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日访蔡素文老师

采访日期:2023年5月

受访者:蔡素文老师

采访人:盛钰

介绍:

蔡素文老师于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1961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情报室担任英语翻译工作。1963年调入中国科技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至1966年6月。从1976年开始,一直在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教授研究生英语课程。1994年6月退休后,仍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87年,蔡素文老师获得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1993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评为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

引言:

蔡老师在笔记中曾摘录了一段狄更斯的话:“在我的生活中,无论我做什么事,我都是用全部心血去将它做好。无论我想将自己奉献于何事,我都会全部地奉献。我从不吝惜自己的力量去做我本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我也从不轻蔑我的工作,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工作。”——蔡老师写道:“而今,我发现这已成为我的座右铭。”

●您觉得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呢?

蔡素文: 中国人学英语(主要是成年人)的困难,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从词汇来讲:

名词或其他词性的词,识字愈多,用起来愈妥帖。学生最先学会的是一些常见词的常见用法,后来逐渐学到那些不那么常见的词及其用法,再学下去又学到那些常见词的不常见用法,这就是难点。

不常见的字词并不那么可怕或难解,因为不懂,或可查阅字典或可请教别人。常见的词反而可怕,一方面,因为字义解释多,各种用法也多,所以很不容易完全和确切地把握;另一方面,学习者会由于略有认识,便轻视这些字,而不是费神地去查阅字典,甚至以为已懂无疑,随便按自己的理解去译出、运用,结果会造成极大的误解、误用。

2.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1)英语中一些词语可以找到相应的词,如父母、祖父母等,但到大家庭中则找不到了;而中国人又重伦理,各类亲属分得很明确,如叔、伯、婶、姑、姨、表兄妹、侄子、侄女、外甥……而英语中相应的词却只有uncle,aunt,nephew,niece以及那更广泛的cousin。

(2)不同的语言结构。英语中有许多关系词和疑问词,用来联系、连接句子和短语等,如who,which,what,when……汉语中没有关系词,却也能表达英语中的关系子句的意思,因此学习英语就需要有一个概念或意念上的相应改变。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简单句时没有什么困难,即使在讲英语动词的各种时态时困难也不大(虽然汉语没有时态问题),但学到从句、关系词就会产生极大的困惑。这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它们本身是有一定意义的,讲解起来也不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从句中让它们起关系词的作用时,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当它们在从句中的位置决定它们在从句中的意义时,任何字典都无法给出确切的定义。

另外,即使在弄明白了这些关系词在句中的意义后,要想把这些句子从中文译回其英文句子也相当难,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这些关系词。

(3)词性改变引起的困难。

某些词在词性上的变化使句中的意义大为难解,如as,what,but,than……这些词本来是连接词,有时却可被当作代名词用,这就比较难解了。

(4)疑问词中、英文都有,但习惯不同、语序各异,中文以主词开头,英文以疑问词开头。

●蔡老师,您对英语教学有何独特的见解?

蔡素文: 有关英语教学,我提倡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学习外语像学习其他所有的科学课程一样,是需要花费极大的气力的。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是学习的动力。当然,学生学习外语会是因为学校设有外语课,要考试,要凭成绩升学、就业,这都是动力。但单纯凭借这些客观的动力是不足以学好一门科学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主动的、内在的动力,即“追求”,要能激发自觉学习的劲头。这就需要有兴趣,要使学习者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在讲授英语课时用清楚的讲解、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例句、广泛的知识及其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不少学生,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觉得学外语是枯燥乏味的苦事,也会有人以为学外语只不过是死背单词、硬啃语法,再硬生生地去进行文章的阅读(精读、泛读)。他们未能意识到英语也正如他们的母语一样,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媒介、科技信息的载体,而且可以表达人们丰富无比的感情、细腻入微的思想情趣、深奥的想象,可以描述世间各式各样的奇闻趣事。他们体会不到所学外语的语言之美,欣赏不了所读篇章中妙不可言的魅力,因而会觉得枯燥,仿佛入了沙漠之地。无风景可寻,又哪儿来的兴趣?因而他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结果是学了几年,收获甚微。

我们需要下一番功夫去解决这些难题,要反复强调英语学习不只是背单词、记语法、读专业文章,当然这些是不可缺乏的,更要强调英语学习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想象、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心灵,为这些目的就要用各种方法融这些寓意于教学之中。我从自己几十年的学英语与教英语过程中深深地感到,正确地选择阅读文章(课文)和例句是两项十分有效的手段。

不过,只要有人喜欢听,我就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承给后来者,至于怎么学习英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都不一样。

●蔡老师,您当年是如何备课、如何上课的呢?

蔡素文: 一开始的时候,我协助李佩老师在外语教研室负责外语的教学工作。咱们78级第一届学生以及后面的79、80级学生用的教材是教委统编的《大学英语教材》、 Es sential English (1~4册)以及《许国璋英语》(2~4册),后来到了81级的时候,我们还加上了《新概念英语》(2~3册)。再到后来开始用“绿皮书”——《科技英语》——直到我退休。此外,上课时我还会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科技英语的文章供学生们阅读和学习。

还记得那时候第一次上《科技英语》,第一课讲“computer”。(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哪里用过computer,根本不认识。我就问学生,什么是computer?学生说computer是计算机;我又问他们,这个计算机跟计算器有什么区别?后来我还跟李佩先生讲,我说我没法教这课,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要知道课本里边还提到了比尔·盖茨——我说比尔·盖茨是谁呀?我真的不知道。不过学生里有知道的,然后我才知道了谁是比尔·盖茨。后来,学校组织师生参观了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我才更清楚地认识了什么是计算机,开始跟学生们讲比尔·盖茨的故事。备课的时候,我会一课一课拿着技术字典查,然后把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我觉得上课绝对不能照本宣科。当年在北大的时候,我们上课有时就只给一本英文原著,让我们自己去写书评;并且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口语课,也没有外教,都是靠自己去找老师、自己去学。你们现在这个时代多好啊,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那时候哪有录音机啊,更别说打字机了——为什么我不会用打字机,因为那会儿根本就没有打字机。等我到了咱们国科大的时候看到像李佩这样的老师他们打字都打得特别好——他们在国外的时候早就开始用打字机了,而我们那时候哪有打字机,都是手写。而现在就更不是打字了,现在是电脑时代了。

●您会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和回顾过往英语学习和教学时的心情?

蔡素文: 你知道学外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吗?是“imitate”——模仿。我曾经做过一次关于“How to Learn English”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Imitation”。我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就是“imitate”。英语不同于别的科学,要知道科学只有发明没有发现,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哥伦布是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绝对不是发明了新大陆,所谓发现是因为原来就有,而你是第一个,那才是发明。英语是我们没办法make up的,因为它是属于native speakers的,属于人家的语言我们怎么能编造呢?所以,我们学英语最主要要做的就是模仿。例如,中文中有句话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翻译成英文一般人可能会说“the number is big enough to be counted”,但是在《毛选》(《毛泽东选集》)中被翻译成“Things like these defy enumeration”,我们很难想到使用“defy”这个动词——怎么数也数不过来——这个表述真的太好了,就要去模仿它。

●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

蔡素文: 我推荐大家要背诵名人名言,很多著名的寓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它们的含义和人生观,我上课给学生们讲例句的时候,总是有根有据的,要么是莎翁的,要么是某位美国总统的。莎士比亚的句子,你听了之后觉得也就平淡无奇,但是,我一讲莎士比亚会用这几个字的时候,你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些不是造的句子,我们不能够make up lan guage,这些是被写进词典中的。莎士比亚有句名言:“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在一本叫《世界知识》的杂志上我曾看到这句话的汉语解释,翻译得太好了:“生命的时光是短暂的,如果把那短暂的时光浪掷虚度,那就太长了。”把“basely”翻成“浪掷虚度”,这中文的根基得有多好啊!我觉得这位译者对“basely”的理解、对莎士比亚语言的理解都是极深的。我们上课基本用英文讲课,并且我会告诉学生,下次我再问你们中文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把英文也说出来,而如果我说的是英文,那么你们一定要把中文一字不落地讲出来。就像“浪掷虚度”,如果只是翻译成“浪费”,那没人会记住,但如果你把“basely”这个单词连同中文一块儿记下来,则永远都不会忘。

如果你是研究英诗的,那你一定知道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我就很喜欢他的书,他的墓志铭我现在都能背下来:“Under the wide and starry sky, Dig the grave and let me lie.”——在宽广高朗的星空下,请掘一座坟墓让我长眠。看到好的翻译我都会记下,我会背的诗,英文和中文我都会背下来。记忆是两种语言同时使用才能起作用的,光会英文你就不知道怎么翻译,必须两个一块儿记,这样你就不会忘了。要学好英语,汉、英必须同时并举。一个英语非常好的人,汉语若是跟不上,他的英语不可能学好。你看郭沫若在《雪莱的诗》引言里说了这样一句话:“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郭沫若也是个大诗人啊,我一想到郭先生这句话,我就会紧跟着想到雪莱的诗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 hin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立马我就背出来了——我就是这么学的。我喜欢的,我都会背下来,然后practice,并在课上给学生讲。学生们总说,蔡老师讲得太好了,还总让我再说一遍——那会儿没有复印,都是在黑板上写,学生就在下面自己抄下来,回去的作业就是把这些句子背下来。所以,只要你用心,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我建议一定要多看、多记、多背,看到好的句子我就赶紧在我的小本子上写下来,有一些关键的词和句,一旦到用的时候就能够立刻说出来。当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说,但是总不那么恰当,不那么美好,这时候你就用人家的原文。所以,我首先总是强调汉、英语言的同时并举,要同时都理解透了,并且背下来。像“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当然你可以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但你绝对没有人家翻译得好。郑易里先生翻译得真好啊:“The mistaken step taken at first will prove a curse for life.”。

还有一句英文:“Towering genius disdains a beaten path. It seeks regions hitherto unex plored.”——卓越的天才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他寻找迄今未开拓的区域——看到这句中文好,我就把英文也背下来,然后一查才发现,这是林肯总统的原话,不是随便谁编造出来的。因此,我认为这是worth remembering的。所以,我们学习英语一定得跟中文一起记。再举个例子,《毛选》里面有一句话叫作“凡是有损人利己之心之人,皆没有好下场”。你会用英文表达吗?不会,那赶紧查一查、看一看,英文版中用的是“He who prof its at the cost of others will come to no good end.”,这是多好的翻译啊!这句话你中文和英文一块背下来,现在的外交家们就完全可以直接用出来了,对吗?这就是实用性,也是趣味性,恰到好处。1958年的时候,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生们一起去十三陵修水库,那时我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我们有一个中文口号叫作“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我当场将它翻译为“let the high mountains bow and the rivers make way”,获得大家的一致肯定。

●蔡老师推荐研究生学习英语必备和必读的书:

葛传椝《葛传椝英语惯用法词典》

郑易里《英华大辞典》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Ⅰ、Ⅱ、Ⅲ、ⅡⅡ)(《毛泽东选集》英文版)

Selected Stories of Lu Xun

Pride and Prejudice

Gone with the Wind

Wuthering Heights

蔡素文: 凡是有问题我一定请教《葛传椝英语惯用法词典》,而郑易里的《英华大辞典》也是我最喜欢的,它们都是我学习英语爱不释手的老师,我基本都快背下来了,我认为郑易里的《英华大辞典》是国内英汉词典编得最好的一本。郑易里先生一个人花费了五年半的时间写了这本词典,有很多翻译的例句我都是从郑易里的书中引证的。我认为,一个人需要有非常好的汉语基础才能把英文中的词汇理解得透彻,才能够更恰当地运用。

●蔡老师,请问您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的学子们有什么寄语和嘱托?

蔡素文: 中文里面有一句话叫“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句话的英文是“exerting the eforts and aiming high”,并且我们要知道“there’s no life,there’s no hope...if a person has no purpose in life she will not get any success.”我希望学生们学英文不光是为了写一篇paper,或是为了去找个工作。并且,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就像苏联大诗人高尔基在他的小说《母亲》一书的封页上所写的:“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者扑在面包上。”

另外,你们要知道,1981到1982年我去康奈尔(大学),那时候的学生可都是才子,虽然没有文科的——他们都是理科的。这几个叔叔可都是大才子,不过他们不仅仅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这些才子们科学、文学、艺术全通,因此,我想要跟现在的学生们强调的是,一定要具备comprehensive knowledge。

结语: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语言、文学、生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我痛楚、忧伤和艰难无助的时刻,是语言和文学唤醒我、激励我奋起求生。正如我前面背诵的无数语句和段落一样,我时常会忆起我青春年华所喜爱的一部外国歌剧《仙笛》中所唱诵的一句诗:

“生活里要是没有了音乐,就像没有花朵的春天,没有自由的祖国。”

我喜爱读书,就像音乐家喜爱音乐那样。我读书,我背诵,像有最亲密的伙伴在陪伴着我,安慰着我心灵的伤痕。

●蔡老师写在笔记本末页的话—

当我送走一批毕业生时,心中充满依依和期望之情。

我默诵着一首谢冰心女士的小诗:

“向你们挥手了,

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

我要坐在泉源边

静听回响。”

我心在祝祷,愿桃李争妍中华。

●蔡素文老师编著的博士生英语教材:

●蔡素文老师对于英语翻译的见解,可参见下文:

自序(节选)

翻译既为科学,必当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是故介绍译界较为普遍公认之翻译原理、标准,以为尺度;翻译亦为艺术,是种再创作,是故精选一些名家的绝笔妙译,以求借鉴;既要避免“死译”“硬译”,以茧自缚、不能创新,又要防止“望文生义”“平添累赘”,以致走失原意。

奉献此书,企望能微助于英汉翻译技巧之研习并协助志在提高英语之求学者寻一解惑途径,少作汗漫之游,以减跋涉之劳。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翻译应重视实践,特别应将自己的译文与好的译品去对比,从中学习技巧,提高自己的水平。译文的高低,足以显见译者运用两种语言的功夫,故望研习翻评者能在两种语言上(英、汉)狠下功夫,以求底功之扎实,如前人鹿柴氏之论:“……惟先埋笔成琢,研铁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后嘉陵山水,……”。

本书选例数百,以释翻译之理论与技巧,并选出多种体裁的原文,作为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练习。练习部分英汉参考译文亦附于书后,习者可从中加以对比研究,何为有识,何为无识,高下优劣,立见分晓,自当受益。

翻译的根本目的,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沟通,为读者服务。译出来的文字,最起码是必须通顺达意,不能译得使读者看不懂,如读“天书”,然后才是求文字之入“化境”,这里,借用一则笑话作为结束。

辜鸿铭以“汉滨读易者”的笔名,著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书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昔年陈立秋侍郎兰彬,出使美国,有随员徐某,夙不解西文。一日,持西报展览,颇入神。使馆译员见之,讶然曰:‘君何时谙识西文乎?’徐曰:‘我固不谙。’译员曰:‘君既不谙西文,阅此奚为?’徐答曰:‘余以为阅西文固不解,阅谙君之翻译文亦不解。同一不解,固不如阅西文之为愈也。’至今传为笑柄。”

蔡素文,1996年3月 wDPJlLcCKc8rA4+ZGQYjD1qx5NG64+sT9yeZzgHgeYVqXD9FIUfmlVAqGfy5rf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