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潘阆:弄潮儿向涛头立,别来闲整钓鱼竿

(一)

中国的两大传统宗教是儒教和道教。孔孟的儒教是入世的,老庄的道教是出世的;《论语》和《孟子》致力于兼济天下,《道德经》与《逍遥游》却善祝善祷,只望独善其身。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如此逍遥境界,让人何其向往?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三无境界,比佛祖的四大皆空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明晰接地气。

历代隐士高人,桃源逸客,莫不以老庄为宗,吸风饮露,神游于逍遥空明之境。只可惜,古往今来,终究几人真能做到?

宋代隐士罕见,林和靖是其间佼佼者,而潘阆,则是尴尬者。

百度词条上对潘阆的定义是:“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人。”

籍贯、生年均不详,却有明确的归类,乃是隐士,而且字号就叫作“逍遥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庄子的忠实门徒。

而且,潘阆的词集就叫作《逍遥词》,可见其志向的确是想做一位逍遥世外的隐者、神仙。

可惜,他如是想如是说,却并未如是做。

潘阆的前半生,非但不像位隐士,还非常热衷朝政,曾在太宗和真宗两朝都做过官,惹过事,获过罪。

这也还罢了,关键是他还熊胆包天到参与皇帝立储夺位的大事,几近造反,而且造了两次。这就未免太惊险太刺激了。

潘阆的第一次涉政是参与到宰相卢多逊策划的拥立赵廷美一案中,这自然是大大地得罪了宋太宗,遂于事败后躲入佛门,落发为僧。

但即使在逃亡中,潘阆也不懂得低调做人,曾经公然题诗钟楼:“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真是狂悖之至。如此大胆妄言,非但为佛门不许,亦遭寺僧猜疑。潘阆遂不得不离开中条山寺,继续逃亡,曾以卖药为生,浪荡江湖。

995 年,潘阆时来运转,竟然因人举荐,获得太宗赏识,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助教。

但是官做了没多久,就又因为他的一首《扫市舞》惹出祸来。词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意思是只要出得起价钱,让我杀人放火,绝无二话。

身为国子助教,竟如此口吐狂言,太宗焉能不怒?遂追还封赏,将他赶出了汴京。

到了太宗末年,喜欢挑战极限的潘阆又不安分起来,竟然和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密谋造反,辅立太祖之孙、赵德昭次子赵惟吉为帝。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后来是真宗赵恒即位,谋反者显然或诛或逃,蹿入江湖。潘阆亦潜往舒州,熟门熟路地重新披上袈裟,混入潜山寺为僧。

可是清寂的佛门哪里约束得住浑身反骨的潘逍遥?没隔多久,他就偷偷潜回京都,只为了去吃一顿开封包子。结果被店小二举报,被捕入狱。

其实,就算没有这顿包子,以潘阆的不知死活,被捕入狱也是早晚的事儿。但是真宗亲自过问案情后,竟然被他的舌灿莲花打动,不知道是不是看在他才情过人的分上,竟将其从宽释放,贬为滁州参军了事。

以谋反大罪竟能获赦,真宗的确算得上一位宽待文人的好皇上。

赴任滁州途中,潘阆有诗记之:

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

微躯不杀谢天恩,

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

今朝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

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

愿将清俸买香焚。

这首诗首联说自己遇赦逃命,算是邀天之幸,世间罕闻。颔联说的是他曾为国子四门助教,但因其狂妄,在其位未能谋其政,是为“闲助教”,正与如今这“散参军”相对,所谓世事浮沉,变幻莫定。

这句极为工整的自嘲,让我们仿佛看到潘逍遥嘴角一抹讥讽的笑容。

颈联忽作放旷之语,情思佻达,颇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志。最后归结当下,说我就算到任就职,这个散参军也是没什么好做的,不过白浪费些月俸,赚点香火钱罢了。

(二)

潘阆两次谋反而仍能脱身,不能不说是一个奇人。但他也实在折腾不动了,于是晚年遨游大江南北,放怀湖山,与林和靖做了邻居,且与寇准、钱易、王禹偁、许洞等人交游唱和,有《逍遥词》传世。

以“逍遥”为名,自是向庄子致敬。杨湜在《古今词话》中评价:“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比如这首《酒泉子》:

酒泉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忆的是西湖风光,词风清淡,并没有着笔西湖上各种名胜景点,却只写了最常见的场景——点点渔舟,淡淡岛屿,隐约笛声,翩跹鸥鸟,更以一句“思入水云寒”归结,充分营造出钓渔翁隐没湖山的出尘心志,点明归隐之志。

伯牙之后,樵夫便成了知音;屈原之后,渔父便成了高人。

中国古代诗词音乐绘画艺术中,渔父和樵夫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山野村民,而代表了遗世独立的隐士形象。

而自从张志和首倡词牌《渔歌子》,渔父的标签上便更加浓墨重彩地添抹了一笔云间色彩。柳宗元的“渔翁夜傍西岩宿”如是,李煜的“一纶茧缕一钓钩”如是,潘阆这首“笛声依约芦花里”,也是一般的水云情怀。

潘阆自创的《酒泉子》共有十首,各自描写了杭州风物的一个片段,其中最著名的,却最有入世精神的一首是这样的: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被誉为千百年来吟咏钱塘江潮的绝佳代表作,气势豪迈,文笔刚健,脱尽绮罗香泽闺阁情态,首开宋词壮美风光之先河。

词的上片起首“长忆观潮”四字,点出此为追忆之作,写的乃是观潮盛事。钱塘江每年中秋前后必然涨潮,巨浪滔天,蔚为奇观,人们倾城而出,争看江面涨潮。

“万面鼓声中”向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此为修辞手法,比喻钱塘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如雷鸣,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曾记述过钱塘江潮来之时“大声如雷震”;二是说实写观潮风俗,杭人击鼓迎潮,以纪盛事。

古时朝廷将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汛的最高潮期定为潮神生日,举行盛典。“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这一天,皇亲权贵都会前来观潮,是一年中的大事。

涨潮之际,官府精心选拔的数百位弄潮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跃入江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岸边军士则一齐擂鼓助威,让弄潮儿踩着鼓点和浪头舞动红旗,任浪潮汹涌,手中红旗却舞动自若,便如今天玩水上滑板的运动高手一样,迎着潮头踏浪而舞,蔚为壮观。

这首词写了观潮的壮观,更写了弄潮的震撼,遂成钱塘绝唱,传诵今古。

我曾于钱塘观潮,之后每于梦中重现斯时斯景,醒来犹觉心惊。

要注意的是,现在的钱塘观潮,指的是浙江海宁;但在北宋时期,观潮胜地却在杭州。海宁观潮的习俗,始自明朝,是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情了。

(三)

潘阆虽因其放浪形骸不容于官场权贵,但是文人逸士却对其极为追崇:

黄静之赞曰:“潘阆,谪仙人也,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可仰望。”

王禹偁有《寄潘阆处士》诗说他:“烂醉狂歌出上都,禾风时节忆鲈鱼。江城卖药长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

魏野《赠潘阆》则说:“昔贤放志多狂怪,若比今来总未如。从此华山图籍上,又添潘阆倒骑驴。”

翰林学士宋白则干脆说:“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直将其视为当朝第一文士。

苏轼曾两任西湖太守,每于江上行吟,所见所思,湖光山色,多不出潘逍遥词中所述,因此时时吟咏,并手书《酒泉子》诸阕于玉堂屏风之上,可见爱之甚矣。

潘阆漂泊江湖之际,曾与道士冯德之相约,百年后归骨天柱山。潘阆死后,冯德之果按其遗言,迁其骨葬于杭州洞霄宫之右。

迄今杭州城内,犹有“潘阆巷”,容我们一吊先贤遗踪,发思古之幽情。

得意时“弄潮儿向涛头立”,失意时“别来闲整钓鱼杆”,淡泊时“高吟瘦马冲残雪”,放浪时“乱拖游女上秋千”。

潘阆这一生,谋过反,入过狱,做过官,出过家,曾为四门学士,翻成江湖狂客,活得可真是痛快,真叫传奇。说他是逍遥隐士或者未必,若说江湖浪子却是绰绰有余。

出没风波里,而能“手把红旗旗不湿”,问世间,有谁人? krkbIeku3mq8dfqV/yYWtSjs2rm5+LjlzhlbQVuqFA9Kw07T+Ah6fuWOIjDsJs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