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用心探索经脉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灵枢·经别》)

关于经脉的产生,我相信每个读者的脑中都有一个答案,或认为是源自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或认为是源自于古代修炼者的内视反观。

下面不妨先放下这些答案,换一个视角,用心去体验一下,这是最真实的。

无论磕碰到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在疼痛发生的同时,我们都会本能地想要缓解疼痛,会在疼痛处上下按摩或上下梳理,并且这种上下按摩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源自本能的按摩与梳理不仅仅是作用于受伤的局部,还会本能地沿一定的路线上下按摩梳理,这路线恰巧就是经脉的路线。

比如肘关节受伤,我们不仅会按摩肘关节的局部,并且会沿着受伤部位所在的经脉向上臂与前臂梳理,这样会感觉比较舒服。如果不沿这个路线梳理按摩,就感觉不得劲。我们不会绕着肘关节一圈按摩梳理,因为沿着这个方向不会缓解疼痛。

任何一处的受伤都是如此,我们都会沿经脉走行的方向上下梳理按摩。

细心观察上年纪的人在休息时自我敲打放松身体,会发现他们都是不自觉地沿着经脉走行上下敲打。

我们都经历过身体磕碰后短暂的疼痛过程,细心地去体会这个疼痛,不要用头脑做任何的分析与猜想,就是单纯地去体会这个疼痛从产生到自然消失的过程。

从疼痛最鼎盛的时期到疼痛消失的过程中,我们会很容易感受到疼痛就像一股能量,这股能量沿经脉走行的方向释放。

所以经脉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走行的通道,邪气来了,会沿着经脉的路径侵入人体,正气抗邪,也会延经脉的路径将邪气赶出。

因为邪气与正气都是沿经脉的路径传导,因此在面临疼痛的时候我们会自然想要沿经脉走行的路径按摩梳理。

很多受过西方医学教育的人会说哪有什么经脉,所谓的疼痛不过是沿神经走行的方向传导。

这就需要我们细心体会,虽然经脉的走行与神经的走行在很多路线上是重合的,但有很多地方并不重合。因此,我们细细地体会:疼痛究竟是沿神经走行的方向还是经脉的方向。只要充分体证,就会很明确地知道疼痛完全与经脉的走行一致,而非神经走行,尤其是在胸腹部的走行,就会知道经脉学说是正确的。

体会每一条经脉的走行

《灵枢·经脉》细腻地记述了人体十二条经脉的走行,是整本经典中非常重要的章节。精细地在自己身上体会每一条经脉的走行,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没有此基本功是绝对不可以给病人针灸的。

如果没有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就不能给病人做手术。同样,如果不掌握人体气血的走行,也不能给人体的气血做针灸治疗。

对于经脉的走行,我一直反对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会有成果,但是效率过于低下。

我的建议是体验,在体验之前对于经脉的认识不要神秘化。如果可以安静地读几遍《灵枢》就知道他的作者对待人体是很严谨的,是实实在在地观察人体,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小说家可以虚构人体,医生的一切认识都必须源于严谨的对人体的观察。

经脉在人体的走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在体表的走行,包括四肢与躯干部;一部分为在胸腹腔内的走行。

下面逐一来说明。在说明之前静心是很重要的准备,保持头脑不与经文对抗,也不盲目地迷信,让头脑放松安静下来,跟着经文去感知人体。

西医是用手术刀在探索人体,而中医是用灵觉之心去探索人体。

经脉在体表的走行

“经脉在体表的走行”比较容易体验,我们可以用手去感知对侧身体的经脉走行。

感受右侧肢体,用左手食指在右臂轻触,不要过于用力,要感受右臂皮肤之下肌肉之外的感觉。

会感觉到皮肤之下的机体组织是不匀整的,有高耸的肌肉,有低下的肌肉缝隙。

我们细心地去感受皮肤下的膏脂,会发现肌肉缝隙处比周围的膏脂要多,皮下感觉要更充盈。

在大自然中如果我们发现某一区域草丛浓密、土壤肥沃,可以得知这块区域的地下水系发达,有地下水滋养。

同样,皮下组织膏脂的分布不均匀,膏脂肥厚的地方深处一定有经脉走行,有经脉滋养之处膏脂亦自然肥厚。

我们轻轻地上下左右切循探索这些肌肉缝隙与皮下的膏脂,再与《经脉第十》所记载的经脉循行比对,会发现完全一致。

构成这些缝隙的并非都是肌肉,有的是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缝隙,有的是肌肉与肌肉在附着处产生的缝隙,有的是一整块肌肉上的缝隙。我们只要稍微用一丁点的力在皮下探索,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这缝隙绵绵长长,布满全身,就像穿越崇山峻岭的河流一样,穿越身体各个关节,贯穿身体。有的时候河流会细长如溪,有的时候会深广如渊,有时会深邃如谷。

老子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是指山谷之中存在着一股气,这股气能够源源不绝地滋养万物。

这是古人用心感知世界的真实体会,只要心识不特别的昏昧,当置身于山顶与山谷时,会有不同的感觉。

在山顶会有心旷神怡放松的感觉,人的紧张会自然放松,气会下沉,这是山顶之气带给人的感觉。在山谷之中会感觉很安稳,在安稳之中有向上的生气。此种感觉绵绵若存,却非常真实。

在山谷的某些位置挖井,很容易就会有喷泉涌出,能使泉水喷涌,这说明地下有很大的势能,这个能就是气,就是谷神。人只要放松置身于山谷之中,自然会与此气相感,自然会感受到生气。

“高下相倾”,高处的气是向下倾的,低处的气是向上生的。由此可推导出很多结论,在天地间,天地之生气位于山谷的低处;在人事之中,真正能够长久获益的人是恒谦虚处于低处的人;在人体之内,具有滋养身体的生气处于躯体凹陷处。

经脉在胸腹腔内的走行

关于经脉在胸腹腔内的走行,《灵枢·经水》言“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就是说经脉在体外的循行可以通过切循而明确,而在胸腹腔的经脉走行、脏腑大小位置,是通过解剖得知的。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是有解剖的,这些解剖的重点是在观测胸腹腔内,没有解剖四肢,因为四肢只需要在活人身上切循便可。

古人对胸腹腔解剖的重点不在于找寻实质的血管,而是在找寻脏器周围的缝隙,顺着缝隙记录经脉的走行。

因此古人关于胸腹腔内的经脉绘制,是通过解剖而得,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古人对于内脏疾病表现出的症状进行细微观察,这些对于记录经脉在胸腹腔内的走行也很重要。古人会体验胸腹腔内疼痛牵引的路线,这些路线也是古人对胸腹腔内经脉走行很真实的体验。

经脉之上有穴位,并非穴位连成经脉

这里要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所有的经脉都是在身体的缝隙中穿行,经脉所过之处有我们针刺调气的点,这些点便是经穴。

因此是经脉之上有穴位,并非把穴位连接起来组成经脉。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任何一个经穴,我们在针刺之前都要先揣穴,轻轻地用手指触摸皮下的缝隙,找到此缝隙才是穴位所在。

如果针刺正中经脉,针下便有很明显的得气感觉,有此感觉针刺就容易达到调整经脉的效果。

反之,如果针刺未中经脉,针下的得气感会非常微弱,这种针刺只起到修复局部的作用,不能调整经脉。

这个操作细节在针刺中比较重要,但很容易被忽视,请读者务必牢记。

中医必须躬行,用自身去探索经脉,是非常重要的训练。

每条经脉的体表循行都必须亲自探索,而且要反复探索,这种训练会使我们的心更加细腻,能够明察秋毫。

如果已经认定了中医仅仅是训练头脑,就不会去做实际的探索,就很难启动心灵去找寻人体的枢纽,就很难对《灵枢》产生身心的认同,就不易入门。

对每一条经脉都反复地进行自身体验,从而对经典记载的经脉走行产生深深的认同,而不是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经典的一个重要基本功。 l9RAPOHtaF+V6/NDHM+RDWbm8cJHMLQB3gqlryjf5BwcgXSj7nLawBvXiVk0dq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