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楚城濮之战

自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后,中原无主,南方的楚国乘时而起,北侵中原。宋襄公无才成为霸主却不自量力,结果在泓水被楚击败,宋国遂成为楚的属国。楚国势力开始渗透至中原腹地,鲁、曹、陈、蔡、许等中原小国纷纷与楚国修好,或向楚国称臣,尚未屈服于楚的,唯有晋、齐、秦三国而已。

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宋成公不甘屈事当时被视为“蛮夷”的楚国,见晋国迅速强盛起来,便叛楚与晋修好,从而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楚成王闻宋国叛楚通晋,勃然大怒,于次年联合陈、蔡、郑、许等国伐宋,宋成公不敌,派大司马公孙周出使晋国,向晋文公请求救兵赴援。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个君主,他曾因晋国内乱,外出流亡达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多年的流亡生活把晋文公由一个纨绔子弟磨炼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百折不挠的杰出人物。他回国仅两年的时间,便使内乱十五年之久的晋国百废俱兴,奠定了霸业的基础。面对楚国势力的强大和扩张,晋文公忧心忡忡,决定大修武备,与楚国争夺对中原的霸权。

宋国叛楚归晋,晋文公当然很高兴。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欲与楚国争霸,必须得到宋国的支持和归顺。如今宋国遭楚围攻,晋文公不会坐视不管。宋国是因为叛楚归晋被楚国征伐的,如果见死不救,晋国在中原便会威信扫地。况且,失去了宋国,晋文公的霸业将无从谈起。

晋若出兵救宋,须经曹国和卫国之地,而曹、卫是楚之属国,若采取讨伐曹、卫的军事战略,迫使楚军弃宋以救曹、卫,那么,宋国的危机便可大大缓解。晋文公的舅舅、上军之佐狐偃劝晋文公围攻曹、卫,从而解救宋国。晋文公遂发兵讨伐曹、卫。

楚令尹子玉识破晋文公之计,不仅不去救援曹、卫,反而攻宋愈急。晋文公击破曹、卫二国,将曹、卫二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以激怒子玉,使诱敌北上至曹、卫之境寻机与之决战的方略得以实施。

久攻宋国不下,子玉本来就心浮气躁,闻知晋军已破曹、卫,兵至宋境,还裂曹、卫之疆土以资宋国,更是气急败坏,决定与晋决战。而楚成王见曹、卫转瞬之间便落入晋军之手,晋军大军已至,战场上的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认为若与晋交战,胜负未卜,不如收兵回国,以图后举。

还有两件事情促使楚成王下了收兵的决心:一是西方的秦国将出兵助晋,一是齐昭公也发兵来助晋国。楚国长时间攻宋,师老兵疲,骤临大敌,实无胜算,楚成王乃令子玉撤宋国之围,率军回国。

而子玉却意气用事。无功而返,对他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不听楚成王的命令,执意与晋决战,并向楚成王要求增兵。他认为,楚国与晋国已成水火之势,如果撤兵,晋国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诸国将会效法宋国,叛楚归晋,那么楚之霸业将成泡影,十几年对中原的苦心经营亦将付之东流。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子玉统率楚军北进,准备与晋军决一胜负。晋文公见子玉怒而进兵,兵骄将悍,决定落实以前拟定的作战方针,先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然后寻找战机击破之。

晋文公后撤的理由冠冕堂皇:退避三舍,以报答昔日楚成王的大恩。原来,当年晋文公流亡列国的时候,在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楚成王见晋文公气度不凡,知他必成大器,便问晋文公将来打算怎么报答楚国,并很认真地一再追问。晋文公说:“若能托君之威灵得以回晋国为君,如果晋楚在中原交战,晋国军队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之厚恩。”舍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舍为三十里。

晋文公于楚兵北进之时,令晋军后退九十里,表面上是兑现昔日的诺言,实际上是在诱敌深入,实是一举两得。

晋文公麾军退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的临濮集),将此处作为与楚军决战的战场,肯定是经过仔细调查、深思熟虑的。这一带是黄河冲积下形成的黄土层,春季风大,而且多是东北风,正迎面吹向北进的楚军,可以利用自然条件来战胜敌人。

子玉率楚国大军一路畅行无阻,追至城濮,明明已陷入被动,还浑然不觉,得意地说:“今日必无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他亲率中军居中,子西居右,子上居左,准备齐头并进,从正面进攻晋军。

是时,晋、楚兵力各在十万人左右,胜负决定于战略战术的运用。晋文公待东北风大作,便令栾枝的左军士兵用战车拖着树枝飞驰,扬起尘土,土借风势,扑向楚军,顿时天昏地暗,楚军慌作一团。晋文公又令左翼的胥臣部把虎皮蒙到马上,趁楚兵被风沙迷得看不清方向之时驰马猛攻其右翼。楚军正因突然间风沙大作、暗无天日而惶惑不安,又见千头老虎猛扑过来,顿时肝胆俱裂,不战自溃。

子玉见晋之左军中有面大将旗,以为晋文公就在晋之左军之中,遂不顾右军大溃,率中军孤军深入,去追击狐毛的左军。而此时,晋将先轸的中军则横击楚之左军,楚之左军大败。子玉见楚军的两翼均已落败,大惊失色,忙率中军南逃,一直逃到楚国境内的连榖(今河南省临颍西南)。晋军则势如破竹,进入楚国境内,得楚之粮草,焚楚军营舍,然后凯旋。

楚成王闻讯大怒,令人对子玉说:“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意思是说:“你若回朝,对得起沦陷敌国的申息父老吗?”暗示子玉自杀以谢国人,子玉遂自尽于连榖。城濮之战,是晋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的第一战,也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会战,参战国近十个,以楚国大败而告终,晋国从此一跃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

《孙子·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作为将帅,在作战时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若勃然大怒,意气用事,明明被敌方牵着鼻子转却浑然不知,其败宜矣!子玉怒而兴师、兵败身死之史实,正说明了这一点。 ZvV3Muf2XoOkuNWnClvduOAwpo/J+5Xhb7Ixdbii7W1NgUyXBq0anG66AT3X+u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