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历代医家对“经”的解释

关于“经”的问题,这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点,对“经”的解释,关系到我们治学的方向,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学术核心只有两个字,“是”与“非”。今天就是要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是“经”对还是“病”对?

从林亿写成宋本《伤寒论》以后,历代医家对“经”的解释就各有不同,争论不休。下面举例说明。

朱肱的看法。他主张六经,“而指伤寒者,只言经络。不识经络,不是明性,不知邪之所在。”他的意思是说,不知经络就不知病之所在。朱肱是1088年考取宋仁宗时期的进士,首创用六经解释《伤寒论》。人原本有十二经,在注解《伤寒论》时他把手经去掉了,却只保留足经。这是朱肱的看法。

方仲行的看法。方仲行是明代人,他在《伤寒条辨》上说:“六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言部也。若以六经之经断然只作经络之经,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朱肱是要把人体的十二经去掉手经保留足经以这样的思路来注解《伤寒论》,方仲行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经”不能按“经络”来理解而是指“部”,六经是指六个部位。如果非要把“经”当作经络之经来讲,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看法给后人增加的疑惑多得说不清。事实上,后世对《伤寒论》理解错误都是由朱肱以六经注解而来的。方仲行也是古今最大的注解家之一,他主张“经”当“部”讲,而不能当“经络”讲。

张景岳的看法。张景岳著《景岳全书》,他这样说:“伤寒传变,只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于《素问·热论》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透手经而不入者哉。”张景岳不主张六经,而是主张十二经,他认为人的血气是运行周身的,难道血气到了手经就能不运行吗?手经、足经是人为划分的,人的经络从头到手,从手到足,从足到腑,又从腑到手,是不能割断的,所以,他主张十二经。

汪琥的看法。他著有《伤寒论辨证广注》,他和张景岳的看法是相同的,他说:“大抵人在四时之中,六气所伤,则手足十二经皆受病。”汪琥是康熙年间人,叫汪苓友,也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个大家。

柯韵伯的看法。他也是康熙年间的一个大医学家,在《伤寒来苏集》中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概者广。”他的意思是说,仲景的六经非指经络,而泛指六个范畴,这样,六经包括的内容就很广阔了。这是柯韵伯对经的看法。

鹤冲元逸的看法。他是日本人,他在《医断》上这样说:“伤寒之六经,非设病在六经,假此为记也矣,及其论治也,皆以证而不拘焉。”他的意思是说,《伤寒论》所说的六经,并非指病在六经,只是以六经为名字作为记号,如果在论治时,是按证而不是按病。

腾本廉的看法。他是日本人,他在《伤寒论注》上这样说:“三阴三阳之目,何谓而设焉?凡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脉证不同也。”他的意思是说,为何会有一个三阴三阳这样的条目呢?病应该有六等的差别,而它的地位、它的脉证是不相同啊,因此,就划成六个,经只是作为病之假称。从古到今说法,都是把经作为病的假称,经是一个记号,而不是指经络这个真实的东西。

恽铁憔的看法。他是民国初年的人,秦伯未就是恽铁憔的徒弟。他是第一个在上海自办中医学院的人,当时陆渊雷等人都在学院内当讲师。他曾是一名新闻记者,后来就专攻医学,对医学很有创见。当时,全国有“四大名医”之说,恽铁憔算是一个,还有张锡成等。恽铁憔在《伤寒辑义按》中说:“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症状,为之界说者也。” YnYquRe0RigCcCNS33bQf7tWgFiupmZ2JP+MheAoRoK7t+ppSpGn/3utYaJwe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