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旅行“三期”

探访苗寨后,我在写作中沉思:我们游览名山大川,欣赏湖光山色,就像翻阅一部历史。从科学角度说是探索、发现、研究。人生因为有未知、好奇才去探索和发现,这个过程中才有冲动、激情、追求、满足、快乐。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文化、政治、艺术等等。远方的奇花异草,容易吸引目光,只要有机会,便能治疗“审美疲劳”。于是,人们不断地走向远方,寻找新的天涯。通常的自然探险,大都有这方面的因素,但这是一种“边际效用递减”的过程。从古至今,人们不断上路,带着疑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是抽象,行旅为具体,后者显然更吸引人,“远游无处不销魂”。

写到这里,我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归类整理了一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只求量的“速游期”、只求质的“漫游期”、质和量兼顾的“游学期”。

第一个时期,天天赶路。从春秋走到战国,又从秦汉走向大唐,再一路走向明清。从教堂到寺庙,从城市到郊外,东南西北,高铁呼啸而过,城市突然变换;飞机腾云驾雾间,春夏秋冬瞬间变动;旅行车的门一开一合之间,就是一个新的景区。一路风尘仆仆,风驰电掣,恨不能一天走遍所有蜚声海内外的名胜古迹,坐车赶路,看景照相,而不去发现和研究,除了几声惊叹,只争抢有利位置“咔嚓咔嚓”照相,到此一游,留作纪念,就是走马观花式瞎游。旅行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我们喜欢旅行,特别是喜欢到远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它考验了我们的体力和意志,也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第二个时期,越走越慢,转变为深度游,从“一日看尽长安花”到数年看不够长安,甚至流连忘返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无名小镇。凭吊古人,品读碑林,阅读历史,追寻古人的足迹,寻找历史的遗址……今天我当不了真正的“驴友”,骑驴坐马,牵骆驼过沙漠,会被看成疯子,无法“细雨骑驴过剑门”,唯有飞来慢行,走走停停。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与古人一起泛舟于历史文化长河,不拘泥于“看景寻踪”的遍览,而感同身受于古人的行与情。

第三个时期“游学期”,边走边想,着重于探索和发现。像古人徐霞客的旅行,给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如今《科学与发现》《动物世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和旅行相关的节目繁多,精彩纷呈,启发和鼓励很多人走出去,去探险,去跋涉,去发现。 vFvDzPiM+13hHMwAjD3fe3dNotqO7wyCg0lrVdih8C8oOXbOwYZUUxnvqB/QFH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