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写的《三国志》记载了三国当时的情况,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演绎出来了《三国演义》。但是,罗贯中就不如他的老师施耐庵,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完全是凭功夫的,先画出来这一百单八将的像,再观察了十年,最后才写出《水浒》。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有《三国志》这个蓝本,这就比较好写。所以,有人就怀疑《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从他老师施耐庵那里继承来的。
陈寿写《三国志》只为华佗立了传,没有给张仲景立传,因此,张仲景在三国时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一个是通过张仲景的《自序》略知一点。张仲景是建安时期的人,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后来曹丕篡位建安就结束了。第二个是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到了仲景,《针灸甲乙经》上有“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使用”这么一句话,这是皇甫谧说。第三个就是范晔的《后汉书》在写《何颙别传》时提到了张仲景。咱们从历史文献上对张仲景的了解就这三个方面。
范晔写《后汉书》,那已经是三国以后的事情。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65年司马炎篡朝改成晋代,一直到了316年西晋灭亡。后来,晋元帝南迁到了建邺,就是现在的南京。到404年刘毅称帝,就是“宋”(南朝宋),“宋”朝一共是59年。范晔是“宋”朝的人,大约在442年以后、450年以前写成的《后汉书》。他在写《何颙别传》的时候提到了张仲景,写张仲景“总角谒何颙”。在汉代的时候,20岁之前算少年,20岁以后算成年。少年要把头发扎成两个角不能戴帽子,到20岁以后才能戴帽子,代表长成人了。张仲景“总角”见何颙,说明仲景尚在少年时代。何颙对仲景说:“君用思精,韵不高,后必为良医。”这说明张仲景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医了。细细研究《伤寒论》的文字,张仲景确实是用思精,认识够精细。“韵”的意是“派头”,“韵不高”说明仲景形象不够高大。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张仲景著述的一些线索,总体上看,内容特别简略,对于我们理解《伤寒论》略有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