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秦崤函之战中,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所率的秦军被围歼,唯有三将侥幸生还,秦穆公不仅不惩罚他们,反而委以军政,希望他们能够励志复仇。
周襄王二十七年(前625年),秦穆公派孟明视等伐晋,与晋军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又被晋军击败。
孟明视回国后,秦穆公仍不责怪他丧师辱国,依旧使之操练军队,以图后举。
次年,即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统兵,命孟明视为将,渡黄河以伐晋。
为了报崤函之战与彭衙之战被晋军击败之仇,秦穆公此番出师决心甚大。等大军渡过黄河后,即令将船只全部焚毁,以示不达目的不回头的决心。
众将士见船只被烧,归路已断,唯一的选择即是奋勇向前,打败晋军,才能补充给养,从容觅舟回国。故士气旺盛,人人怀有必死之心,所到之处,其锋难当。
秦军渡河焚舟后,一鼓作气,攻破了晋国的城邑王官(今山西闻喜附近)。对于此役,《史记》与《左传》记载得都很简略,《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史记》中还记载了秦军不仅攻取了王官,又占领了鄗(晋城邑,在今河北柏乡北)。晋军被秦军的锐气吓破了胆,皆躲在城中坚守,不敢出战。晋军遂从茅津(黄河渡口,在今山西平陆西南)渡河班师,路过崤函时,收埋谷中秦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秦穆公为之发丧,痛哭三天,并当着三军将士起誓说:“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通‘皤皤’,白发之意),则无所过。”这实是秦穆公对将士们所做的自我批评,意思是:“喂,士兵们听着,不要喧哗,我有话要告诉你们:凡事多听听年长者的意见,便会避免犯错误。”盖反省自己当初不听老臣蹇叔和百里奚之谏言,派孟明视等去袭郑而被晋军在崤函设伏聚歼之事。
王官之战后,秦国声威大振,“遂霸西戎。”(《左传·文公三年》)按说,秦国战胜了中原霸主晋国,应该东进图谋称霸中原才对,但秦军回国后反而向西发展,征服了秦国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称霸西戎。这是为什么呢?盖因当时,晋襄公不想与秦国陷入连年征战的泥潭。对晋国来说,其大国实力仍在,足可与秦军大战,但这样一来,南部的楚国可能会渔翁得利,乘机北进中原;东部的齐国一直想夺回中原霸主地位,难保不会在秦晋两败俱伤之时对晋背后插刀……晋襄公知道秦穆公此番亲自率军前来攻伐,是来报仇的,因此命令晋军坚壁不战,算是给足了秦穆公面子。估计秦穆公也心知肚明,在报了两次战败之仇后,便率军回国了。
在战前,秦穆公首次采取“焚舟”之法来激励将士,以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后来孙子总结道:“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孙子·九地篇》)意思是将船烧掉,将造饭的锅打烂,指挥士兵便会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赶过去,使他们不知要到哪里去,唯有听从指挥而已。聚集三军之众,投置于危险之地,这是将军的计谋。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采取或进或退的战术,根据不同的情况掌握士兵们的心理,这都是为将者不可不察之事。所谓“焚舟”,极可能指秦穆公“济河焚舟”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