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大业末年,由于隋炀帝荒淫残暴,不恤民力,终于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翟让的瓦岗起义军威震河南,乱世豪杰李密遂前往投奔,并说服附近的小股起义军归附瓦岗军,瓦岗军的势力于是更加浩大。本来胸无大志的翟让对李密言听计从,并表示愿意尊李密为瓦岗军统帅。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月,翟让、李密又率瓦岗军攻占金湜关(今河南荥阳境内)及荥阳附近各县,距东都洛阳仅百余里之遥。
隋炀帝大惊,派在齐郡(今山东济南、淄博一带)镇压起义军屡屡获胜的名将张须陁(tuó)任荥阳通守,负责剿灭瓦岗军。
翟让等听说张须陁前来进剿,大惧,准备率军躲避之,李密对翟让说:“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阵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资治通鉴·隋纪七》)翟让此时已乱了方寸,乃从李密之说,布阵与张须陁决战。
李密安排翟让率军作为“正兵”迎击张须陁,他则率奇兵千余人退至十余里外的大海寺(在河南荥阳东北)北边的丛林之中,待张须陁追击翟让至此地时突然伏击之。
果如李密所料,张须陁自恃有万夫不当之勇,兼之在齐州屡战屡胜,丝毫没把翟让放在眼里。他率大军来到荥阳,见翟让已严阵以待,遂命令士卒列成方阵,气势汹汹地发起进攻。翟让及其将士本就对张须陁心存畏惧,加上他的责任只是诱敌进入李密的伏击圈,故一战即败,向大海寺方向退却。
张须陁乘胜追击,逐北十余里,进入了大海寺北的丛林之中。李密遂发伏兵掩袭之,张须陁军未料到翟让在此设有埋伏,不知伏兵到底有多少,顿时大乱。翟让及其将军徐世勣(即后来降唐的名将李世勣)、王伯当率部回击,配合李密合围张须陁部。张须陁奋力拼杀,终于杀出包围圈。但因部下尚未杀出,张须陁遂抖擞精神,重新杀入重围救其部下,竟四进四出。无奈隋兵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张须陁乃仰天长叹:“兵败如此,何面目见天子乎?”(《隋书·张须陁传》)遂下马力战而死,时年五十二岁。
史载张须陁“性刚烈,有勇略”,而且善于体恤士卒,“得士卒心”,当时号为“名将”,可惜他恃屡胜之威,过于轻敌,竟一战而败死于李密之手。他死后,其所部残兵败将“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大海寺伏击战是李密初次用兵,一战而杀隋名将张须陁,顿时在瓦岗军中威望大增。翟让乃令李密单独统率一部,号“蒲山公营”。
李密破张须陁一役之战术并不多么高明,无非以翟让之军佯败,诱敌进入伏击圈,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袭击,使隋军由追击翟让之主动作战陷入被动作战局面。而李密凭此战术而获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李密对隋军主帅张须陁的性格非常熟悉。张须陁屡胜之下,兵骄将悍,目空一切,故李密略施小计,便令张须陁兵败身死。
可见,作为将帅,不仅要知己知彼,而且对敌方统帅的脾气、性格、履历也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