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之所以会没水喝,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一个制度上有缺陷的非合作性博弈。假设说只有一个水桶,在水的容量有限并且三个和尚偏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人独享一桶水,那么他得到的效用为1;如果两人分享,那么就各得1/2;如果三人分享,那么就各得1/3。因此,对于三个和尚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和尚们意识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打水,而不打水每人所得的效用都是零。因此,他们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比如两个和尚可以抬水,三个和尚时可以轮流打水。这时便形成了都打水的均衡,但是这个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只要其中一人不遵守规则,均衡就会被打破。对此,可以制定一定的惩罚制度,避免回到没水喝的状态。
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就在于他们自私的本性。的确,自私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这里说的自私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自己行动和思维的动机或者目的。集体(他人)观念是在后天的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提出性恶论。其实“善”和“恶”都是道德意义上的说法,而人之初是不可能有道德意识的。
有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拴着一根香蕉,并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盆相连。猴子们发现了香蕉,就有猴子跳上去够这根香蕉,当它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重复着,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会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当有猴子去够香蕉时,它们便揍那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形成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够香蕉了。
在这个故事里,猴子间产生了“道德”。如果这群猴子构成一个社会,它们也繁衍下一代,并会将它们的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够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去够香蕉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地惩罚“不道德的”猴子。
人类的自私天性,使人类陷入“囚徒困境”难以自拔。社会生活和商业竞争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这一困境密切相关。
曾经有学者写了一个关于伊克人的故事,故事中讲道:在一个美丽的乌干达北方山谷里生活着一群人,就是伊克人,他们是一个靠采集、打猎为生的游牧民族。由于那个地方实在太美了,于是,政府决定在那里开辟一个国家公园,为法律所迫,伊克人不能再在山谷间打猎,而成了靠耕种山岭薄地为生的农民。
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摧毁了他们原有的社会规范,伊克人因此把自己变成了一群不可救药、令人讨厌的人,他们六亲不认、极端自私并且毫无爱心。
虽然这些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小村子里,但他们实际上是孤寂的和互不联系的个人,在这里没有明显的互相利用。虽然他们也说话,但说出的话都是粗暴的强求和冰冷的回绝。他们什么东西都不与其他人共享,他们从来不歌唱。他们的孩子一旦能走路了,就会被赶出家门,到处抢东西。只要有可能,他们随时都会把老年人抛弃,让这些可怜的老年人饿死街头。抢东西的孩子也从来不怜惜老人,他们常常从这些流落街头的老人嘴边抢走食物。
他们虽然也生儿育女,却毫无爱心,甚至连最粗疏的照顾都没有。他们在彼此的大门口前排便,对邻居的不幸幸灾乐祸,只有看见别人的不幸他们才会笑。如果他们常常笑,也就说明常常有人倒霉。
因此,伊克人成为文学上的一个象征,象征着整个人类失去信心、失去人情味后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运用博弈逻辑来分析这则小故事,它是一个绝对没合作的博弈。这种囚徒困境中的博弈结果将是最可怕的。一个没有合作的社会,预示着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寓言故事: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张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了。”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了。”这两个动物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在对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大的、共同的敌人存在着。
有两个国家在会议上争论军费问题,现在它们将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加军费;二是在一致的意见下减少军费。但由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保证另一个国家会遵守这个约定,所以它们都开始倾向于军事扩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看起来十分合理的行为却导致了不合理的结果,而这也正是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在自私心理的驱使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产物。
为什么不能合作呢?曾经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从一位智者那里得到了一根渔竿和一篓鲜鱼。得到那篓鲜鱼的人就在原地把鱼煮熟了一口气吃完,解决了饥饿问题,可是很快就又感到肚内空空,最终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而得到渔竿的人则提着渔竿向遥远的大海走去,当他终于来到了大海边的时候,也用尽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力气。不久之后,同样是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也从智者那里得到了一根渔竿和一篓鲜鱼。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分头行动,而是一起去寻找遥远的大海。每当饥饿的时候,他们就会从鱼篓中拿出一条鱼来吃。当他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拿着那根渔竿开始了靠捕鱼为生的生活。
为什么同样是两对饥饿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从博弈来看,他们犹如两个陷入囚徒困境的“囚徒”一样。只是前两个人是理性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如同两个囚徒理性地选择背叛,最终坦白一样。而后两个人,是从共同的利益出发,如同两个囚徒“合谋”最终走出困境一样。在博弈中,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是双方合作。通过双方的互惠互利,来实现长久的最大利益,而这就要求博弈的双方都要先替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要克服人类自私的天性,关键是要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
这条悖论的内容是,检测一个人的本性是相信自由意志论还是相信宿命论。
一天,一个由外层空间来的超级生物欧米加在地球着陆。欧米加搞出一个设备来研究人的大脑,他可以十分准确地预言每一个人在二者择一时会选择哪一个。欧米加用两个大箱子检验了很多人。箱子A是透明的,总是装着1000美元。箱子B不透明,它要么装着100万美元,要么空着。
欧米加告诉每一个受试者: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拿走两个箱子,可以获得其中的东西。可是,当我预计你会这样做时,我就让箱子B空着,你就只能得到1000美元。另一种选择是只拿箱子B。如果我预计你会这样做时,我就放进箱子B中100万美元,你能得到全部款子。
一个男孩决定只拿箱子B。他的理由是,我已看见欧米加尝试了几百次,每次他都预计对了。凡是拿两个箱子的人,只能得到1000美元。所以我只拿箱子B,就可变成一个百万富翁。
一个女孩决定要拿两个箱子,她的理由是,欧米加已经做完了他的预言,并已离开,箱子不会再变了。如果是空的,它还是空的;如果它是有钱的,它还是有钱。所以我要拿两个箱子,就可以得到里面所有的钱。
你认为谁的决定好?
逻辑分析:这个悖论是物理学家威廉·纽科姆提出的,被称为纽科姆悖论。哈佛大学的哲学家罗伯特·诺吉克首先发表并分析了这个悖论。他分析的依据主要是数学家称之为“博弈论”或“对策论”的法则。
男孩决定只拿箱子B是很容易理解的。为了使女孩的论据明显起来,要记住欧米加已经走了。箱子里也许有钱,也许空着,这是不会再改变的。如果有钱,它仍然有钱;如果空着,它仍然空着。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种情况。
如果B中有钱,女孩只拿箱子B,她得到100万美元;如果她两个箱子都要,就会得到100万美元加1000美元。如果箱子B空着,她只拿箱子B,就什么也得不到;如果她拿两个箱子,她就至少得到1000美元。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女孩拿两个箱子都多得1000美元。
对这个悖论的反应公平地区分出,愿意拿两个箱子的是自由意志论信徒,愿意拿箱子B者是宿命论(决定论)信徒。而另一些人则争辩道:不管未来是完全决定的,还是不完全决定的,这个悖论所要求的条件都是矛盾的。
这一悖论还未完全解决,目前仍是哲学家经常争论的很多预言悖论中最新的也是最棘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