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蕃尼联姻传说

各方史料记载,公元7至9世纪,尼婆罗、天竺一度臣服吐蕃。史料明显记载的吐蕃军队曾两次侵入印度恒河流域,公元7世纪中叶和8世纪中下叶,时间跨度一百多年。史家认为,吐蕃在这个方向的军事活动可能不少,只是史书记载有限而已。

一、泥婆罗国

当今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的尼泊尔国,公元7世纪叫做泥婆罗,《新唐书》称尼波罗,《明史》叫做“尼八剌”“尼巴勒”,清代称“廓尔喀”。各个朝代名称的不同,可能是汉文史料发音困难所致,并非本身名称的变化。吐蕃人自古至今称作。古代泥婆罗与天竺北部诸国林立,王朝更替,但所辖地域大体持续至今,佛陀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泥婆罗境内。

《新唐书》简略记述了泥婆罗国的地理位置,国民风俗习惯,国王装束及宝座装饰等。于永徽二年(657)朝贡唐朝。

泥婆罗,直吐蕃之西乐陵川。土多赤铜、犛牛。俗剪发逮眉,穿耳,楦以筒若角,缓至肩者为姣好。无匕箸,攫而食。其器皆用铜,其居版屋画壁。俗不知牛耕,故少田作,习商贾。一幅布蔽身,日数盥浴。重博戏,通推步历术。祀天神,镌石为象,日浴之,烹羊以祭。铸铜为钱,面文人形,背牛马形。其君服珠、颇黎、车渠、珊瑚、琥珀垂缨,耳金钩玉珰,佩宝伏突,御狮子大床,燎香布花于堂,而大臣坐地不藉。左右持兵,数百列侍。宫中有七重楼,覆铜瓦,楹极皆大琲杂宝,四隅置铜槽,下有金龙,口激水仰注槽中。

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山川连属。宜谷稼多花草。出赤铜、犛牛、命命鸟。货用赤铜钱。气序寒烈。风俗险诐。人性刚犷。信义轻薄。无学艺。有工巧。形貌丑弊。邪正兼信。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王刹帝利。栗呫婆种也。志学清高。纯信佛法。近代有王号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硕学聪叡。自制声明论。

重学敬德。遐迩著闻。都城东南有小水池。以人火投之。水即焰起。更投余物。亦变为火。

上述唐史资料将尼波罗所处地理方位、路程距离、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做了简要载述,汉文化记史的优良传统可见一斑。

西藏史书对尼婆罗概况的记载没有那么丰富。早期史书《柱间史》和《巴协》等史书对尼婆罗在迎娶赤尊公主时,尼婆罗国王和吐蕃请婚使团有一段对话:

我尼国自饮光佛时就有善法,还有无数佛像、佛经和佛塔等应供之所依,早在栗枳王在位时就已摒弃了十不善,颁行了金軛般的十善王法;我尼国炊烟不曾间断,锅底未曾朝天,欢哥不绝于耳,吃穿享用不完。

后期藏文史籍《贤者喜宴》《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臣记》等史书也有记述,均与《柱间史》《巴协》)内容大体相同。虽然有撰史者虚夸的嫌疑,但大致反映了尼波罗已经是一个佛法流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有保障的国度。

二、迎娶赤尊公主的传说

《柱间史》等藏文史书记载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先于唐文成公主。迎娶两位公主的初衷似乎是为了弘扬佛法,两位公主分别带有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国王借口吐蕃没有佛法和不许配公主两件事充分说明了这点。《吐蕃史稿》认为,吐蕃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事件,后世的藏文史书对两位公主大加神话,并视为一种文化象征,即赤尊代表着天竺——尼波罗系的文化,文成公主代表着唐朝的文化,她们均肩负着在雪域传播佛法的使命。松赞干布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事件,并没有迎娶唐朝文成公主那么清楚,原因是只有《柱间史》等西藏史书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而没有尼婆罗史料作参证,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和碑刻文献也未发现关于赤尊公主的记载。至于迎娶经过,大致与文成公主的迎娶经过相同,诸如派出的聘婚使团成员,所带礼物和三封信件,与公主父王的对话程序等。不过赤尊公主入蕃经过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

尼王为女儿备好嫁妆后亲自为她送行。公主骑着大象,手秉旃檀度母像,随行携带着不动金刚像、弥勒法论像和《白莲花经》等各种佛经以及五部陀罗尼,还有众多的工匠、仆从和七头大象满载的财货珍宝。尼王一直把公主送到了尼蕃交接的地方。……在阳木马年抵达吐蕃王宫,则与松赞干布王相会,赤尊即被封为王后。

《柱间史》还说赤尊公主贿赂男女夜叉扩建了红山宫,在赞布宫殿的正南上方建有一座九层后妃宫殿,其规模之大与赞布的宫殿不相上下。

藏史书《柱间史》《贤者喜宴》等记载了赤尊公主对待文成公主的态度,开始设置各种障碍不让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见面。

尽管迎娶赤尊公主的许多史实存在困惑和疑问,但凭空捏造一段故事也不太可能。因而,仍然值得研究探讨。公元634年唐朝冯德遐访问吐蕃。

贞观八年……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

《藏族史略》却认为冯德遐出使吐蕃地点并不在拉萨,而在今玉树或甘孜一带。 公元636年吐蕃使者随冯德遐到达唐朝请婚,紧接着松赞干布统领大军征讨吐谷浑,638年抵达松州,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启程入蕃,在这段时间松赞干布几乎都在外征战。就是说,松赞干布与赤尊公主的联姻,粗略推算应该发生在公元629至636年的七年间。但松赞干布即位时只有十三岁,加之刚即位,紧接着向尼泊尔请婚,可能性不大。至少也在两年以后才会发生,所以还应该减去一至两岁。这样,赤尊公主的迎娶要限定在五年之内完成。理论上勉强成立,但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细节。

赤尊公主在阳木马年(634)抵达吐蕃王宫,则与松赞干布王相会,赤尊即被封为王后。

此时松赞干布约为十八岁,唐使冯德遐和赤尊公主是同年抵达吐蕃的,如此重大事件,冯德遐应该有所耳闻,但未发现唐史有关赤尊公主的任何记载。

藏史说松赞干布创制本民族文字的想法是在他举行登基仪式时产生的,应该是公元629年。《贤者喜宴》详述吞米桑布扎赴印留学,往来费时七年,最终创制蕃文。松赞干布登基直至去世,正好经过了二十年,吞米桑布扎创制文字时间肯定是在这二十年内。《柱间史》说吞米桑布扎和噶尔·东赞是迎娶两位公主的首选使臣,他们到尼婆罗和唐朝请娶公主,所持赞布致尼王和唐王的信函分别是尼文和汉文,而不是蕃文。这里产生的疑问是:吞米桑布扎还没有赴印还是已经学成返回?两种推测都难以成立。假如按照已经返回来推算,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时间段冲突,即便吞米桑布扎于松赞干布登基第二年启程赴印,在天竺留学七年,返回时公元637年,这时赤尊公主入蕃已经过了三年。假如还没有启程赴印,只能是公元640年以后,返回时已经接近公元649年,松赞干布学习文字和制定法律,从时间角度看,短短两年之内很难完成。

假如以569年为松赞生年,649年为卒年,享年应该是八十岁,又会得出什么结果。

约于公元606年……阿姆苏·瓦尔玛自立为尼泊尔国王,阿姆苏·瓦尔玛(汉史谓:盎输伐摩)的女儿名布里库提,就是藏文史记中所载的赤尊公主……尼婆罗史书载赤尊公主的父亲死于公元621年,故赤尊公主入蕃拟在公元621年之前。

此说可信度较高,因为吐蕃向尼婆罗聘婚联姻,应该是尼婆罗国王、赤尊之父阿姆苏·瓦尔玛在世时才能发生。西北民大藏学教授多识仁波切发表的《松赞干布到郎多达玛诸赞布年代考证》一文说:

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唐蕃第一次互派使者时,松赞干布已经66岁。依据是:《青史》明确指出松赞干布诞生252年,热巴坚与唐朝议和。而热巴坚与唐朝议和的年代在唐蕃会盟碑文上写得很清楚是公元821年,这年限谁也移动不了。从这一年倒推252年,正好在松赞干布去世的庚戌年(650)的前一个甲子年轮,而绝不在同一个甲子年轮。……从松赞去世的庚戌年倒退82年可以证明生于己丑年的说法是正确的,生于丁丑年的说法是错误的。

可见松赞干布生年应该是公元569年。另据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从公元766(大历元年)至801年写成的鸿篇巨著《通典》载:

隋开皇中(581—600),其主论赞率弄赞都牂牁(贵州黄平县西北)疋播城(西藏山南琼结县)已五十年矣。

这里所谓“论赞”指南日论赞,而“弄赞”即松赞干布。这就清楚告诉我们:公元600年前,松赞干布已经出生在世。《藏族史略》也认为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松赞干布13岁继位。按照松赞干布生于569年,公元621年稍前几年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此时松赞干布已有四十多岁,看上去似乎成立。但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需要解释。假如松赞干布生于公元569年,到了公元600年已经三十一岁,《通典》认为其父南日伦赞还在世,这样各史学家认定松赞干布十三岁继位一说就会遭到质疑。到了公元634年吐蕃与唐朝互派使节建立关系时,松赞干布已经是六十六岁的人了,638年率领大军到达松州时七十岁了,公元644年从象雄返回拉萨时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为此,七十多岁的人还能骑在马上长途颠簸、经受寒苦艰险的折腾,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甚至执意要娶一位唐朝的少女为妃,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西北民族学院教授王沂暖在发表的《松赞干布的生年卒年享年》一文认为松赞生于癸丑年(593),卒于庚戌年(650),享年58岁。这一推断较为可信。《通典》认为松赞在公元600年前就出生在世,《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载松赞父王南日伦赞被弑,本文推测应该是公元605年,这是因为众口一词确定松赞干布是十三岁继位。公元621年之前迎娶赤尊公主有十多年的时间选择,也就是说松赞与赤尊联姻应该是在松赞三十岁以内。紧接着可以完成大昭寺的选址和奠基仪式。创制藏文的初衷是松赞干布举行登基庆典,收到各国送来的礼物和贺信时产生的。假定松赞继位后的第三年(608)桑布扎赴印留学,7年(615)后返回,松赞及其臣僚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文字,开始制定法律和翻译佛经。到了公元634年与唐朝建立关系时,松赞干布已经四十岁,公元641迎娶文成公主时不到五十岁。五十岁左右的人乘马长途行军,指挥军队作战是很正常的年龄范围。为此,松赞干布生于公元593年,卒于公元649或650年,享年五十七或五十八岁的推论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三、废立尼婆罗国王

武德九年(626),其王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遂羁属吐蕃。

其后王玄策为天竺所掠,泥婆罗发骑与吐蕃共破天竺有功。(648)永徽二年(651),其王尸利那连陀罗又遣使朝贡。

《大事记年》载:

曾姆(妃子)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故乡。杀尼婆罗之宇那笈多,立那日巴巴为尼波罗王。

文字虽不多,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吐蕃干预泥婆罗朝政,以军事介入方式强行废立泥婆罗国王。

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遂羁属吐蕃。

藏汉史记一般都认为尼婆罗一度被吐蕃控制,成为吐蕃藩属国,什么时候开始臣服于吐蕃,无明确记载。

公元640年,尼波罗俄色郭恰王去世,叔父宇拉孤地杀死新王篡夺王位,小王子拉陵达瓦逃亡拉萨,向吐蕃朝廷和其妹赤尊公主求援。吐蕃出兵尼波罗,杀死宇拉孤地,立拉陵达瓦为国王,并在国中立石柱,上刻尼波罗每年向吐蕃献贡纳税条文。从此,尼波罗臣服于吐蕃治下。

表明吐蕃介入尼婆罗事件发生在公元640年。而《吐蕃史稿》推断赤尊公主入蕃时间更早,大约在公元621年之前。公元641年吐蕃军队进入尼波罗,扶持一名新的国王上台,表明尼婆罗已经成为吐蕃藩属国。

由于尼泊尔向吐蕃纳税的原因,所以每年有五名官员负责率领携带着贡物的苦力到吐蕃纳贡。

西藏史书《王统世系明鉴》《贤者喜宴》等记载,吐蕃为达到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的目的,采取了软硬兼施以及恐吓的手段,但此事件不足以证明尼婆罗就臣服于吐蕃。而吐蕃军队进入尼婆罗,扶持拉陵达瓦上台,指定尼婆罗向吐蕃纳税,并刻立石碑,尼婆罗曾成为吐蕃几任赞布度夏和主持朝政的地方。所有这些,表明尼婆罗曾一度受制于吐蕃赞布王廷。

然而,尼泊尔史家则说:

现在有这样的推测:由于这次西藏在军事上的帮助,西藏对尼泊尔享有宗主权。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尼泊尔从来没有受过西藏的控制,两国之间是友好的。继后,贾亚·德瓦二世成为尼泊尔国王。在他统治期间,西藏曾侵入尼泊尔并将尼泊尔打败。但后来在公元705年,西藏人又在尼泊尔人手下遭到惨败,连西藏的国王都在两军对抗中被杀。

关于公元705年西藏国王在尼泊尔被杀的资料,其依据可能是《旧唐书·谓十元振传》中如下记载:

今吐蕃不相侵扰者,不是顾国家和信不来,直是其国中诸豪及泥婆罗门等属国自有携贰。故赞普躬往南征,身殒寇庭,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

《大事记年》第55条载:

及至龙年(704)……冬,赞普牙帐赴蛮地,薨。

根据这一条记录,此处的“蛮地”即南诏,而非尼婆罗。由此可知吐蕃赞普杜松芒布杰是在征讨南诏时去世的,而并非因尼婆罗发生反抗吐蕃的统治,致使杜松芒布杰前往征讨,在两军对抗中被杀的。另外,杜松莽布杰去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即龙年(704)冬在南诏去世和705年在尼婆罗被杀。这有两种可能,一是阴历年终冬季已经进入公历元月,二是事件发生在公元704年,等消息传到,时间是公元705年。源于《旧唐书》的《新编尼泊尔史》记载是有误的。吐蕃有段时期保持其对尼婆罗的所谓宗主权地位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VpjXIXszlPUCSJWX5H7ju0993SXj5lKSZkn0hs4MNCJf3Xs5To93y01E0m9fsW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