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当你听到这个词,是不是感觉自己被束缚了?
谁不喜欢自由自在,搞“个人管理”不就是学机器人按程序生活,自己折腾自己?于是,不少小伙伴摆摆手:“别别别,老子不信这个!”他们心里想的是——我喜欢随心所欲,我不喜欢刻意设计;我喜欢转角遇见惊喜,不喜欢没有悬念的未来;我喜欢不按常理出牌,不想照着剧本演戏。
然而,纯粹的自由可能导向杂芜,而自我管理正是让生活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好方法。
你是不是一下班就躺在沙发上,开着电视刷一会儿手机,然后听父母唠叨两句,说:“行行行,那就听你们的,这工作继续干下去。”回到卧室里睡到第二天,上班继续赶工,老板提出什么工作要求,你只能埋头去做——他的脸色是你心情的遥控器。
你像个容器,承载别人的期待,顺应家庭的塑造、领导的揉捏。
传统教育多在研究“怎么适应别人”,少有讨论“如何自主选择”。父母说:“好好读书,才能找一份好工作。”学校教育像工厂生产线,让你成了定型的容器,匹配市场需求。日复一日,你忘记了自我塑造,失去生命中更多的可能。
你没想过,自己还可以是一件“艺术品”。
艺术品与普通容器的区别在于,艺术品每一件都个性鲜明,无与伦比,价值不可估量。容器的口号是“只为适应世界”,而艺术品的口号是“我要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让世界因我而更美!”个人管理提倡认识自己、检验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模样,把自己从一件普通的“容器”打磨成一件“艺术品”。
曾经有人问我:“草莓姐,我每天总是觉得没事干,我该做什么?”
“那你喜欢做什么?去做你喜欢的,大学光阴无比珍贵,不要等到毕业才后悔。”
“可是我没有喜欢做的事呀……”
生活如此多姿多彩,真的一点儿想做的事都没有吗?不过是懒得思考罢了。为什么有人喜欢 在思考上当懒汉,因为每个人都是来自“猩猩”的你。 你的大脑的重量只占全身的2%,但即使是休息时,其消耗的能量也能占到人体总耗能的20%,更别提高强度脑力劳动的时候。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吃了上顿不知什么时候有下顿,生活在野外的祖先只能为了节能,尽量减少长时间的思考;另外,总是陷入思考,一不留神就会变成猛兽的盘中餐。这种不轻易深入思考的习惯就留存在基因里,深藏在你我身上。
别看人类的生活方式变化迅猛,人性的进化步伐却是缓慢的。所以,祖先在恶劣环境下快速汲取能量的“好吃”,为了大量繁殖后代的“好色”,为了节约体能而在捕食后“好逸”,为了遇险时立刻逃跑的喜欢“凭直觉”,都会在你身上体现,即使是现在的环境不需要这些基因如此强烈地表达。也就是说,假设我们的大脑是一本书,其实出生时并非每一章都是空白的,而是已经写上大致的草稿。这些草稿是祖先基因印记下来,带着史前水平的原始欲望和想法。
图1.2 你是大脑的主人,不是大脑的仆人
个人管理的过程,是在改写这本书的原有草稿,是依靠思维力量突破基因 对你行为的操控,学会用理性克制本能,从野蛮人进化成真正的文明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驯化大脑,并学习不被它所驯化。比如,你想坚持做一件事,大脑本能地喊着你“歇歇吧”、“算了吧”,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窍门让它打起精神来,乖乖听你的话。
大脑还可以由自己改造的?对,神经学家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通过研究发现,大脑是可塑的。当你摸到门道,会发现 这场与大脑斗智斗勇的挑战赛,是自己给自己的考试——自考。 出卷人是你,答题人是你,监考人也是你,改卷人还是你;出什么题,怎么答题,什么样的答案为好,全靠你的智慧去限定,充满无穷无尽的创造乐趣。
在构建个人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每个人大致会经历“淡漠、焦虑、上道、平稳”四个阶段。
图1.3 个人管理发展四阶段
有人戏称,现在的年轻人是“抱大的一代”,被父母长辈包办了许多事情,他们看似无忧无虑,闲了玩、饿了吃、困了睡,不用考虑太多事情。 反正到了什么阶段干什么事就行,上学时读书,毕业时找工作,三十岁左右结婚,结婚后生子, 一直是“等事做”,从不想“找事做”,在几乎所有的人生重大选择中,都没能发出自己心底的声音。
这个阶段通常处于“盲”的状态,对个人混乱无序的状态全然无视, 对“个人管理”态度淡漠——既不了解也没兴趣。有限的视野会绑住行为。当脑中没有这个概念时,你不会主动去想这件事,更别提用它来改变自己。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阶段中而浑然不知,肉身像脚踩着西瓜皮一样,滑到哪里算哪里。
处于淡漠阶段的人,也不全是一辈子晕晕乎乎的。有的很幸运,在关键时刻“开窍”。
可能是分享会上某位朋友一句鸡血满满、掷地有声的话:“你浪费的今天,正是昨日逝去的人奢望的明天!”可能是一张A4纸上醒目的文字:“人生只有900格(假设人生有75岁高质量生活,即人生有900个月),你在哪一格?”可能是一位名师的点拨,可能是一系列令人手足无措的事情纷来沓至。这些“导火线”燃起,头脑里劈里啪啦、狂轰滥炸。
之后就像开天眼一样,看见以往不曾察觉的生活状态——茫、乱、忙、慢。 茫,是迷茫,是无方向或方向太多;乱,是杂乱,是各方面不讲分类的无条理;忙,是忙碌,是每天不顾方向地埋头苦干;慢,是慢速,是对提升效率无能为力。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敲击大脑,沉睡的心智觉醒:“我是不是该干点什么?”
于是决心要改变自己,把原本闲聊、闲逛、闲玩的时间凑在一起,放在学习、看书、码字上,做一切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喘息的空间。想把一切纳入怀中,却感到力不从心,开始焦虑不安。
比如,很多小伙伴在这个阶段会问:
“这个想学,那个想学,但究竟该先从哪个下手?”
“我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办?”
“我看了很多时间管理的书,但是没效果,你的方法有用吗?”
“我想养成一个习惯,可是总是在行动中忘记了,能帮帮我吗?”
一段时间后,状况毫无起色,就会有一部分人开始安慰自己:“那么努力干吗呢,平庸就平庸点吧,我也就这点本事。”索性给“个人管理”安了个“无用之物”的帽子。内心带着一股怨气,继续回到原来淡漠阶段的状态。好像印证了电影《后会无期》中那句话: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生活。
要度过这个阶段,有一个关键——耐心。这是和过往的自己拔河,正处于拉距阶段。不少人是明白道理的,但往往心一急,等不到时间就转身离开,在这一阶段被击垮了。
在上一阶段的人,有一部分知道自己离“好”的标准有一段路要走,保持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尝试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的三大块——行动管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把自己推上成长快车道。
在构建系统前,他们先对自己的各方面进行了解,从实物梳理到人生梳理,做到规范有序。 特别是“人生梳理”这点很重要,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去哪里;知道要去哪里,有限注意力就有聚拢投放之处。 别以为每个人一定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想想你是不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很难一口说出自己“想要”什么。
这个阶段从模仿开始,但别人成功的经验在你这里未必奏效,所以肯定会遭遇不顺。刚开始需要刻意为之,有些费力,稍不留心会放松自我要求,比如,偷懒不制订计划、不愿定期回顾、做事不先思考目的等。不过没关系,这是必经之路。
最重要的是进行尝试时,遇到困难别急着否定方法和工具,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制订计划,执行计划,不停地试错,回顾反思再调整方向。这个过程叫作“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 ,强调要持续在“学习区”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才能提升能力。
能够扛下来的,一定是抱着“问题是成长机会”这种想法的人,扛下来之后,战斗力一定会大增。随着慢慢完善、迭代更新,在这个阶段磨合出适合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在运行中一旦发现漏洞,继续修整、不断完善、实现螺旋式上升。
这个阶段处于“有觉且有能”的状态,能觉察到自己哪里不足,更有能力去改变这种不足,也就是知道“往哪里发力”“怎么发力” ,你打造的个人管理系统开始显现效率,你开始尝到甜头,如风起帆动,快速前进,是为“风正一帆悬”。
一个人运用个人管理系统尝到甜头,会促使他持续运用,持续运用又让他再次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循环圈,发生质的飞跃。 个人管理变成自动化的行为,系统运作顺畅,浑然天成,毫不费力。
这时候,生活有条理,工作高效率,各种好习惯已成自然,如“润物细无声”般悄无声息地融入生活,变得像早上起床后洗脸、刷牙那样自然。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经历者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当然,要达到这个层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对个人管理的“道”“术”“器”各层面烂熟于心,用之于无形、无声;如同武林高手要练成无与伦比的内功一样,非一蹴而就。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在个人管理上的目标。
在个人管理之路的四个阶段中,一部分人长年处于第一阶段的水平。大部分人都能进入第二阶段,只是在第二阶段会进行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一直在原地转圈圈,终其一生只停留在第二阶段不得前行,陷入无法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价值的困境;另外一部分人幸运地进入第三阶段,在锤炼中逐渐向第四阶段靠拢。
如果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有没有什么突破之道呢?
如果在第一阶段(淡漠),可以多看好书和优质视频(比如《一席》、TED演讲集),勤加思考,开阔视野;多见识牛人,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寻求开启心智的触点,提升觉察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改变自我的动力。
如果在第二阶段(焦虑),心里要明白“急不来”,要拿出越挫越勇的精神,相信积累的力量,而不是碰到困难就退回“舒适区”,躲进自己的“蜗牛壳”里。要知道,成长本来就是一个升级打怪兽的过程,怎么可以被小怪兽吓跑呢?不妨通过“计划—行动—检验—改进—(计划—……)”的不断循环,加上写反思日记,磨合出最适合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如果想缩短这个阶段的探索时间,可以请教这方面的高手。
图1.4 碰到困难就退回“舒适区”吗?
综上来看,个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不是无用之物,但使用者的心智水平必须跟得上,才能使其发挥最佳效果。所以,在构建个人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不妨读读与心智开启相关的书籍,扭转固有的坏心智模式。
你不妨根据这个“地图”定位一下自己在个人管理之路上的位置,问问你自己“我目前处于四个阶段的哪个位置?”“目前有什么坏的心智模式阻碍我了?”“往后可以怎么走?”祝你在成长路上拨开迷雾,搭乘快车疾进。
好不容易找到一段闲暇的时光,抱起一本理论书坐到书桌前,这时,手机叮叮作响。
你瞄了一眼,新闻推送昨晚“中国新歌声”冠军诞生,你想就看一眼,结果这一眼就是半个小时。
刚关上视频,朋友发来微信:“下午去哪里玩玩?”你心想,自己上午看书,下午就放松一下。回复:“我找找最近有什么新奇的店。”于是又打开网页,在点评网上一遍遍浏览……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网络服务集于“掌”中,方便快捷,也轻轻松松让你主动贡献了注意力。 像这样,稍不留神,时间就从指缝间溜走了,社会学家发现,近半个世纪,人们的闲暇时间总体上是增加的,但人们普通主观上认为自己越来越忙碌。
套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互联网会给你的时间管理带来巨大的困扰。像这样,稍不留神,时间就从指缝里溜走,注意力就被商家收割拿去卖掉。
除了上面所说的干扰注意力以外,互联网对个人管理的冲击还体现在下面要讲的三方面。
好友曾经吐槽,恨不得把手机扔了。
原来,老板总是喜欢在微信上给她布置任务,随时随地,就算休假在外面玩,都不得安宁,她总要不停看手机,生怕错过什么工作信息。
图1.5 工作与生活的拉力战
曾几何时,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可以用8小时内外作为区分。现在,这条界线越来越模糊了。 通信的便利,使你的时间很容易在变相加班中挥手而去。
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中曾说到一个现象:有的人只不过是躲在被窝里刷朋友圈,结果不小心看到别人贴出的美食图片,诱发了食欲,立刻向对方要了外卖电话,也叫了一份。
难怪网友戏称晚上在朋友圈晒美食图是“深夜放毒”。这“毒”通过网络轻松地传开了。
类似的现象不少。比如,网络名人推荐的东西更容易畅销,团购大行其道,都利用了一个特性——网络时代信息畅通,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相互影响, 别人的一举一动像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涟漪,牵动你心。
图1.6 网络围观
网络时代,更多企业呈现“小而精”的特点。其业务可众包,更像一个虚拟公司,由全国多地若干人强强联合而成。另外,个人也不再只“卖身”给一个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斜杠青年”的身份:在A公司担任一个角色,在B公司又是一个职务,还在C公司承接业务。
这种“一对多,多对一”的网状结构,注定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跨区域联系与合作更频繁,有的人在业务沟通中,在“空中飞人、高铁常客”的出差中,打碎了时间;二是个人的任务种类与数量前所未见地增加,有的人在众多任务袭来时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高效应对。
网络时代,想要多路开源,你的时间很容易碎片化,好像怎么也不够用。 “时间一下子就没啦!”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大声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