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逃至荥阳(今属河南)(参见本书《楚汉彭城之战》)。参与汉兵攻取彭城的魏王豹见汉军被楚击败,便叛汉归楚。魏与汉以黄河为界,魏遂成为刘邦的心腹之患。若要集中精力与楚作战,就必须平定魏地,使汉之军需物资顺利补给到汉军对楚作战的前线上。于是,刘邦派韩信率军伐魏,不仅想平定魏地,还想一举攻取赵、代,掌握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主动权。
是年八月,韩信以“左丞相”的头衔率将军曹参(cān)、灌婴等部自荥阳入关,抵达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朝邑东南,东临黄河)。
韩信走后,刘邦不放心,问谋士郦食其道:“魏国的大将是谁?”郦食其道:“柏直。”刘邦笑道:“一个乳臭未干的竖子,不是我韩信的对手!”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对曰:“冯敬。”刘邦道:“原来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贤良,但不是灌婴的敌手。”既而复问:“步兵将领是谁?”答道:“项它。”刘邦松了一口气,道:“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汉书·高帝纪》)无独有偶。韩信发兵前,也曾向郦食其打听魏大将军是谁,听说是柏直,韩信道:“竖子耳。”(《汉书·韩信传》)可见,作为领袖人物,知人善任乃第一要义。作为三军统帅,知己知彼亦至关重要。因刘邦对敌我双方的将领了如指掌,所以,战斗尚未打响,刘邦已成竹在胸。
韩信兵至临晋后,在黄河两岸大量征集船只,伪装要从临晋渡口攻击魏国。
临晋渡口又叫临晋关,是汉魏之间的要津,渡口的西部,是魏之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王豹叛汉后,派重兵把守临晋渡口和安邑城,封锁了刘邦东进的道路。韩信当然知道魏军在此地把守甚严,强攻未必能胜,他在临晋渡口征集船只,不过是想迷惑魏军罢了。
魏军误以为汉军将在临晋渡口东渡黄河,遂将兵力集结于此,严密防守。不料,这却是韩信的声东击西之计。他一面布置灌婴的骑兵在临晋征集船只,加紧操练,摆出即将大举强渡黄河的架势,一面率曹参之步卒,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北上,至距临晋一百里外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口,别出心裁地用木罂(一种口小腹大的酒桶)运载将士们渡过黄河,然后迅速南下,在东张(今山西永济东北)消灭魏守将孙遫(chì)所部,并以闪电般的速度进击临晋渡口的魏军。此时,黄河西岸的灌婴的骑兵也开始强渡黄河,配合曹参部两面夹击魏军,魏军难以抵挡,大败。韩信乘胜前进,一举攻取安邑,活捉魏将王襄。
在安邑督战的魏王豹战败后逃至曲阳(今山西垣曲西),被汉兵追至,所部又死伤过半。魏王豹见大势已去,仓皇而逃,没跑多远,便被汉兵擒获。
韩信活捉魏王豹后,风卷残云般分兵略地,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平定河东五十二县,将魏王豹及其母、妻、子女押送至荥阳刘邦军中。
韩信八月发兵,九月即平定魏地,此役堪称韩信的得意之作。其迅速获胜的关键,在于正面佯渡迷惑敌人,而派奇兵从另一地点渡河,出敌不意,迅速袭破之。此乃孙子所谓“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孙子·九地篇》)的生动体现。尤其是韩信用木酒桶渡军士过河之举,奇思妙想,出人意料。不用船即将成千上万的军队渡过黄河天险,确实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足堪后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