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作者与本书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我国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吴昌硕去世后他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并从1924年起,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点查、维护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长达十九年,在战乱中亲自主持故宫文物的南迁、西运,确保了故宫万余箱文物毫发未损,更在关键时刻拒运文物赴台,使故宫能以今日的面貌存在。

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精于汉魏石经,其治学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郭沫若认为:“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马衡在学术上成就众多,贡献巨大:他确定了殷墟甲骨年代,测定了先唐十五等尺长度,肯定石鼓为秦刻,系统研究了我国古籍制度,对汉熹平魏正始石经之研究成果达到后人难逾之高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籍制度之变迁……郭沫若评价他:“凡德业足以益人者,人不能忘之,马先生虽颇自计,然其所成就,已应归于不朽。”

这本《中国金石学概论》,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1917年,马衡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并于次年任文学院国文系金石学讲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后,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

张中行回忆马衡先生授课情形:“他在北大是名誉教授,开‘金石学’课,我听了一年。他个头儿在中人以下,装束和举止都整饬,说话慢条斯理,都有根有据,没有一句是出于灵机一动。”

而作为讲义的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 c6PqFOkMMprq4v5jNPZ90+LUE7X9CGuQJh4S0L+8BAfd6oco0mqHEcFM7PQeRZ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