦王就会感到绝望。如果秦王感到绝望,就可能会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如果秦王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那么蔺相如就失去了一切回旋余地。这段话的意思,用逻辑竖式表示,就是下面的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

如果蔺相如明确表示此后不再同意献出和氏璧,那么秦王就会感到绝望

如果秦王感到绝望,就会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

如果秦王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那么蔺相如就会失去一切回旋的余地

如果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那么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

所以,如果蔺相如明确表示,以后不再同意把和氏璧献给秦王,那么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外交政策和外交斗争,必须有回旋的余地。

精通斗争艺术的蔺相如,始终不说不同意献出和氏璧的话,这样就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但他始终都明确要求秦王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一来,被动的不是蔺相如,而是秦昭王。

6.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中,自始至终都抓住了取胜的关键环节

蔺相如自始至终,都坚持秦国必须兑现承诺。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取胜的关键环节。蔺相如是这么推理的:

只要坚持秦王必须兑现承诺,那么不管他耍什么花招,都拿不走和氏璧

只要保住了和氏璧,就取得了这场斗争的最后胜利

—————————————

所以,只要坚持秦王必须兑现承诺,就会取得这场斗争的最后胜利

(这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完璧归赵的整个过程中,蔺相如自始至终都在进行逻辑推理。依靠这些逻辑推理,蔺相如在这场外交斗争的每个关节点上,都做出了正确决策。离开正确的逻辑推理,蔺相如就不可能完璧归赵,更不可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让后人无比赞叹又如此精彩的一页。 9E05F4VBxpNQnphtBAEV4Bvc7/OEhP65z8GXOms8S+XqQw/uZiFLEMi5/DXI+d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