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本书与作者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重要的学术领袖,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傅斯年与北大渊源甚深,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1919年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赴海外留学,一度学习自然科学。1926年回国,后受蔡元培之聘筹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任所长。该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后,他便重回母校,兼任了北大教授。此后他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等,在抗战胜利后,又一度代理北大校长之职。

傅斯年在北大做过学生、学生领袖、教授和校长,有这种经历的人确乎少见。他对北大的功劳也确实巨大,在他第一次任教北大时,校长是蒋梦麟,他回忆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正在多事之秋,我的参谋就是适之(胡适)、孟真两位,事无大小,都就商于两位。他们两位代北大请到了好多位国内著名的教授,北大在北伐成功以后之复兴,他们两位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而他第二次任职北大,实是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校长,但胡在美国,傅斯年暂为代理。当时,从敌伪手里接办北京大学,有很多棘手问题,如对日本统治下的教职员如何处理便是一个问题。傅斯年决定一个不用。他给夫人写信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又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傅斯年在北大史学系先后开设了史学方法导论、中国古代文籍文辞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汉魏史专题研究等五六门课。

傅斯年的史学成就非但在考证,更在于方法。

比如这门“史学方法导论”课程包括三个方面:一、中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讲;二、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三、史料之整理方法。

傅斯年在课堂上再三提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并且常常把“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一思想得益于他在国外留学时受到了一代史学大师兰克(德国人,1795—1886)的影响。兰克强调重视史料,认为把史料分类摆出来就是历史,历史是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傅斯年进而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反对疏通,我们只是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材料之内使它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这种方法是否有瑕疵暂不必说,但它当年确实影响巨大,人称傅斯年开创了“史料学派”。他的学生邓广铭回忆说:“傅斯年先生最初在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时提出这一治史方针,后来又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声明这是办所的宗旨。胡适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发刊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他们两人一南一北,推动史学朝这个方向发展,史学界由此也形成一种重视史料的风气和氛围。” 8Xek9lV1FPeh7bETbQp4ZU0vXDc+lJeb4bRYPwqzLciZ8S+bYse4RZC95g/L6u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