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内经》中重要命题之一。《内经》大约有六十三篇论及“神”。
在《内经》中,“神”字共出现233次,其中,《素问》共出现151次,《灵枢》共出现82次。纵观《内经》之神,其含义归纳有三:
一指自然界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阴阳不测谓之神、玄生神、神在天为风、神明之府,神明之为纪等。《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指出:“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之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变化,应地之木火土金水之五行,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上下相召,相互作用,就产生了自然气候及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物候现象,产生了各种生命现象,这就是神的作用,神的作用是以天地阴阳二气为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也说明了自然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变化,都是天地自然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阴阳二气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关键和前提,离开了天地阴阳二气,万物将不复存在,故将阴阳二气称作“神明”。
二指人体整体生命活动力,即人体广义的神。如“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等,说明了神机、神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人体生命活动之神,包括正常之神和异常之神。
正常之神,例如,《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是秉承父母精血之两神,《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意为秉承父母之精形成的生命活动,称作神。《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健全的人体生命应该是形神毕具、形神一体的。
异常之神,例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及《灵枢·天年》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讲的是人体生命活动失去神之主宰,则生命活动也将停止。再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治疗疾病没有效果的原因是“神不使”,其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大意是疾病发展到形体败坏、精血耗尽时,治疗多不见效,其原因是病人的神气不能发挥作用。因为病人神气已散,精神颓败,志意昏乱,对针石、药物已无反应,所以不能治愈。病人之所以精神散乱,荣卫枯散,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嗜好欲望及忧愁思虑,使精气衰败,荣枯卫散,神无所依,智虑去身,对针石药物失去反应,所以不能治愈。
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人体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总统于心而分属于五脏的,狭义之神包括正常之神和异常之神。
正常之神,首先,心主神。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九针论》的“心藏神”,《灵枢·五色》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均说明了人身之神总统于心,心有分主魂神意魄志这五神当中的“神”。
神分属于五脏。例如,《灵枢·本神》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脾在志为思”,《素问·宣明五气》的“并于肺则悲”,《素问·举痛论》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均认为五神分属五脏,肝藏魂、脾藏意、心藏神、肺藏魄、肾藏志。
神,还指人的思维活动。例如,《灵枢·本神》篇就指出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形成过程及人由“任物”到“处物”的认知思维过程,对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的描述极为精致,包含了由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刺激到反应,由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意识思维过程,其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贵的是,其中,还讨论了人之魂魄,魂,也属于神志活动,依附神而存在,属阳;魂在神的支配下运动,如果魂离开了神的支配,则出现梦话、梦游、梦幻等无意识的感觉和动作。魄,也属神志活动,依附有形之精而存在,故属阴;形体本能的感觉、运动及行为都属于魄的作用表现,如视觉、听觉、触觉、婴儿吸吮、眨眼反射等。
异常之神。人的精神情志失常,则耗伤五脏之精气,易导致五脏疾病,例如,《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五脏功能失调,则出现异常的精神情志表现,例如,《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调神则正气充足,疫邪不易干犯。《内经》指出,不同干支年,由于五运六气所致的异常气候,容易发生瘟疫,此种情况下,可以用针刺等方法调神,病人要谨遵医嘱,配合调神以扶助正气,使疫疠毒邪不干犯人体,例如,《素问·刺法论》云:“假令甲子……其刺以毕……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假令丙寅……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假令庚辰……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素问·本病论》还指出,若其人本有七情不节,伤神损及五脏,又恰逢五运六气失常所致的异常气候年,又妄恣耗神,则神气失守,神光不聚,易患五疫,令人暴亡。
《内经》指出了调神气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及方法。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形神共调,“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的“以闭其神……令神气存”,《素问·移精变气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均强调了守神、藏神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篇还指出了四时调神的具体方法。从临床疾病角度来看,发现人之神气及精神状态,对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之神气及精神状态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善恶和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