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身体结构与功能评定

一、病史采集

(一)目的

在对SCI儿童进行全面评定前,应该详细询问儿童病史及诊治经过,以便全面了解儿童的情况,安全、高效、系统地进行全面评定。

由于SCI儿童年龄较小,常常无法准确表达症状,当X线、CT检查未发现脊柱骨折脱位时,需详细、全面地询问病史,尤其是外伤史、身体检查、神经学检查以及针对性的MRI检查,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

(二)主要内容

病史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身高、体重、脉搏、年龄、性别等个人史,SCI的原因,合并损伤,病程发展变化过程,诊治经过(包含手术方式、时间和部位等),儿童及家属的康复预期疗效,儿童母亲孕产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病史,家族史和过敏史等。

1.儿童的年龄

年龄将影响ADL能力的发挥,如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可进行许多功能性动作,更容易适应各种变化。

2.儿童的身体结构

主要应了解儿童的身高、体重、比例等。应考虑儿童发病前的体重,这是因为经过恢复后儿童通常会回到发病前的体重。由于身材消瘦型儿童骨结节较为突出,较易产生皮肤方面的问题,如压疮;而身材肥胖型儿童可能会有身体移动困难等问题。因此,体位变化少、移动功能差的儿童其身体易受压的面积会增加。

3.儿童发病前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检查时应考虑儿童的个性是否容易改变,儿童是喜好运动还是文静的性格,现在是否处于学龄阶段等问题。当为儿童制订康复治疗目标时,应根据儿童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选择适合的目标。

4.儿童的家庭背景

应考虑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制订出院计划时,应考虑儿童是否回归学校或家庭;是否需要特殊家庭训练;是否需要特殊支具或辅助具;经济状况是否影响这些决定等。

5.损伤原因和损伤类型

明确损伤原因和损伤类型可帮助诊断病情,制订治疗计划;同时可明确是否有其他合并症出现的趋势,如骨质疏松等。

6.脊柱稳定性

可根据Denis三柱理论判断脊柱骨折的稳定性,同时结合骨折的类型、手术固定方式、术后时长、影像学检查结果或损伤的范围、程度和合并损伤处理后的情况,全面评定儿童脊柱稳定性等可能影响康复功能的结构异常。

7.有无合并损伤

除了脊柱以外,还需了解儿童有无颅脑损伤、骨盆、胸廓及肢体其他部位骨折等合并损伤,以免评定时遗漏局部损伤的影响。

8.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明确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可帮助确定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①异位骨化造成关节的ROM受限,是否会影响到转移能力的发挥;训练时体位变化也将受到限制,如不能进行俯卧位;另外,呼吸问题也会影响训练中俯卧位姿势的应用。②心、肺功能问题可能会影响身体耐力,若训练时儿童经常需短暂休息,会导致训练时间延长;另外,由于耐力的下降,也将使某些功能性动作受到限制。③检查骨结节处或瘢痕组织的皮肤状态,是否较易破损;由于某些高位SCI儿童存在潜在的皮肤问题,因此应非常重视预防措施。

二、康复治疗的检查和评定

(一)骨骼肌肉系统评定

1.肌力评定

(1)目的:判断神经平面损伤和功能恢复情况。应评定所有残留肌肉的力度。

(2)常用方法:通过MMT、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and-held dynamometry,HHD)评定肌力。对于年龄小于6岁的儿童可通过游戏,如“我说你做”,在帮助儿童理解任务方面可能会有用。治疗师应注意观察儿童肢体是否有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移动能力,如从不同的运动平面拿取玩具或提起物品/对抗某种力量。

1)MMT:如果儿童能配合检查,可用MMT评定儿童肌力,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MMT不需要设备,因此临床应用广泛。但此方法受天花板效应的影响,缺乏对肌力变化的敏感性,且评价者间的可靠性较差,尤其是得分超过3分时。因此,MMT的准确性有限。

2)HHD:是一种便携、便宜的设备,可用于获取更为客观的肌力检查结果。有研究指出利用此设备进行的肌力测试,其可靠性高于MMT。

(3)影响肌力评定的因素:

1)身体穿戴制动器具会影响正确体位摆放、姿势维持和肌力检查的准确性。

2)由于全身肌力的低下,近端关节和躯干的控制能力将受到影响。如肩部屈肌达到4~5级,但由于躯干控制能力差,则会表现为2级左右肌力。

3)代偿作用明显:如儿童用肩部旋转肌和与抵抗重力的体位进行肘关节的伸展而没有使用肱三头肌的力量,因此在评定肌力时,治疗师必须触摸肌肉的收缩部位。

4)疼痛因素。

2.ROM测量

ROM受限将成为ADL的极大障碍,对于SCI儿童维持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至关重要。因此,应仔细评定各个关节的所有活动,特别是对于较易产生挛缩的肌肉,如下背部肌肉、腘绳肌以及指长屈肌。

对于较大的关节,可应用普通量角器、方盘式量角器和电子量角器进行测量,而测量指关节时应用半圆量角器,通过测量主动和被动ROM评定关节的活动范围。

对于脊柱尚未稳定的患者,评定时避免躯干屈伸动作。评定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时,避免将髋屈曲90°以上,以防止出现躯干屈曲;评定下肢腘绳肌活动范围时,需将骨盆牢固固定,避免牵张背部肌肉。

3.运动技能

通过观察完成功能性任务时进行评定,如床上活动、转移、轮椅移动、行走及上肢活动。功能性运动与现有的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和肌张力相关。更重要的是评定儿童能以何种方式完成日常的活动,包括粗大的协调性运动、移动能力、转移、行走、平衡及协调。对于年龄小于6岁的儿童,观察性运动评定可能有助于评定运动能力。

4.肌张力评定

通过被动检查和摆动试验检查评定肌张力。

(1)根据肌张力强度的变化

1)轻度:被动牵张有阻力,但不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运动功能。

2)中度:被动牵张感到阻力较大,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但是肌张力影响运动功能,如儿童需花费较长时间完成移乘动作。

3)重度: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许多功能性技巧动作不能完成,如将儿童摆放成长坐位,但儿童自己不能维持此体位。

(2)根据肌张力质量的变化

1)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

2)随体位姿势转变而发生变化吗?

3)肌张力的变化对称吗?

4)肌张力的变化与一天中的时间变化相关吗?

5)功能运动时肌张力增强吗?

(3)其他因素

1)儿童所处的恢复阶段:上神经元损伤的患者,脊髓休克持续3~6周,受伤后前两年肌张力有加强的趋势,然后消失。通常初期屈肌张力占主导地位;6个月后伸肌张力开始加强。

2)药物的作用:治疗前是否定期服用降低痉挛的药物。

5.痉挛程度评定

(1)改良版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表3-1-1):此量表简单易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肌痉挛评定方法,此量表可用于评定屈腕肌、屈肘肌和股四头肌,具有良好的评定者间和评定者内信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评定时,治疗师被动牵张痉挛肌,根据在牵张过程中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来评定痉挛的程度。

(2)改良改良版Ashworth量表(modifie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MAS):有研究报道采用MMAS量表评定上肢肘屈肌痉挛时可提高评定者间的信度。两项针对SCI患者下肢痉挛的研究采用MMAS进行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MMAS弥补了一直以来使用MAS评定下肢痉挛的信度不如上肢的缺陷,为SCI所致截瘫患者下肢肌痉挛评定提供了依据。

表3-1-1 改良版Ashworth量表

6.平衡功能评定

由于感觉消失、不能辨认位置,儿童保持姿势的能力低下,将导致其易摔倒,发生外伤,甚至出现压疮。

(1)平衡反应的评定: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评定、平衡反应的评定以及静态平衡相对动态平衡的评定。

(2)儿童平衡量表(pediatric balance scale,PBS):此量表源于Berg平衡量表,是为中至重度神经疾病学龄儿童制订的一项平衡测试量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重测和互评信度。Ries等在2012年的研究证明,PBS适用于测试儿童群体的平衡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年龄较大可配合的儿童推荐使用PBS评定其平衡功能。

(二)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评定

ISNCSCI是ASIA为SCI的神经功能提供的一种相对量化的评定方法。根据SCI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确定损伤程度。

1.完全性SCI的评定

按照ASIA的标准,损伤的评定根据最低骶段(S 4 ~S 5 )是否有残留功能为准。评定内容包括运动、感觉和肛肠检查。感觉检查包括对身体两侧28个感觉关键点进行针刺觉和轻触觉的检查;而运动检查则需要完成两侧10块运动关键肌肌力的检查。按MMT的结果记录,将肌力0~5级作为分值。肛门直肠检查包括对感觉和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的评定。检查者用食指向直肠壁上施加压力,用于检查肛门深处的感觉以及是否有括约肌的随意收缩。

残留感觉功能时,刺激肛门及皮肤与黏膜交界处有反应,或者刺激肛门深部有疼痛。残留运动功能时,肛门指诊时肛门外括约肌有随意收缩。完全性为S4~S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不完全性为S4~S5有感觉或有运动功能。

对于出生至5岁的儿童,不建议进行严重程度评定(完全/不完全)和AISA分级,至少在6岁之前不能确定基于ISNCSCI的损伤严重程度。

2.SCI程度的分级

常采用ASIA分类表判定损伤程度(具体内容详见第一章第五节中表1-5-1)。此量表通过对Frankel功能分类量表修改而成,此表不仅可作为SCI类型的分类,且可作为恢复情况的判断,由A→E方向表示好转,跨越级别越大,恢复越明显。

(三)心血管和肺功能评定

心血管和肺功能评定包括心肺功能状态的评定,如最大呼气、吸气以及肺活量等。特别是对于肺活量低下、咳痰能力及耐久力低下的颈髓损伤儿童需定期评定。

1.心血管体能健康状况

心血管体能健康状况通过心功能测试进行评定。SCI儿童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应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测量。

推荐进行心功能测试,无法实现时选用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classification grading of cardiac function,NYHA)和心率作为主要指标(Ⅴ级证据)。

2.呼吸功能

呼吸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压测试等在内的标准肺功能测试是诊断和监测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工具(Ⅴ级证据)。尤其是对于肺活量低下、咳痰能力及耐久力低下的颈髓损伤儿童。

(四)疼痛评定

通过详细的主观及客观评定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疼痛认知能力、行为反应和感情表达方法不同,这就要求物理治疗师必须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评定工具对其进行疼痛的评定。

1.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

7~11岁的SCI儿童可考虑使用数字评分法,此方法已被证明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效,且被推荐作为成人SCI患者的首选测量方法。它不使用任何材料即可口头完成,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2.脸部疼痛量表-修正版(faces pain scale revised,FPS-R)

FPS-R(图3-1-1)是目前最有效的评定疼痛的工具,是一种采用人脸来进行识别,并以此来判断疼痛感受程度,此表为6个水平排列更接近正常人的面部表情,量表从微笑至悲伤再至哭泣的6种表情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评定时只需从中选出一个代表疼痛程度的表情即可。FPS-R量表使用范围较广,适用于4~6岁的儿童,且不需要儿童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易于掌握。

图3-1-1 FPS-R

3.扑克牌评分法

扑克牌评分法适合3~4岁的儿童,已被证明其有效。取4张扑克牌,第一张到第四张牌(1~4分)分别代表“痛一点点”“痛多一点点”“更痛”和“最痛”,询问儿童“你现在第几张牌的痛?”,然后确认儿童的反应。

(五)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评定

1.膀胱功能评定

(1)记录饮水及排尿信息:进行3d以上的排尿日记及饮水计划。详细记录儿童的饮水量、饮水时间,进食情况等,排尿量、漏尿量、导尿量,以及漏尿时的活动状态。

(2)测定尿流率:可以多次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采用儿童舒适、习惯的排尿姿势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尿流率测定(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及曲线形态)是一种简单的无创检查方法。可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儿童的初筛、疗效评价,也可与其他尿动力学检查项目同步联合测定。对于能够自主排尿的儿童,可以选择超声膀胱扫描或者导尿法进行残余尿量测定。

(3)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是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分类、指导诊治、疗效评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会根据储尿期和排尿期的不同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

1)储尿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通常有膀胱压、腹压值、逼尿肌压、初尿意容量、正常尿意容量、急迫尿意容量、膀胱最大容量、顺应性(mL/H 2 O)等,用于评定受检者储尿期膀胱的安全容量、感觉功能、逼尿肌顺应性等。

2)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通常有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开口压力、膀胱开口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等,同步测定排尿期膀胱内压力和尿流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尿道阻力,可用于鉴别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收缩力状况。

3)同步括约肌神经电生理测定:用于确定受检者是否存在尿道肌肉神经支配异常,通常以肛门括约肌综合肌电活动间接反映尿道括约肌收缩活动情况。常与膀胱压力及压力-流率同步进行,对于逼尿肌-括约肌协调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4)泌尿系影像学检查:对于SCI导致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儿童进行定期、长期的随访非常必要。泌尿系彩超、CT、MRI、核素肾显像、影像尿动力等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利于及早期发现上尿路返流、梗阻、扩张等病理改变。保持适当的安全膀胱容量和选择合适的膀胱排空方式是减少儿童上尿路损害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肠道功能评定

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日常活动规律等,制订适宜的个体化进食排便计划。必要时选择促排便药物,避免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不良事件。必要时行肠道动力检查、肠道造影、结直肠镜检查等检查。

(张 琦,马婷婷) 069w2aM0rpuYvGtkS/JVZgnMVg30mxyKbo5rKmfiSModfh4qvdzWUEELeSSiVD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