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三国博弈的逻辑分析

用博弈论来解释历史,可以把历史中一些蕴含了博弈原则和思想的内容凸显出来,也就是把历史中包含的博弈智慧挖掘出来。

三国是个精彩的斗智时代。在三国博弈中,无论哪一方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博弈中往往没有从全局发展来考虑问题,从而输掉了全局。因此,要想在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就要考虑到全局的形势。

三个快枪手的决斗

在一个小镇里,有一场三人(A、B和C)决斗赛,他们三人要用枪依次互相射击。三人都是快枪手,A的枪法最好,命中率为100%,百发百中;B的枪法略好,命中率为60%左右,三枪中会中两枪;而C的枪法最差,命中率只有30%左右,三枪中只会中一枪。

如果三人定下了一个决斗规则,即每人每次只能开一枪,为公平起见由C先打,那么,C应该怎么做才最有利?

对C来说,会出现三种选择:一是先打B;二是先打A;三是谁都不打放空枪。

如果一定要打,C要先打谁呢?

如果C选择先打B,并且凑巧打死B了,接下来就轮到百发百中的A开枪,那么C必死无疑!

如果C选择先打A,并且凑巧也打死A了,接下来就轮到B开枪,那么C存活的可能性有1/3,死掉的可能性有2/3。

从两种选择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要打的情况下,先打A存活的概率大一些。

为了隐瞒真实意图而假装没打中的情况下,如果C放空枪,那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当轮到B开枪时,B一定是打A。因为等下一轮到A打时,A一定打B,则B必死,所以B别无选择。

如果B打A,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A被B打死的概率是2/3。假如A死了,那么第二轮重新开始,又轮到C先开枪。除去了最强的对手,而且依然由C先开枪,显然,C第二轮的形势比第一轮的形势更有利。

B没有把A打死的概率是1/3。那么,当轮到A打时,A一定会打死B而不打C,因为次强的对手被除掉了。

显然,C在第二轮的形势要比第一轮的形势更有利。因此,对于C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既不打A,也不打B,而是故意放空枪。这样C就可以改变自己在决斗中的地位,他在三人决斗中就不会是第一个开枪,而变成在二人决斗中率先开枪。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利用借刀杀人法除掉了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而且除掉最强对手A的概率比除掉次强对手B的概率还要大。

而对B和A来说,C在第一轮放空枪,使得他们处在了危险万分的境地,两者必有一死。

从三个人的决斗中可以看出,往往在多人博弈中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要想获胜并不仅仅取决于实力,还取决于因为实力对比所造成的复杂关系,更取决于能解决这种复杂关系的方法。

枪手博弈

将上述三个快枪手的决斗略修改一下规则:

A、B、C三个枪手准备决斗。A枪法最好,十发八中;B枪法次之,十发七中;C枪法最差,十发五中。

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第一轮枪战后,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一般人认为A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合乎推理的结论是,枪法最糟糕的C活下来的概率最大。

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枪手的策略。

枪手A一定要对枪手B先开枪。因为B对A的威胁要比C对A的威胁更大,A应该首先干掉B,这是A的最佳策略。

同样的道理,枪手B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A。B一旦将A干掉,B和C进行对决,B胜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

枪手C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A开枪。B的枪法毕竟比A差一些,C先把A干掉再与B进行对决,C的存活概率还是要高一些。

我们计算一下三个枪手在上述情况下的存活概率:

A:被B和C合射,存活概率为(1-70%)×(1-50%)=15%。

B:被A射,存活概率为100%-80%=20%。

C:无人射C,存活概率为100%。

通过概率分析,我们发现枪法最差的C存活的概率最大,枪法好于C的A和B的存活概率远低于C的存活概率。

枪手博弈说明了王者的悲哀,以弱胜强,绝非神话。最优秀的枪手,倒下的概率将最高;而最蹩脚的枪手,存活的希望却最大,因为没有人会把威胁最小的枪手列为一号目标。在这里,后发制人的弱势者反而胜出。

孙、刘博弈荆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从此,孙、曹、刘三方在荆州博弈的序幕就拉开了。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逃亡中被曹操击败退守江夏。

曹操为了阻止刘备与孙权结盟,便派人给孙权送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曹操犯的一个错误,他不应该在给孙权的书信中对其进行恐吓。这封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威胁虽然吓倒了当时孙权身边的谋士,却将孙权推向了刘备这一方。刘备也深知光凭自己一定对付不了曹操,所以在到达夏口后立即派诸葛亮出使江东。最终,在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一个枪手决斗的模型形成了。三方实力对比,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他们分别扮演的是枪手A、B、C的角色。孙、刘联盟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曹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但枪手决斗毕竟只是个博弈模型,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曹操势力瓦解。由于曹操这一威胁长期存在,孙权和刘备就有长期合作的必要。基于这一点,孙、刘两家继续联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枪手博弈中,B是A的头号敌人,所以A一定会先攻击B。而对于B来说,A也是他的头号敌人,他不可能先去对付C。B与C有一个共同的目标A,在表面上双方结成了同盟。但这种同盟是极不稳固的:由于A一定会攻击B,所以B是这个同盟的忠实执行者;对于C来说,他没有来自A和B两方面的压力,只要有利可图,他便随时可能出卖B来换取自己对A的先手之利。

因此,赤壁之战后孙权对巩固联盟不遗余力,不但“进妹固好”,而且将南郡出让给刘备,增加其实力。

曹操在重整旗鼓后首先攻打的是枪手B——孙权,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就说明了这点:“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在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刘备忙于扩充自己的势力,不但没有对孙权施以援手,反而以此为理由趁机向刘璋宣战。站在同盟的立场,刘备这么做就是没有履行义务。让孙权独自对抗曹操也就意味着使孙权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由于处境不同而导致决策的差异,孙权是曹操的头号敌人,因此曹操一定会攻打他,刘备则趁此机会发展壮大。

从刘备入主益州并在汉中击败曹操开始,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在三国实力对比中,刘备取代了孙权扮演起枪手B的角色,孙权变成了枪手C。由于枪手B和枪手C的角色发生了互换,所以双方的决策也发生了变化。想要积极消灭曹操的不再是孙权,而是刘备,此时,孙权则扮演起原来刘备这个随时可以为利益出卖盟友的角色。这种微妙的变化为孙、刘联盟最终破裂埋下了伏笔。

用博弈逻辑来解读曹操的失误

曹操在得了荆州之后,却在赤壁遭到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便功亏一篑。其实,曹操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制定周全的策略。运用博弈逻辑来解读,曹操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第一,在曹操的天下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荆州却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知彼”条件来选择正确的战略。

如果曹操按照这个战略执行,一方面,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并且巩固荆州,训练水军,回军许昌,开始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并且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那么,恐怕历史就要从此改写了。

第二,从另一方来分析,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可能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会有结盟关系,但此时此刻,占据联盟主导地位的必然是孙权。孙权和部下如周瑜、张昭等人都清楚地知道刘备是只厉害的“虎”,不能收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刘备就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什么便宜。因此,如果曹操当初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一统天下的局面就基本可以形成了。

但其中还是有一个变数,就是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脚跟时偷袭荆州?从周瑜的一贯行事来看,他是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如果荆州那么好攻克,刘表经营荆州的时候就可以进攻了,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了。所以,孙权纵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虎口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再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对峙的时候,袭击四川,最后南下江东。进军次序可以调整。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不为眼前利益得意忘形,这样看来,一统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一切都无法改写,在这场博弈中,很显然,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所以,运用博弈逻辑来分析,曹操的失败是博弈策略选择的失败。

帕累托效率与孙、刘联盟的破裂

帕累托效率(或称帕累托优势)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名字来命名的。帕累托效率是博弈论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它有一个准则,即帕累托效率准则:经济的效率体现于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主要看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如果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我,就必须损害你或是别的什么人;要想再改善你,就必须损害另外某个人。一句话,要想再改善任何人,都必须损害其他人,这时候就可以说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有A、B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做同样工作时收益分别为4,若两人合作,每人收益都为10(假设平均分配)。很显然,这两人合作所得利益要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我们就称两人合作所得(10,10)相对两人单独行动所得(4,4)具有帕累托优势。(10,10)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资源、地理、能力、运气等)两人合作所得并不一定是平均分配,有可能出现(14,6)或者(15,5)等情况。然而,不管怎样分配,只要合作双方的所得收益都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收益4,两人就有合作下去的动机。所以4就是两人合作,也就是帕累托效率的临界点。我们称(16,4)这个状态为帕累托效率,一旦有一方的收益低于4,虽然两人合作的总和(10+10)仍然大于两人单独行动的总和(4+4),但双方合作却是以损害一方利益作为代价的,所以合作也就无法进行下去。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帕累托效率不在于总量增加多少,关键在于每一个人都从中得到改善。

我们就用这一观点来考察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南,孙权攻取南郡。在孙权出让南郡后,刘备又得到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则将势力拓展到交州。在这一系列扩张过程中双方都有利可图,因此孙、刘联盟尚可以维持。但在孙权占领交州之后,东、南两面临海,已经没有再发展的余地,西方则是刘备的地盘,所以孙权只有北进这一条路。孙权曾经多次尝试着在合肥打开一个突破口,却屡屡无功而返。

孙权与曹操在淮南交战的时候,同时失去了陈武、董袭、公孙阳等将领却占不到半点便宜。此时,孙权所面临的是这样一个情况,北进无法突破合肥,甚至损兵折将。而刘备则不然,当孙权与曹操进行激战时,他的实力却突飞猛进般地增长。

帕累托效率讲的就是共赢,所谓“大家好才是真好”。但是,在孙、刘联盟过程中,双方收益分配的比率差不多已降到帕累托效率之下,所以,孙权再也没有与刘备合作下去的动机。这就是孙、刘联盟破裂的重要原因。

关羽大意失荆州

魏、吴结怨很深,而荆州正好处在魏和吴这两地之间,所以诸葛亮派关羽留守荆州,然而关羽却因大意失了荆州,败走麦城。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造成这个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关羽没有作出正确的博弈选择。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荆州位于魏和吴的夹击之中,时时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所以刘备就不远千里去攻取西川,争取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因此,不管让谁留守荆州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赵云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刘备对别人疑心很大,守卫荆州他还是信任自己的亲人,因赵云不是刘备的嫡系,相比之下刘备还是比较信任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所以当时他派关平来荆州。从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然而,诸葛亮还是很熟悉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的,自傲、容易意气用事,如果派他守荆州的话,他是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的,可能会出问题,但是也没有办法违背刘备的意思。所以,诸葛亮在关羽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冲动。但是,最终关羽还是没有听诸葛亮的话,死攻樊城,这才令陆逊偷袭成功,从而导致失荆州。

如果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关羽的失败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

首先,魏和吴两方中的一方单独和关羽交锋。在当时,无论是魏还是吴,单独和关羽比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它们任何一方只要和关羽力拼都必然会损兵折将。然而,另一方则可以乘虚而入,不仅能够取得荆州大部分地区,还可以避免和关羽发生正面交锋的损失。

其次,魏和吴两方共同对关羽作战,就会使关羽首尾不能兼顾,这样一来关羽必败。当然,魏、吴也是有一定损失的。在取得了胜利以后为拼抢荆州,双方也会再起战事,但这时的收益一定不如本方不战而偷袭所得的收益。

最后,如果吴和魏双方都不与关羽力拼,偷袭就不会成功了,这样魏和吴的收益就是零。

我们可以看出,双方都力拼对魏和吴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但双方还会这样考虑:如果对方力拼,自己偷袭,所得的利益是最大的,而如果自己力拼,对方偷袭,那么自己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它们最明智的选择是自己不力拼而偷袭。也就是说,双方都等待对方力拼,如果这样的话偷袭就不会成功。如果当时魏和吴都会使用博弈分析的话,关羽就不会死。但不幸的是,曹操与关羽力拼,最后搞得“水淹七军”,而且荆州九郡全部落入孙权之手。可以说曹操没有在这个事件中作出理性的博弈分析。诸葛亮则不愧为博弈高手,他对全局的把握确实非常清楚,他嘱咐关羽千万不要对一方穷追猛打,这样的话会两面受敌,只守不攻才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关羽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那么短期之内荆州就不会失守,而且关羽也不会丧生。所以说,关羽的死是因为他不具备博弈分析的能力。如果他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害,听从诸葛亮的告诫,就不会给陆逊偷袭的机会。

骑虎难下的彝陵之战

关羽失荆州使得孙、刘实力对比再度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别人不易察觉的,因为它不明显。刘备在入川的战役中,诸葛亮等人带领荆州守军入川支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刘备集中益州的兵力,同时还可以在汉中打败曹操。

“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刘备集团丢失荆州所遭受的损失虽然说很严重,但还不至于完全丧失与曹操一比高下的能力。此时的刘备面临着抉择,是先攻击曹操还是先攻击孙权?

刘备集团腾飞的起点是荆州,其大部分的骨干人物也是来自荆州。在刘备的整体战略中,荆州是很重要的一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荆州的丢失不但意味着刘备集团在经济上大受损失,而且《隆中对》里提出的钳形攻势也化为泡影。然而,攻打荆州会进一步削弱孙、刘两家的实力,这就使曹操有机可乘。刘备也陷入了两难之中。这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问题,行动者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们将这样的博弈称作骑虎难下。

有一个拍卖会,其规则是,轮流出价,谁出价最高,谁就能得到拍卖的物品,而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这些物品,并且要按他所叫的价格付款给拍卖方。

如果有两个人竞价争夺价值100元的物品,如果两方都叫价了,那么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就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假如我退出了,那么我将失去我出的钱,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这价值100元的物品,但是,随着出价的增加,我的损失也可能越大,每个人都面临着两难:是接着叫价还是退出呢?

或许你会说这个拍卖的规则的确不合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拍卖不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型,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类型的博弈案例。这个博弈有一个纳什均衡:第一个出价人叫出100元的竞标价,另外一个人就不出价,那么出价100元的参与人将会得到这个物品。

孙权、刘备在荆州问题上都面临着这一难题:假如让对方占有荆州的话,那么本方在荆州的投入就将变成损失。这一点双方都不愿意接受,所以彝陵之战就成为最终解决问题的策略。

彝陵之战的失败使刘备元气大伤,曹魏的战略也就此调整为主攻孙权。

在与曹丕交战时,孙权不愿再次与刘备发生矛盾,因此就派出使者向刘备示好,而刘备也在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终于与孙权初步达成和解。

从孙、刘围绕荆州的博弈中可以看出,一旦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

对于孙、刘争夺荆州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比丢失荆州更让蜀汉的拥护者们感到惋惜的了。在丢荆州之前,蜀汉的实力是其历史上最强的,但之后实力的削弱部分是因为关羽的错误决策。

对于刘备方来说,最优策略就是在荆州采取守势,避开在荆州因改变策略而可能导致的损失,从而全力争夺关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关中曹操与刘备的博弈是一个零和游戏,非此即彼,远比荆州局势简单。

孙权北进受阻,他扩充实力的唯一出路就是取得荆州。但是这一举动会让曹操从中渔利。此后,孙、刘两家就再也没有能力打败曹魏了。对于刘备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孙权枪手C的角色并不要求他非要杀死枪手A,枪手C首先考虑的是自保。毕竟无论枪手A、B谁能生还,都要和C一较高下,此时枪手C在决斗中失败的概率仍是最高的。对于孙权来讲,保持三国鼎立的局势反而是他的最优策略。

三国博弈可以说是一个最简单的多人博弈模型。三国时期始终缺乏一个能掌握全局的战略家,这大概是三国鼎立的最终根源。在这场博弈中,博弈的任何一方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及对方的决策,还有第三方决策的影响,博弈者只有通观全局才能在这场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Uuu4uAwVhyNuKFqxhmpoOMI2WZbp5r5753LVDTw5yMp9J2Xl9QCuDbQdeKJ/Ql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