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煜殊途同归的吴越王钱氏祖上,有一句非常美丽的祖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典故出自吴越王钱镠(852—932),据说他深爱自己的王妃吴氏。有一次王妃回娘家,滞久未归,钱镠甚是想念,遂写信催驾,却并不抱怨牢骚,而是很文艺地说:田间阡陌的花儿都开了,你不回来与我一同赏花吗?早点出发,慢慢赶路,等着你噢。
这句著名的“陌上花开缓缓归”,既显示了钱镠的温柔体贴深情款款,也侧面表现了他为人的圆融沉稳。
吴越,指的是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是两大敌对国,最为大家熟知的故事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派了女间谍西施去勾引吴王夫差,终使吴国灭亡。
不过到了钱镠统治的残唐五代,吴越已经统一,是割据一方的独立霸权。
黄巢叛乱时,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唯有吴越国政治清明,偏安一隅,天下士子争相投奔。比如善写讽诗的诗人罗隐,就前往报效。
朱温篡唐后,下旨册封诸侯,册旨也送到了吴越。罗隐疾呼劝进,希望越王钱镠兴兵北伐,恢复唐室。然而钱镠认为,敌强我弱,死抗不是办法,明哲保身才是上策,且说:“当年孙权自知时机尚未成熟,也曾依附曹丕。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兴兵伐戮?”遂尊中原政权为正统,自居属国之位。
这种贡奉中原的做法,一直延续到钱俶执政时期。
钱俶(929—988),947 年继承王位,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得吴越国水土丰足,百姓乐业。另外,钱俶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海内罕有其匹,更是倾国所有,听从赵宋差遣,遂有合兵逼降南唐之举。
李煜遣使致意,苦苦相劝:“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唇亡齿寒的道理,钱俶未必不明白。而联合吴越与南唐之力,与大宋决战,未必不可一争雌雄。事实上,宋朝初建未久,战线过长,兵力损耗巨大,也确实考虑过退兵。但是钱俶谨小慎微惯了,到底不愿得罪强大的宋国,于是拒不回复还把李煜的信转递宋朝廷,以示忠心。
978 年,李煜在汴京被毒杀;而钱俶步其后尘,同年奉旨入京被扣,正所谓“易地酬勋”。钱俶自知大势已去,不得已将吴越所据两浙十三州国疆自献于宋换了赵光义一堆虚赐头衔。
这样的隐忍迁就,也只换来了十年残喘。988 年秋,钱俶在南阳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时,宋太宗派人送来寿礼。当夜,钱俶便暴毙了,死后葬于河南洛阳。
没有证据指明钱俶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可是他与李煜如此相似的死法,若不是宋太宗真的很喜欢在人家生日宴上送人一程,难不成是李后主恨他不肯援手故来冤魂索命么?
钱俶是出过文集的,但是传世的诗作却只有一首七律《宫中作》:
廊庑周遭翠幕遮,
禁林深处绝喧哗。
界开日影怜窗纸,
穿破苔痕恶笋芽。
西第晚宜供露茗,
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
犹把输赢局上夸。
这首诗写的是深宫生活,文采平平,中规中矩,唯有尾联略显胸怀:“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这一局帝国的对弈,钱俶输了。
《词林纪事》中说,钱俶在晚年曾填过一首词,用《木兰花》牌,且记录了其中两句残词:“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充满伤亡怀旧之痛。
《侍儿小名录》载:
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云云,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即《玉楼春》)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亡乎?”果薨于随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钱俶之子钱惟演在贬谪汉东时,也填过一首《木兰花》每每对酒当歌,凄然泪下。从前侍奉过钱俶的白发歌伎感慨说:“先王临死前,曾遗命要在发引时奏《木兰花》相送。如今钱惟演也爱此曲,莫不是快死了么?”果然没过不久,钱惟演就死了。
钱俶的《木兰花》只留下两句残词,幸好钱惟演的《木兰花》全篇保留了下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首句说登城远眺,最先感受到的不是风景,而是莺声乱耳。莺啼之声清脆娇转,却以一个“乱”字形容,显然乱的不是莺语,而是心绪。
说完城上风光,接着写城下景物,烟波浩淼,春潮拍岸,视野极是辽阔。
如此美景,作者却问出一句“绿杨芳草几时休”,好似颇不耐烦,接着说明原因:“泪眼愁肠先已断。”
年年春来,草绿芳菲,然而我眼泪流尽,愁肠已断,哪里还有能力去感知这春秋暗换,光阴流转呢?
下阕进一步加强情感,说我已是暮年之人,情怀渐老,揽镜自照,惊见鬓发如雪,垂垂老矣。
最后说从前我因为身体不好,大夫总是规劝要少喝酒。然而到了今天,何必还在意什么康健长寿呢?只恨酒杯不深,酒不够烈呢。
借酒浇愁,本是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而这首词却妙语翻新,不说愁多,只恨杯浅,可谓变化神奇,独出心裁。
钱氏父子不约而同地,皆于垂暮之年钟爱《木兰花》曲,想其曲调必是婉转悠长,而所填之词又是这样伤感凄切,岂是长寿之相?难怪竟成不吉之谶。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刚刚出生不久便随钱俶归宋。其年幼时,曾赋诗《远山》,有句曰:“高为天一柱,秀作海三峰。”钱俶深为赏识,自此对这个儿子益发器重,亲自教导。
只可惜,父子缘浅,钱俶暴毙那年,钱惟演只有十二岁。从未享受过天之骄子的随心所欲,却自小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这可能就是钱惟演一生都特别在意“靠山”这件事的症结所在。
他生平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等职,累迁 工部尚书 ,拜枢密使,官终崇信节度使,宦途几度沉浮,却始终政绩平平。为人趋炎附势,始以写文章歌功颂德以邀恩宠,后又想尽方法与皇室联姻以固权势,人品为世人所鄙,更被寇准直斥为“佞人”。
但他博学好文,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家中藏书极富,可与国家图书馆相比,自己也编写过很多书。
1000 年,钱惟演写了一本歌功颂德的集子《咸平圣政录》献给宋真宗,从此得以晋身文职。
1005 年,真宗让钱惟演加入《册府元龟》的编纂。这本书从 1005 至 1013 年共编了八年方最后完成。编书之余,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互相酬唱,且结集为《西昆酬唱集》,共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二百五十首近体诗,单是杨、刘、钱三人的就占了二百零二首。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极大,学子纷纷效法,名之为“西昆体”。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讲究砌词雅妙,文采艳丽,音律谐美,对仗工谨,并喜欢引用大量典故和化用前人妙语。
《红楼梦》里北静王水溶初见宝玉时,引用了一句李商隐的诗来夸他:“雏凤清于老凤声。”脂砚斋批语说:“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可见西昆体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与影响之深。
且举一首钱惟演的《无题》为例:
误语成疑意已伤,
春山低敛翠眉长。
鄂君绣被朝犹掩,
荀令薰炉冷自香。
有恨岂因燕凤去,
无言宁为息侯亡。
合欢不验丁香结,
只得凄凉对烛房。
无题诗正是李商隐的代表风格,以隐衷不便直述,故曰《无题》。既无标题则意义不明,欲语还休,见仁见智,且最喜用典拟物,芳草美人,时有寓托。诚如元好问所评:“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诗体虽然好,可惜隐晦难懂,无人能解。
以钱惟演的这首诗为例,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女子隐忍委屈的爱情。
首联中“误语成疑意已伤”,说此女原与情郎相亲相爱,可是因为一句口语或是流言,引起猜疑,彼此伤心;“春山低敛翠眉长”,形容女子伤心的样子。“春山”便是“翠眉”,修眉涂黛,如春山秀美,此时低眉敛额,无限忧伤。
“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薰炉冷自香。”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这也正是西昆体的标志手法。
上联典出《越女歌》,说楚国鄂君子泛舟中流,有越女歌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掩修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下联则说的是东汉美男子荀彧,曾为尚书令,人称荀令君。《襄阳记》载其衣带生香,“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早晨还蒙羞被好,晚上便余香自念了。
颈联又是两个典故。上联“有恨岂因燕凤去”,说的是赵飞燕因为私通官奴燕赤凤,而被汉成帝见疑;下联“无言宁为息侯亡”说楚国灭息国,息夫人被掳,从此不再说话。
这两句似乎表现女子思忆旧情人,又似乎辩白说我的怨恨哪里是因为燕赤凤呢?语意十分混淆。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尾联似乎不用典故了,却又是借代比喻,各种托物言情。
合欢花又名忘忧,有“蠲忿”之妙,可解人愁肠;丁香却是一直作为愁结不解的象征,李商隐诗中曾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句话是说纵有合欢灵验,亦难解丁香愁结,只落得个独处深闺,对烛垂泪。
全诗用典香艳,词句隐晦,手法与句式像极了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取诗中前两字为题,也就相当于无题诗。诗中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四个典故,幽怨深婉,而语意不明,千百年来不知消磨了文人词客多少笔墨,而终不能给出一个服人的解释,可谓是朦胧诗之鼻祖;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写出了一种迷茫惆怅的普世情怀,为人传唱。
而钱惟演此诗,同样大量用典,砌词艳丽,但是情怀却显得浮浅造作,语无余韵;模仿李商隐,形似而神不似,终究还是隔了好几重春山,无数道沧海。
1015 年,钱惟演晋升为翰林学士,拿到了当时文臣的最高职称。如果他能安分守己地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继续吟诗作赋,编书拟诏,必定会成为一位风声清雅的好诗人。
他一生做过的最高官职是工部尚书,任枢密史,几乎相当于副相了,离宰相之位只差一步。因此他经常叹息“以不得于黄纸后书名为恨”——黄纸,指的是朝廷颁发的御旨,只有宰相才能在旨上签字。
注意,影视剧中,不论哪朝皇帝,一个心血来潮,就高喝一声:“来人,拟旨!”然后大臣就带着圣旨跑到人家去宣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些,在宋朝通通不可能发生。
宋朝政治虽然是中央集权,但不代表君主独裁,而讲究“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就是政事堂与枢密院。
皇帝颁旨,首先要经过廷臣合议,由二府将意见拟成札子进呈;皇帝御允了,再授意中书舍人草诏,称为“制词”,皇帝的旨意,叫作“词头”;如果中书舍人觉得这词头不合法度,可以拒绝草诏,谓之“封还词头”。正因为宰相和中书舍人对于诏书颁拟举足轻重,所以才会有皇帝贿赂大臣的现象出现。
中书舍人拟好诏书,便可以重新进呈皇帝,签署“御画”后再抄录于黄纸,交由中书舍人签字后“宣行”。开头也不会高喊什么“奉天”,什么“皇帝”,而是“门下”二字,以示谦逊。如果宣行的舍人与草诏的舍人意见不统一,有权拒绝签字,那么诏书就还是不能颁发,须驳回重议。
钱惟演想要的这个在黄纸上签字的权力,就是中书舍人之位。
宋朝廷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使儒生们从骨子里有一种“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诚如范仲淹所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所以想当宰相,不是急功近利,而恰恰是天下为公。读书人不必遮遮掩掩,而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我想当宰相”的壮志高声喊出来。范仲淹能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钱惟演自然也可以说“不得于黄纸后书名为恨”。
但是,钱惟演想当宰相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他为了升官不择手段,依附太后,想尽方法让自己的姐妹、子女与皇室联姻,竟至于联了六门皇亲,以裙带晋身而位极人臣,“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这就太令人不耻了。
天禧三年(1019),真宗患风疾,寇准呼吁太子监国,以丁谓为首的一派则主张皇后辅政,而钱惟演,正属于皇后党。
说到这位刘皇后,可真是位草根逆袭的奇女子。
刘氏芳名刘娥(968—1033),蜀地孤女,嫁与银匠龚美为妻,夫唱妇随,来至京中卖艺,当街打小鼓谋生。十五岁时与赵恒相识,假称龚美是其表哥。
由于刘娥出身卑微,被赵恒乳娘嫌弃。赵恒惧怕乳娘向父皇告状,因此一直不敢正式迎娶刘娥,只好把她藏在亲信张耆的家中,自己隔三岔五地去偷会。
这倒也很利于爱情保鲜。刘娥在张家藏了十五年,依然与赵恒恩爱情深。
这十五年可不是白过的,小鼓女刘娥大概拜访了很多名师,不但媚术了得,而且擅琴棋书画,博览群书,生生让自己从一个街头卖艺的“草民”变成了风华绝代的“闺秀”,真是“乌鸦变凤凰”的完美励志典范。
赵恒继位后,终于敢大大方方地召刘娥进宫了,景德元年(1004)封其为美人。
这一年,刘娥已经三十六岁了,说徐娘半老都算是很宽容了。然而色衰未曾爱弛,她不但仍然拥有真宗的情意,还能够独擅专宠,荣冠后宫,可以想见其手段与心机。
刘娥既然过了明路,就开始着意培养自己的娘家力量了。遂向真宗请奏,让“表哥”龚美改名刘美,继承刘家香火。
钱惟演苦心巴结的第一门皇亲,正是将妹妹嫁给了这位易姓而得的“国舅”刘美。换言之,刘娥的前夫成钱惟演的妹夫了,于是钱家也就归入了刘氏一派。
不久,郭皇后病逝,真宗想封刘娥为皇后,可是一则刘娥出身低微,二则无所出,大臣们集体反对,还提出册封出身高贵的沈才人。真宗不情愿,只好压下封后的事情不提。
之前真宗先后有过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活过十岁的。已经年逾不惑却膝下无子,这对于皇帝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正在这时,刘娥的婢女李氏却因受真宗宠幸而受孕,刘娥大喜,立刻想出了一条“借腹生子”的妙计。
这条计,在戏曲中有个非常响亮的名目,叫作《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来自《七侠五义》,说的是宫中有刘妃与李妃两人同时怀孕,为了争宠夺嫡,刘妃伙同内监郭槐,竟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掉了李妃刚刚出生的男婴,诬陷李妃生了个怪物。
从此李妃被贬入冷宫,而小婴儿九死一生峰回路转后来成了太子,再后来当了皇帝。包拯包大人体察民情时,偶遇李妃,得知真相,终于为其洗冤,迎妃还朝,而已经成为太后的刘妃则被活活吓死。
一出悲欢离合,善恶有报的典型大团圆戏目。
这个故事因其曲折离奇而广为流传,刘太后也就成了面目狰狞的一代奸后。不过包拯赴京任职时,刘太后早已驾崩,李妃则死得更早。狸猫太子之案,纯属无稽之谈。
而且,刘娥虽然出身草根,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倒是很高的,称其“有吕后之才,无武后之恶”。
真相是,刘娥确实以李氏子冒充己出并立为太子,因此得以封后。不过这个计划是她与宋真宗、李氏共同商议的权谋之计,为的只是让她有个封后的资本。所以刘娥并没有残害李氏,而是将她提为才人,死后加封宸妃,以厚礼下葬。
李宸妃一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将秘密一直带进了坟墓。
1022 年,真宗驾崩,年仅十二岁的赵祯(1010—1063)继位,史称宋仁宗。
由于新帝年幼,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宋史传》)。这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刘娥虽然是在丁谓、曹利用等人的拥立下临朝,但她以史为鉴,深谙太祖皇帝从周室皇朝孤儿寡母手中夺江山的典故,时时警惕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十分注意培养力量,让朝臣势力均衡,彼此牵制。一方面,她默许丁谓陷害寇准,将其一贬再贬,至死于雷州;另一面,她又在临朝不久,找准时机将丁谓罢相,贬至崖州,之后又以谋反罪名逼曹利用自杀。
朝政大权,至此牢牢把握在了刘太后自己的手中。
而钱惟演呢,他之前让长子钱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次子钱晦娶了宋仁宗的表妹,小女儿嫁给了仁宗的堂兄赵允迪,还和丁谓也做了儿女亲家。本以为有如此盘根错节的皇亲国戚,理应位置坐得稳了。可是这恰恰犯了太后的忌,因为刘娥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做臣子的以联姻来加固地位是常事,可是钱惟演的姻亲都快拉成一张网了,还要觊觎宰执之位,这就是刘太后所不能允许的了。
于是当有臣子上表奏议钱惟演之过时,太后顺水推舟,将他贬到了四川任武胜军节度史,让他远远离开了京中。四川可是刘娥老家,想来钱惟演在那里,是怎么也扑腾不出什么浪花的。
钱惟演在四川待了一年,实在受不了巴蜀生活,上书说先父俶葬在北邙,自己已然老迈,希望回到洛阳,以便祭祀先祖,尽些孝心。
这要求不算过分,于是太后看在姻亲的分上恩准了。
1030 年,钱惟演回到洛阳,任相史。做洛阳留守的三年,可谓钱惟演晚年最优裕自在的生活。
这一年,后来身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欧阳修刚刚考中进士,次年得官洛阳留守推官,也就是秘书,其上司正是钱惟演。
钱惟演慧眼识珠,对才华横溢的欧阳修很是青睐,专门腾出一个院子给他们开诗社,叫作“白莲庄”。从此,以欧阳修、梅尧臣为首的文学青年们形成一个诗文圈子,标志着北宋诗风由西昆体逐步转向现实主义的主流风向。
换言之,不论是西昆体的盛行,还是宋初现实主义诗风的兴起,钱惟演都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这一点,功不可没。
都说文人相轻,而钱惟演官风虽然不雅,却能礼遇文士,奖掖后进,对几个刚参加工作的下属小子如此眷顾,实属难得。
有个小故事:一日,欧阳修与谢绛相约登嵩山,因为天降大雪而被阻龙门。两人正担心不知何时雪停方好赶路,忽见有人骑马冒雪而来,原来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和歌伎,且带来口信说:“诸位登山辛苦,不妨在山上多留几日,饮酒赏雪。府里公事简易,不必急着赶回。”
钱惟演的这番体贴,正是袭自“陌上花开缓缓归”的优良家风啊!
欧阳修在《 归田录 》中记述:“钱思公生长富贵,而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受钱公启发,欧阳修也得出了自己利用时间读书和打腹稿的“三上”经验:马上、厕上、枕上。
如果钱惟演就此风花雪月地待在洛阳终老,也可谓顺心如意,颐养天年了。
可是他偏偏太喜欢折腾,仍然想着抓住一切机会重回朝中,手握大权,完成“在黄纸上签字”的终极目标。
此时宋仁宗赵祯已经成年,刘娥却仍然霸着玉玺迟迟不肯还位于帝。有逢迎后意的臣子投其所好,便上折子奏请刘娥“依武后故事”,甚至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其称帝。
刘娥撕碎奏章,掷地有声地说:我绝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但是嘴上说着不愿称帝,心里却是迷恋权力的,不但重修晋祠,把神像塑成自己的样子,还不顾臣子反对穿上了皇帝衮冕拜祭太庙,并上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大有效仿武则天取代儿子睿宗之势。
不过,从太庙归来,刘娥就重病不起,却仍不舍得脱下衮衣。直到临终前,想到穿帝服如何同先帝合葬,才示意身边人为她换皇后翟衣下葬。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崩逝,年六十五,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这一年,宋仁宗二十三岁,终于得以亲政。
宋仁宗的亲政仿佛让钱惟演看到了东山再起的曙光,于是立即上书仁宗,请求把刘太后和仁宗亲娘李宸妃的灵位一同摆在太庙。
这主意深得仁宗欢心,可是大臣们不愿意。这也怪钱惟演太着急了,也不想想自己这些年来只惦记着结交皇亲,在朝臣中人缘可并不好。如果他安安稳稳待在洛阳养老,是不会有人没事踩他一脚的,可是他的拍马奏折一递,却让大臣们嗅到了一丝危险气息,知道他这是又想卷土重来了,还不趁他没冒头赶紧罗织罪名狠狠打压?
钱惟演的奏议受到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御史中丞范讽批评钱惟演作风不正,刻意与皇族联姻,又擅自议论皇家宗庙大事,总之有的没的列举了一堆罪名。
此时仁宗刚刚亲政,即使心中巴不得抬高生母地位,也决不敢轻举妄动,得罪朝臣,只好将钱惟演申斥一通,贬为崇信军节度使,三个儿子也被调出京城。
要说钱惟演实在太想不开了,安安分分地待在洛阳做相使,过几天逍遥日子不好吗?有诗有酒有朋友,还有欧阳修等一干年轻人的推崇敬爱,何等惬意?为什么非要没事找事,找块豆腐硬往上撞呢?
1033 年九月,钱惟演追悔莫及地离开洛阳赴湖北随州,欧阳修等前往相送,彼此伤心垂泪,啜泣不止。
钱惟演走后,欧阳修等人的好日子也跟着结束了。继任者是一位年逾古稀不苟言笑的老先生王曙,非常看不惯欧阳修这帮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不务正业,隔三岔五就把他们叫过来训斥一番。白莲庄的美好生活一去不回。
直到很多年后,欧阳修还满怀留恋地写: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一年后,钱惟演卒于任上。
朝臣在讨论谥号时,太常公按《谥法》主张以“文墨”为号。
“敏而好学为文,贪而败官为墨。”这个考语来形容钱惟演并不算错。“贪”不一定指的是贪财,贪恋功名长袖乱舞导致败官,也可以称之为贪。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钱惟演卒于贬地,不就是因为执念官场,太过贪心吗?
但是钱惟演的儿子不愿意,于是提出申诉。最后,仁宗亲自出面斡旋,“以惟演无贪黩状,而晚年率职自亲,有惶惧可怜之意,取《谥法》追悔前过曰‘思’,改谥为‘文思’”。
七年后,宋仁宗到底把生母李宸妃的灵位搬进了太庙,而这正是钱惟演当年奏议的。钱暧看到了转机,立即上表,再次请求为钱惟演更改谥号,仁宗赐谥号“文僖”。一段改谥风波终告消歇。
钱惟演一生功过参半,其人虽然名声有玷,但其文不可废。而且钱家以吴越王族兴家,历朝历代人材迭出,近代最为著名的有:钱穆、钱其琛、钱三强、钱学森、钱锺书……
他们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不知年年花开时,可曾想起祖上这句最温柔的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