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
阳道实,阴道虚,是《内经》认识自然规律、人体脏腑功能特点及脏腑疾病特点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出了自然阴阳及人体阴阳的规律。道,指规律。
从自然界天地角度来说,天地和日月均具有阴阳虚实规律,凡事物属于阳者,具有刚悍、充实、向外的特点;凡事物属于阴者,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特点。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天为阳,运行于地之外;地居中央,为阴,依赖天之大气托举而运行;日属于阳,运行于月之外,月属于阴,依靠日之光而又圆缺。
从人体阳气阴精角度来说,即阳主卫外,阴主内藏,例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手足三阳经六腑之脉,循行于阳分,即人体之表;手足三阴经六脏之脉,循行于人体阴分。再如,人体阳气刚悍,其运行是向上向外,其作用是卫护肌表抵御外邪;阴精在内,其性阴柔,是阳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从人体脏腑阴阳虚实角度来看,人体六腑为阳,主传导;五脏为阴,主藏精。外感邪气侵犯人体易伤于阳分,进而邪气传于阳腑,导致阳经、阳腑之病,其证候表现为多热证、多实证。而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因,一般损伤人体阴分,其病发于内,致使脏气受损,故阴经之病证,多寒证、多虚证。
进而再从脾胃阴阳虚实角度来看,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腑为阳,其病多实。足阳明胃经之病,津液易伤,其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实证为多见;而足太阴脾经之病,阳气易伤,病多从湿化、寒化,故以寒证、虚证多见。因此,后世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即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
《内经》中的“阳道实,阴道虚”,突出了人体脏腑功能特点及脾胃功能特点,对临床治疗脏腑疾病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临床治疗上,例如,《伤寒论》中指出的邪气入里化热,侵犯阳明之经,症见身大热、大汗出、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治宜清热生津,以白虎汤清热为先;邪传阳明胃腑,症见腹满而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舌苔黄厚燥裂,脉沉实滑数,治宜清热通腑,以承气汤通降为要;太阴阳虚,寒湿不化,症见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脉象迟缓等,治宜温阳健脾,以理中汤类温补建中为主。
也就是说,脏病多是精气不足的虚证,腑病多是传导迟滞的实证;脏病常用补法,腑病多用泻法,后世中医治则中“六腑以通为用”,说的就是六腑传化饮食物的功能要畅通,临床上采用通里攻下治法治疗急腹症,也是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理论的具体运用。
那么,知道了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调理身体、养生保健时,就以上述脏腑及脾胃的虚实为依据,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心情愉快,劳逸适度,勿冒犯六淫邪气,以使人体脏腑及脾胃阴阳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