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制订康复治疗方案

一、制订治疗方案的目的

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必须由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和儿童及其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治疗方案的制订包括对康复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的制订以及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一)选择治疗性措施

通过评定了解儿童存在的功能障碍,如损伤、活动和受限以及参与和参与局限性,根据儿童的具体问题,如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低下、异常痉挛模式等,确定儿童应采取的康复治疗计划和选择的治疗性措施。

(二)判断治疗目标是否达到

根据儿童在治疗中和治疗前后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对儿童的问题重新分析和评定,调整治疗计划。

(三)判断儿童代偿能力

确定儿童的残存功能以及代偿能力。通过制订治疗方案,确保儿童通过治疗能够发挥残存功能的最大代偿作用,以提高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制订治疗方案的步骤

(一)分析评定结果

随着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ICF观念的形成,运动治疗、OT、ST等已逐步采用损伤、活动和活动受限、参与和参与局限性以及健康的新理论开展ICF评定流程。PedSCI中,运动治疗的功能诊断主要包括损伤和活动受限的范围,如不能转移、不能独立维持坐位平衡、不能独立站立和步行等;OT的功能诊断主要包括参与和参与局限性的范围,如自我照顾、二便控制和处理、伤后心理状态等;ST的功能诊断主要包括高位颈髓损伤后引起的语音障碍和吞咽障碍,如发音困难、语音不清、饮水进食呛咳等。

通过一系列康复治疗评定,将儿童的病史和观察所得,结合测试和测量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并做出解释的过程,是评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治疗师应将各自专业评定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简要的方式列出,以便清楚了解儿童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存在的运动、感觉、言语方面等功能障碍,并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为临床康复治疗的实施打好基础。

治疗师对评定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儿童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诊断,即确定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确定治疗目标及其治疗计划。

(二)确定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治疗师通过对儿童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重要程度先后列出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运动治疗为例:1例T 10 ~L 1 完全性SCI儿童,现处于恢复期,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胸式呼吸减弱,不能自主控制二便,坐位稳定性差,不能独立行走。分析问题的具体思路如下。

1.列出评定结果,找出儿童目前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物理治疗师通过PT专业性的评定,首先列出此儿童在感觉、运动功能、协调、平衡、步行能力以及ADL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其目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水平出发,找出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此儿童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保持独立坐位和移动功能障碍。

2.找出坐位稳定性差和移动功能障碍的具体原因

治疗师需要重新分析并整理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确定儿童坐位稳定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损伤平面较高,躯干残存肌力弱,躯干控制能力差。行走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是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双下肢无自主性运动,无法完成负重性动作,如站立、步行。

3.进一步细化分析身体组织和结构损伤而导致的问题

在评定过程中,儿童某一具体动作不能完成,治疗师应从每一动作完成所需的前提条件出发,逐一找出与正常动作完成过程中的不同、缺陷或不足之处。对于此儿童,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不是教会他如何步行或是直接进行步行训练,而是首先帮助其解决影响步行功能障碍的原因。由于此儿童是完全性胸腰段SCI,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双下肢丧失正常运动功能,日后的站立和步行活动需要在穿戴长下肢支具的情况下,借助双上肢和躯干残存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在初期治疗时,应着重加强儿童双上肢的力量和躯干的稳定性,如双上肢各主要肌肉的肌力强化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和姿势调整训练。同时,应密切关注儿童双下肢肌肉的痉挛问题,应持续对其进行髋、膝、踝关节的被动牵拉训练,防止关节产生挛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和关节畸形等情况,影响长下肢支具的使用。

总之,治疗师分析问题时应以临床推理性思维的方法,重新分析并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按照人体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顺序,对躯干活动能力进行早期的、自主的活动训练。依照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再对儿童不能完成的其他动作,如活动受限及参与和参与局限性问题加以分析,找出所有问题间的关联性,对其加以总结、归纳,确立儿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点。

三、治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制订康复治疗目标

康复治疗目标一般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存在的功能障碍种类和程度,确定儿童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即在短期内可达到的目标或短期内可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在治疗1~3周内可能解决的问题;长期目标即儿童出院后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能达到的水平,长期目标的制订可预测其日后康复效果以及回归家庭或社会的能力。

短期目标要依据儿童现存的主要问题而制订,以上述SCI儿童的运动治疗方案为例,其短期目标之一就是在近期内加强坐位平衡保持能力,从而改善其在借助下步行时躯干的控制能力,增加步行稳定性。在近期内,就需要其改善躯干稳定性和柔韧性问题,以及坐位时身体重心转移的问题等。短期目标不是恒定不变的,应结合儿童或其家长康复的意愿,随着儿童身体的状况、存在主要问题点的变动、运动治疗效果的推进而随时发生变化。同样,它也是达成远期目标的基本单元和具体步骤。

长期目标的制订要对儿童的背景性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经济、家庭、社会等,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自我愿望及其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后才可制订。另外,对于经济状况窘迫或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能使其在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一段较长时间治疗的儿童,治疗师在为其制订长期目标时,就应从本专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所面临的困境和自我或家长的愿望,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其恢复最大的活动能力,使其重新适应家庭生活或学习环境,全面地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确定治疗计划

康复治疗在临床实施中,应针对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治疗计划以便为其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措施,即为其选择准确有效的治疗技术。在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前,应首先确定儿童及其家长的需要,从而尽早确定治疗计划。儿童、家长和治疗师均需参与此过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定期对儿童进行再次评定并调整治疗计划,共同探讨治疗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治疗计划可分阶段制订。首先,应根据所制订的康复目标制订治疗计划。物理治疗师可参考日本专家中村先生制订的4个基本康复对策——“SPREAD”确定治疗计划,即S(specific):根据临床特征制订个性化治疗计划;P(prevention):预防二次合并症;RE(re-education):对自理能力低下的儿童,应以ADL动作制订治疗计划;AD(adaptation):考虑调整周围环境以适应儿童的具体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计划。制订治疗计划时应明确治疗目标,详细考虑疾病诊断、发病持续时间、年龄、合并症、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因素等对治疗计划实施产生的影响。

在制订治疗计划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

为儿童选择治疗量时,应根据其身体状况来确定,以确保其身体对治疗负荷的逐步适应。治疗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即治疗量由小逐渐加大、治疗时间逐渐加长、动作变化逐渐由简单到复杂;训练时间段上,要注意由初始的休息次数较多逐渐变少、训练的重复次数由少到多等,使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逐步适应,避免出现额外负担。

2.个性化治疗原则

制订个性化治疗计划是各种治疗手法成功应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康复治疗在临床实施中最重要的原则。治疗师应尊重儿童及其家长的要求,认真仔细考虑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障碍程度、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以及个人康复目标等。

3.综合康复治疗理念

治疗师为儿童确定的治疗计划应全面、客观、具体、实用并具有科学性,同时还需有所侧重;训练时间分配应合理、有序;训练强度的分配应劳逸结合,循序渐进,不宜引起儿童的疲劳;并应考虑到其他专业的特点,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三)选择治疗性措施

为儿童选择准确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指维持正常或现存关节活动范围和防止关节挛缩、变形的一种运动疗法,其治疗目的是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神经肌肉性挛缩以及软组织粘连等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是牵张训练。

(2)肌力强化训练: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使出的最大力量,而耐力则是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可统称为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SCI急性期时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的儿童,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残存运动功能。在临床运动疗法的实施中,常根据肌肉现有肌力水平,分别采用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强化肌力和耐力,如辅助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等长运动。

(3)恢复平衡和活动能力

1)姿势感觉和平衡反应的重新调整:SCI儿童必须学会保持良好的姿势,胸腰段SCI儿童还要学会在无背部和双手支撑下也能维持多种不同体位。物理治疗师必须教会儿童这些姿势,使其体会第一次在无支撑下情况下保持坐位的感觉,或用头、躯干或上肢接触支撑面的感觉,这是由于儿童在SCI后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身体下部感觉缺失。坐位姿势矫正和平衡训练应首先从较矮的治疗床开始,以便使其双脚支撑在地面,即髋、膝、踝关节处于90°屈曲位。但要特别注意避免摔倒或损伤臀部及下肢。当身体状态较好且已学会自己以较安全的方式转移时,可利用姿势矫正镜帮助儿童进行平衡训练。一旦能较好的维持坐位平衡,可尽早开始双上肢活动,如长坐位下的接球、抛球训练等。另外,轮椅上的坐位平衡训练应同时进行,如从轮椅到床的转移、上下斜坡、从地板上捡起物体等。

对于四肢瘫儿童的姿势性训练,物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确保训练安全进行,以免因摔倒而产生心理障碍。另外,物理治疗师要告诉儿童训练中头部会产生细微变化,一旦儿童的平衡和稳定性受到干扰,头部会产生快速代偿性动作以保持平衡功能。轻微的头部运动将有效矫正身体的力线以达到维持体位稳定性的作用。

2)转移方式:物理治疗师应教会儿童如何从轮椅转移至床、治疗垫、卫生间及车里,最重要的是指导其在每个治疗时间内如何安全转移。最好先尝试不同的转移方式,最后选择最适合的转移方式。安全转移的流程是:将轮椅摆放在正确的位置,确保车闸完全锁住后将下肢从脚踏板上提起并放到床上或垫子上;在转移过程中,注意不要撞击或拖拽下肢,待下肢放置好后将身体上提,带动臀部离开轮椅。

3)参与训练和各种活动:主要目的是强化所有残存肌力。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垫上活动、轮椅转移、利用重物抗阻或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中的躯干-肢体对角线运动模式等,均可有效提高儿童的运动功能。

(4)恢复站立和步行能力训练:是指恢复独立或者辅助站立和步行能力的训练方法。儿童一旦能较好地掌握坐位平衡,即应开始穿戴长下肢支具的站立和步行训练。

截瘫儿童的站立姿势有其特殊性,即必须保证稳定且耗费较少的能量即可维持直立位。良好的站立姿势为:身体重力线处于双脚支撑面积内,即髋关节轻度过伸展、躯干稍向后。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儿童体会上半身的感觉以及损伤平面以下平衡反应丧失后所出现的代偿功能。经过训练,儿童可不通过双手支撑也能维持良好的站立平衡。掌握此技巧对于截瘫儿童至关重要,这是掌握摆至步、摆过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巧。当儿童能独立维持站立平衡时即可开始平衡杠内的步行训练,随后改用助行器辅助行走。随着儿童自信心增强以及身体状况的改善,可改用拐杖步行。一般情况下,损伤水平较低的截瘫儿童(T 10 或以下)经过训练可利用长下肢支具和双拐进行四点步态行走,但很难掌握具有功能性的步态模式。

高位截瘫和四肢瘫儿童可利用长下肢支具或特制的站立架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儿童可从站立中增强自信心和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站立对其生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包括改善肾功能、延缓双下肢骨质疏松、维持髋膝屈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纤维长度、减少痉挛。此外,站立还可加强颈部和躯干上部姿势性肌肉的活动。

(5)PNF技术:此技术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依据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即活动性-稳定性-控制性-技能,通过对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的干预,诱发儿童运动功能的恢复。

(6)减重步行训练:此技术主要作用是预防下肢肌肉萎缩,恢复步行功能,适用于SCI儿童以及各种神经肌肉关节疾病导致的步行功能障碍。此技术通过将儿童身体吊起一定幅度,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减轻儿童步行中身体重量,减少下肢负荷,再配以先进的平板技术,指导儿童进行步行训练,以帮助儿童尽早恢复步行能力及正常步态。

(7)机器人辅助下的步态训练(robotic 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RAGT是基于“感觉运动再学习”的原则,为有步行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SCI儿童进行功能性步态训练。基于减重步行训练原理,在步行的不同时期(支撑相和摆动相)提供高强度的重复性刺激,使儿童的步态得到功能性重塑;通过不同种类的任务或游戏中视觉和听觉反馈使儿童获得感觉刺激的输入。

(8)综合运动疗法:指全身多部位、多肌群共同参与的运动。

1)医疗体操:指有针对性的体操活动,常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包括轮椅体操等。主要作用是改善骨关节、韧带、肌肉、心肺功能以及平衡功能状态等。

2)水中运动:指利用水的浮力和阻力,改善儿童的肢体运动功能。早期SCI儿童可通过水中运动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呼吸功能、预防压疮和DVT、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等目的;恢复期SCI儿童可在水中完成增强肌力、耐力的训练。

3)放松疗法:常用于缓解情绪紧张、肌肉兴奋过度或痉挛的儿童。主要包括两种形式:①采用静默、生物反馈等方式,放松靶肌肉;②采用靶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活动,通过反馈逐渐使肌肉放松。

4)文体活动:指有医疗针对性的球类运动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如轮椅篮球、乒乓球及羽毛球等。

2.作业治疗

(1)ADL训练:SCI儿童的ADL训练因损伤部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完全性SCI儿童的训练内容较为相近,不完全性SCI儿童的训练差异较大。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洗漱、修饰训练以及床上、轮椅上穿脱衣裤和鞋的训练等。

(2)自助具的制作和使用:在SCI儿童卧床期间应根据其需要制作一些辅助用具,并对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呼唤铃的操作方法,需根据儿童的功能水平进行改制,将开关设计为利用按动、呼吸等方式,使儿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够方便地操作使用。

3.言语治疗

(1)呼吸障碍及管理:颈部以下完全性SCI儿童须密切观察其呼吸功能,积极预防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C 3 及以上损伤的儿童,由于膈肌和肋间肌瘫痪不能自主呼吸,儿童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C 4 以下损伤的儿童膈肌功能残存,但由于T10以上的损伤会导致腹肌、肋间肌肌力减弱,因此出现吸气量减少,呼气力量也会受到影响。对于此类儿童,应在其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呼吸训练和排痰训练。

(2)构音:传统的构音训练是依据构音运动产生的基本原则而进行的。良好的正确呼吸模式和稳定的气流控制是获得清晰发音的基础,因此在训练前要对SCI儿童构音器官的基本运动、构音运动、呼吸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定,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投入到临床的言语治疗中,例如,超声波、声谱仪影像等视觉生物反馈训练,这些设备的使用是与镜像神经元理论及其与运动学习的编码促通和增强语音感知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有关。

(3)吞咽: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改善吸吮、吞咽和咀嚼运动强度及范围训练,口颜面的感觉运动训练,辅助性饮水及进食训练等。这些训练主要由言语治疗师完成,同时也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为儿童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

(四)选择治疗性措施的基本原则

1.根据损伤情况

对于损伤较重并伴有认知障碍的儿童,其参与和参与局限性的程度较为严重,则治疗技术将大不相同,有可能选择被动治疗,即治疗师主动引导儿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根据临床诊断

诊断不同,治疗技术选择也不同。完全性SCI儿童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肢体畸形,确保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软组织的长度,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和促进呼吸功能,对膀胱功能进行监测;对于此类儿童可进行良肢位摆放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床上转移训练、呼吸训练、轮椅训练等。不完全性SCI儿童则根据损伤平面的不同,适当选择儿童感兴趣且能够自主完成的训练,如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姿势矫正训练、ADL训练(穿脱衣物、洗漱、进食、游戏等)。

3.根据康复治疗目标

根据康复治疗目标可分为促进健康性治疗、预防疾病性治疗和康复性治疗。为减轻儿童不同的损伤状态,有很多相应的治疗方法,若损伤程度较轻,儿童有可能会重新获得功能。针对预防跌倒,可选择平衡训练;针对心肺功能障碍,呼吸排痰训练等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机体功能,还能使儿童重新获得相应的活动能力和功能。

4.根据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的康复期望

儿童是家庭和父母的希望,SCI对儿童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童年沉重的阴影和痛苦,还有伴随其一生的心理生理问题和障碍,对于家庭来说也是非常沉重的精神打击。对于SCI儿童,应根据其自身功能障碍设定最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尽量安排正常的学校生活,使其尽可能地融入到正常生活中去。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家长对儿童的支持非常重要,这种支持不仅是生活上、经济上的,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家长应理性、正确认识儿童的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积极配合治疗师完成康复治疗,并在康复治疗中不断鼓励儿童,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5.根据儿童是否有主动性

主动参与能力将影响治疗师对治疗技术的选择,如运动方式是主动疗法还是被动疗法。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或对治疗过程有抵触情绪的儿童,在肢体运动能力相同的基础上,这些儿童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参与和配合能力较差,因此只能选择被动运动方式,不能达到超量恢复效应,导致治疗效果远远低于无严重认知障碍的儿童。

6.根据所处恢复阶段

儿童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治疗计划和治疗技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卧床期儿童的治疗目的是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以预防关节畸形、促进肢体的主动运动以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改善肺功能以预防肺部感染等。因此,在治疗技术上应选择被动运动方式或辅助运动方式等;而对于恢复期儿童,由于其病情稳定,应注重强调激发其康复潜力,因此,需选择负荷量较大的抗阻运动方式等。

(五)康复治疗的实施

临床实践中,康复治疗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康复治疗流程而展开的,此流程涉及与康复治疗相关的检查、专业诊断、确定治疗目标、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技术、参与初期评定会、实施康复治疗、判断治疗目标是否达到、参与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以及出院后家庭随访等。

康复治疗的实施主要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的整个过程。在疾病发生的早期,由主管医生对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根据儿童的疾病诊断、障碍诊断及相关临床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儿童家长签署康复治疗同意书之后,以处方的形式下发到各相关的康复治疗科室。各专业的治疗师接到康复治疗申请单之后,就可依据工作流程,开始着手对儿童实施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特征强调治疗过程和评定过程同时进行,例如,临床常用的徒手操作技术,在手法实施过程中,治疗师可观察到儿童的反应,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后的改善情况等。针对治疗实施时所出现的问题,治疗师可随时变换治疗手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日益明显。也就是说,治疗实施的过程也是评定治疗效果的过程。根据儿童治疗效果的变化,调整治疗计划和重新选择治疗技术。

(六)判断康复治疗目标是否达到

康复治疗实施后,治疗师应判断儿童的康复治疗目标是否达到。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可根据需要随时对儿童状况进行评定,对治疗目标再次进行修订,并修改治疗计划,变更治疗技术,以期取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如果儿童每天或每次治疗后均有改善,治疗师应对治疗目标进行变更,并重新修订治疗计划。若儿童的康复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未达成,治疗师应分析儿童的治疗计划是否有针对性,所选择的治疗技术是否准确、合适,儿童的状态是否能配合,主动参与意愿如何,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儿童的治疗效果等。

一旦需要重新变更儿童的治疗目标,治疗师可依据初期评定时所收集的儿童信息,结合主观检查和客观测量的数据指标等。另外,根据儿童治疗前、中、后的功能变化情况,重新设立新的治疗目标并制订新的治疗计划。

(七)确定儿童出院后去向

康复治疗结束,应对儿童进行全面评定,确定儿童出院后去向,如回归家庭、回归学校生活、转介至其他康复机构或社区保健站等地继续康复治疗。

四、常用训练设备的选择

(一)治疗床

适用于SCI儿童的治疗床有普通治疗床和倾斜床。普通治疗床用于各种徒手治疗技术,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或其他方面的治疗。倾斜床一般适用于SCI儿童进行被动站立的训练。长期卧床者在突然坐起或站立时,由于血压突然改变,可能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位收缩压较仰卧位时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为直立性低血压。针对存在直立性低血压等问题的SCI儿童,倾斜床的站立训练可作为PT治疗的方法之一,以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促进泌尿系统功能、预防尿路结石或尿路感染。

在使用倾斜床进行站立训练时,要根据儿童血压和心搏指数的变化以及儿童的感觉主诉,逐渐增加站立的角度和每次站立的时间,一般从20°~30°的倾斜角度开始,逐渐增加倾斜角度和时间,目标是保持在80°~90°的倾斜角约30min。

1.普通治疗床

早期的普通治疗床通常是固定的床面,近几年多使用床面高度和角度均可调节的治疗床,目的是使儿童以最舒适的姿势进行各种治疗及床上活动,如床上转移、坐位训练等。材质方面多选用主架为优质型钢、静电喷塑,床面采用高密度泡沫海绵、外包优质PU材质的治疗床。

(1)床面的调整:在体位排痰、四肢/脊柱的运动疗法、脊柱周围区域的PT治疗中,可改变台面角度的治疗床是非常实用的。根据制订的PT计划,将儿童的肢体摆放在最佳的舒适位置进行PT治疗。

(2)高度的调节:根据治疗部位和治疗师的身高来调节床面的高度,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模式。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舒适性和转移儿童时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床面高度的调节有手动式和电动式两种,都可以任意调节床面的高度。

2.倾斜床

倾斜床通常具有多种功能,如设置站立时间、站立倾斜的角度以及调整脚踏板的角度。

(1)设定站立角度和时间:除了使用传统的手动操作的方式调节起立床的角度和时间外,也可以将需要站立的角度和时间等程序内容输入到操作系统中,可以任意设定站立练习的角度和时间。另外,通过脚踏板来调节站立角度的方式便于观察儿童的状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2)高度的调整:可以通过电动液压式升降机的方式,随意调节站立床的高度,以便儿童从担架或轮椅转移到站立床上。

(3)脚踏板角度的调节:在起立训练的同时,通过调整脚踏板的角度,可以使儿童利用自身的体重进行内翻—外翻(±30°)、背屈—跖屈(±30°)方向的矫正运动。

(二)治疗器械

1.卧床早期阶段

SCI儿童在损伤初期,为了避免不稳定的脊柱产生任何运动,常处于仰卧位。在此阶段,应对其进行适当的运动治疗以维持正常的ROM、增强肌力、维持心肺功能。

(1)哑铃:可将若干个重量不等的哑铃构成哑铃组,供实际训练时使用。主要用于进行上肢力量性训练。

(2)沙袋:四肢瘫儿童的手功能欠佳,无法握住哑铃,可使用沙袋代替。训练用的沙袋是装有铁砂的、具有固定重量的条形袋子,两端有尼龙搭扣,可固定于肢体上作为负荷供儿童进行增强肌力的训练。沙袋一般有0.5kg、1kg、2kg、3kg、4kg等重量。

2.后期恢复阶段

后期恢复阶段是脊柱处于可承受负荷的阶段,此时由于活动量增加,儿童的治疗计划也应重新制订。当儿童能够从床上坐起时即可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床上移动训练、辅助下站立及步行训练。

(1)支撑器(图2-4-1):是一种供SCI儿童在床上或训练垫上用手支撑抬起身体的小支架。支撑器可以训练上肢支撑能力、增强肌力,为床上转移、床轮椅之间的转移、持拐行走等提供必要的条件。

图2-4-1 支撑器

(2)站立架(图2-4-2):用于完全性SCI儿童进行站立训练,改善或避免由于长时间坐、卧导致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压疮、心肺功能降低等。

图2-4-2 站立架

(3)平行杠(图2-4-3):以上肢支撑体重保持稳定性,进行站立、行走、肌力、平衡、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康复训练设备,类似双杠,可根据训练需要调节杠的高低和宽度。平行杠可用于SCI儿童的以下几种训练。

1)站立训练:帮助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的儿童进行立位平衡和直立感觉训练,提高站立功能。

2)步行训练:在儿童进行步行训练初期,为防止跌倒,可先通过平行杠练习行走。

3)肌力训练:利用平行杠做身体上举运动,可以训练拄拐杖或助行器步行所需要的背阔肌、上肢伸肌肌力,也可用于步行所需的臀中肌、腰方肌的肌力训练。

图2-4-3 平行杠

(4)助行器(图2-4-4):有4条立柱的框架,带有扶手,儿童可把持此助行架稳定身体,练习行走。由轻便铝合金制成的助行器,可折叠,便于携带。有的助行器前脚装有轮子,可推动前进,后脚装有橡皮垫,可防止跌倒,起安全保护作用。

(5)股四头肌训练器(图2-4-5):是训练股四头肌的座椅式装置,适用于股四头肌肌力残存的不完全性SCI儿童。儿童取端坐位,膝关节可自由活动,小腿胫前有横档阻挡,横档与轴杠杆相连,杠杆另一侧施加重锤,作为伸小腿的阻力;训练股四头肌肌力的同时也可做ROM训练。调整杠杆的力臂及角度,可进行下肢的抗阻运动训练。

图2-4-4 助行器

图2-4-5 股四头肌训练器

(6)功率自行车:是位置固定的踏车,损伤平面较低的不完全性SCI儿童可以骑车做下肢功能训练,训练时可以调整负荷,也可以记录里程。可用于训练儿童的下肢关节活动、增强下肢肌力、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整体功能等。

(7)减重步行装置(图2-4-6):是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改善步行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减重步行装置由减重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两部分组成。在儿童下肢尚无充分负重能力时可直接开始步行练习。通过悬吊和保护装置负担儿童部分甚至全部体重,帮助下肢不能负担全部体重的SCI儿童处于直立状态,并易于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步行周期练习,提高步行能力。

图2-4-6 减重步行装置

(马婷婷,张 琦) X+sfRfyHothRK0WBzkBjV5VIoeftyznfBUbdz4YB2wBF/d4nBbTSeDy4MBmh/O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