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辅公祏(shí)与杜伏威是好友,两人一起于隋大业九年(613年)起兵反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他们降唐,杜伏威任唐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辅公祏任淮南道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鉴于杜伏威、辅公祏虽表面上降唐,而实际上仍拥兵自重,雄踞淮南江东,乃派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乘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tà)之余威,军至淮南,并召杜伏威入朝。
如果杜伏威不去长安,唐军势必大举进攻,杜伏威不敢抗旨,遂留辅公祏和右将军王雄诞留守丹阳(今南京),他则至长安朝见李渊。行前,杜伏威叮嘱王雄诞说:“我到长安后,若不失官职,你千万不要让辅公祏造反!”
杜伏威至长安,官拜太保。次年八月,辅公祏竟杀掉王雄诞,起兵反唐,并称帝于丹阳,国号宋。以其老友、道士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
李渊闻知此事后,即遣李世民率军击之。恰巧此时北方的突厥入侵,李世民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防御突厥兵,李渊遂又改派其堂弟李孝恭为行军元帅,与李靖、李世勣等唐朝开国名将率大军征讨之。
十一月,唐军平定辅公祏的战斗正式展开,至翌年三月,唐军节节胜利,各路大军遂会师于当涂(今安徽当涂)。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载:“金陵(即南京)有事,姑孰(即当涂)为必争之地。”盖自西向东略取南京,必经当涂,攻克当涂则南京西门大开。所以,辅公祏为保卫其“国都”之安全,令总管冯慧亮、陈当世、陈政通等率水路大军屯守于此,欲与唐军展开当涂大战,一决胜负。
冯慧亮等凭借水陆之险,坚壁不战,准备待唐军懈怠,再大举反攻。李孝恭针锋相对,遣骑兵断其粮道,于是冯慧亮军中乏食,难以坚守营垒。万般无奈之下,冯慧亮只得出战,派兵夜袭唐军营地,结果无功而还。
两军相持之际,李孝恭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有人建议避开冯慧亮,直接袭击丹阳,丹阳若克,冯慧亮不战自溃。很显然,这是避实击虚之计,似乎有可行性。
而李靖却说:“公祏精锐,虽在水陆二军(指当涂守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慧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头(南京又名石头城),岂应易拔?若我师至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祏未平,退则慧亮为患,此便背腹受敌,恐非万全之计。慧亮、正通皆是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止为公祏立计,令其持重,但欲不战以老我师。今欲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旧唐书·李靖传》)李靖之言,指出了敌我双方的正确战略:对于敌方来说,最好的作战方略便是坚壁不出,以待我军疲弊;对我方来说,应攻其城防工事,诱之出战,然后一鼓作气歼灭之。
李孝恭同意李靖的方略,乃派黄君汉率一些老弱士兵进攻冯慧亮军的城栅,而另遣卢祖尚、阚稜率精兵结阵于数里之外。黄君汉率军攻敌营垒,佯装不胜而退。冯慧亮等见唐军皆老弱病残,不战自溃,乃出兵追击。追出数里,卢祖尚突然率军列阵而出,冯慧亮大惊,只得硬着头皮组织士兵奋战,以求杀出唐军的伏击阵。阚稜曾是杜伏威帐前的骁将,勇冠三军。武德五年(622年),他随杜伏威降唐,至长安,被李渊任为左领军将军。此次受李渊命随李孝恭东讨辅公祏,及两军展开混战后,阚稜大喝道:“你们不认识我吗?谁敢来与我战?”辅公祏之军中,有许多士兵曾是阚稜的旧部,见此情形,各无斗志,有的甚至放下武器叩拜阚稜……本来,冯慧亮部突然遭到唐军伏击,人心便已大为恐慌,至此,遂纷纷溃逃,李孝恭麾军追杀,斩首万余,冯慧亮与陈政通等仅率十余骑狼狈逃回丹阳。
辅公祏见冯慧亮等一败涂地,大惧,乃率丹阳守军数万弃城东逃,欲与左游仙合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但遭到李世勣所率骑兵的猛烈追击,逃至武康(今浙江武康)时,其部下仅剩下数十人了。未几,辅公祏为当地野人所擒,送至丹阳,被杀。
辅公祏既无良佐,又无良将,竟在唐朝已大体上平定天下的形势下起兵反叛,真是愚不可及!从他八月起兵至次年二月身死,仅仅过了不足半年的皇帝瘾。
受辅公祏叛乱牵连,杜伏威被罢官夺爵,籍没家眷。武德七年(624年),杜伏威在家中暴死,年四十一岁。
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略施小计,便使冯慧亮等乖乖地进入彀中,一战而败,一败而不堪收拾。辅公祏自己本非善谋之士,所用将领又如此愚妄无能,安得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