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者,若天与日,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意指人体中的阳气,好比自然界的太阳那样重要;自然界没有了太阳,万物将不复存在;人体没有了阳气,生命也将停止。《素问·生气通天论》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体阳气有什么作用呢?《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了阳气的重要性及作用,其云:“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意为在天地自然中,必须要有太阳的温暖和光明,万物才得以生存,人体生命阳气也是起到卫护机体和温煦机体的作用。太阳温暖居上,人之阳气也顺其上升之性,向上向外起到温煦和卫护作用。
因此,人体阳气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卫外御邪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均指出了阳气具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阴阳相对平衡固然重要,但是,在阴阳相对平衡当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阳气不足,不能卫护肌表,则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发生相关疾病。二是气化温养作用。天之阳气蒸腾气化水液,温暖大地,促进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人体之阳气温养脏腑经脉,化生和温运精气血津液,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例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就指出了人体之神得阳气之温养,则意识思维活动正常,人体之筋脉得阳气温养,则筋脉柔和,屈伸自如,也就是说人体五脏六腑经脉气血及四肢百骸全身脏腑组织均依赖阳气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人体阳气不足,机体失去阳气的温煦,则发生相关疾病。
人体阳气功能失常,会发生哪些疾病呢?
人体阳气卫外功能失常,则令六淫邪气乘虚而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如果感受寒邪,寒为阴邪,又易伤阳气,则阳气被郁,出现邪正交争于肌表的发热恶寒等;若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气津,邪热内盛,出现多汗心烦,喘喝有声,若扰及心神,则见神昏多言;如果伤于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留着筋脉,则可见头身沉重如裹,筋脉挛急或松弛痿软,肢体运动障碍;如果伤于风邪,风邪侵袭人体,肌表阳气温运失常,水湿不化,则可见头面甚或全身水肿;如果风热火湿燥寒六淫邪气更替伤人,人体阳气反复受损,则阳气衰竭。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如果由于过劳、情志不遂及饮食起居无节等内因,导致人体阳气失常,也会引发相关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平素过度烦劳,致使阳亢精亏,复加夏季暑热汗出伤津,则阳亢阴竭,突发昏厥,病名为煎厥。此病发病迅速,来势凶猛,临床表现除昏厥外,还伴有耳闭、目盲等。其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厥逆》中云:“煎厥者,即热厥之类,其因烦劳而病积于夏,亦今云暑风之属也。”
大怒致使人体阳气上逆,血随气上涌,致突然昏厥,病名为薄厥。其临床表现为昏厥、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这也是中医对脑中风的最早记载。
人饮食过度,膏粱厚味太过,易助湿生痰生热,生热则阳热蓄积,痰湿则易阻遏阳气,热毒逆于肉里,易发生疔疮一类的病变。人体阳气偏沮,阳气运行不畅,见半身有汗、半身无汗者,病名为偏枯。人体阳气郁遏,还可导致痤、痱、皶。阳热蓄积,可致疔疮。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指出,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开阖失司,外邪入侵,久留不去,易致多种病证。如人体阳虚,寒邪痹阻于体内,筋脉失于温养,可致大偻病;人体阳虚,邪气陷经脉肉腠,气血凝滞,久则经脉溃漏,成为瘘管;邪气由腧穴传入,内迫五脏,影响五脏主神功能,则见善畏惊骇等神志症状;人体阳气不足,寒邪凝滞,营卫失调,凝阻于肌肉之间,则发痈肿;人体阳虚卫表不固,汗出不止,形体虚弱,阳气消灼,风邪乘虚而入,久之则发为风疟。
《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指出了在人体阴阳平衡的关系中,阳气发挥着主导作用,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如果阳气偏亢,不能致密于外,则阴精消耗乃至竭绝。其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强调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人体阳气不足,在外,则六淫邪气侵入,易发生外感类疾病,邪气步步深入于里,则病情越发深重。人体阳气不足,加之过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致使脏腑肢体筋脉及神气失去温养,易发生相关疾病。
由此可知,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内经》重阳思想对后世医家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由上自下,亦唯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张介宾还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了“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著名论点。
阳气者,若天与日,提示临床诊治及平日养生保健,均宜重视保护人体阳气,远离寒凉之地,远离寒凉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