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雍熙三年,契丹(辽于983年复国号为契丹)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以契丹帝耶律隆绪年幼,乃乘机北伐,欲收复北方失地。正月,宋太宗命曹彬为东路军都部署,田重进为中路军都部署,潘美为西路军都部署,分兵三路北伐契丹。
是时,契丹帝耶律隆绪虽然年幼,其母萧燕燕却聪明睿智,胸藏大略,并亲摄朝政。萧太后闻宋军大举北伐,乃与耶律隆绪至幽州城(今北京)指挥与宋军作战。
作战之初,宋军攻占了契丹的几个州县。但到了五月份,契丹军大败北宋曹彬部于歧沟关(在今河北涿州西南三十里处),并乘胜攻取飞狐(今河北涞源)等数州,战局顿时对宋军大为不利。宋太宗在其东路军大败的情况下,知分进合击之方略已难以实施,便令中路军退至定州(今河北定州),西路军退至代州(今山西代县),以免被契丹军各个击破。
潘美等遵宋太宗之命撤退时,遭到了契丹军都统耶律斜轸的追击,大败。宋太宗得知西路军亦败,便下诏令潘美引兵护送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州)、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应州(今山西应县)四州百姓南迁,以免被契丹兵所掳杀。于是,宋应州守兵皆弃城而走,契丹兵得应州后,又攻取寰州,兵锋甚盛。
宋军都部署潘美与众将商议进退之策,副都部署杨业道:“今契丹兵甚盛,不可与之战,宜领兵出大石路(在应州南),遣人密告云州、朔州守将,等我大军到时,令百姓出城,进入石碣谷(一名石佛谷,在今山西原平西北),然后我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兵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可保万全。”潘美闻言,犹豫未决,而其监军、蔚州刺史王侁(shēn)却说:“杨业领数万精兵,竟如此畏懦!应令他趋雁门(今山西代县),鼓行进击寰州。”护军刘文峪也支持王侁。杨业说:“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对杨业道:“君一向号称‘杨无敌’,今见敌故意不战,莫非有异志乎?”杨业道:“我并非怕死,因考虑到战机尚未成熟,白白损失士卒而无功。今君指责我怕死,那我就死给诸公看。”遂率军将行。
行前,杨业知此行必败,乃对潘美哭道:“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杨业本为割据太原的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后降宋),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周时十国为连,连有帅,后以‘连帅’指方面军中的统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又指陈家谷(在今山西朔州南)一带对潘美等人说:“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三》)早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败辽军,潘美心生嫉妒,曾暗地里上疏劾奏杨业之短。此时,他虽知杨业孤军出击,凶多吉少,但为泄私愤,仍令杨业进击寰州。为了让杨业放心赴敌,他答应率军在陈家谷谷口设伏兵以接应之。
杨业出陈家谷,见耶律斜轸率军迎击,乃麾军进攻,欲与之决一死战。耶律斜轸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将宋兵诱至伏击圈,契丹伏兵四起,杨业猝不及防,阵伍大乱,耶律斜轸回军助战,宋军溃败,退至狼牙村(在今山西朔州西南)。潘美、王侁等列阵于陈家谷,等了大半天,不见杨业的动静,以为辽军已为杨业所败。王侁怕战功为杨业一人夺走,便鼓动潘美离谷出击,并领所部出谷。潘美不能制之,只得率军沿灰河(今桑干河上游)向西南而行,行二十里,才得知杨业已败,遂麾军后退。傍晚时分,杨业败退至陈家谷,见谷口空无一人,拊膺大恸,只好率兵迎战契丹追兵。杨业负伤数十处,犹斩杀契丹兵近百人,其左右士卒战死殆尽。杨业驱马驰进深林中,契丹将耶律希达瞥见杨业的袍影现于林中,立即引弓射之,杨业中箭坠马,遂被擒。其子杨延玉与岳州刺史王贵战死,杨业部全军覆没。
杨业被俘后叹息道:“皇上待我不薄,希望我保国破贼,却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以致王师败绩,我还有何面目苟且偷生!”遂绝食而死。
耶律斜轸歼灭杨业所部后,乘胜攻取云州、朔州,尽得山南之地。萧太后加耶律斜轸太保衔,以赏其功。
宋太宗闻杨业之死,大为痛惜,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之衔,录用杨业之子五人为官,并厚赐其家。
因潘美等人对杨业败亡负有重大责任,宋太宗贬潘美官三级,王侁被除名,流配金州(今陕西西康),刘文峪亦被除名,流放登州(今山东蓬莱)。
杨业之败,固然有潘美、王侁等人的责任,而杨业因一时意气用事,便贸然出兵,又未对敌情做出正确判断,终于中伏大败,实是咎由自取。若他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勒兵阵于陈家谷口,在敌情未明的时候不轻易出战,当不至于酿成兵败身亡的悲剧。杨业之败亡,充分证明:“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火攻篇》)盖因将帅在愠怒之时,必然头脑发热,不能冷静地筹谋制胜之策,而且容易中敌诡计。如此,其不败也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