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守形,上守神”,上守神是经典的出发点,也是自始至终没有离开一直围绕的点。
我们不要急着去找寻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先回到用心观察疾病的源头中。先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合上经典的思维方式,就如同先将收音机调到相应的波段中一样,合上这个思维就会发现无尽的宝藏。只有如此才能有“神乎”的感叹,这是入门的关键。
引导病人由诉说症状深入到诉说感受
用心观察疾病,在病人描述某个地方不舒服时,我们不要仅仅作为数据来解读,而要去用心体会。
病人就诊,首先会告诉医生他某个地方不适,下面以主诉腰部疼痛为例,分析一下临证时的思维。用心体会病人的主诉,这个腰痛的主诉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是病变位置,腰部;第二是病变的性质,疼痛。
无论是主流西方医学还是守形的中医学,都是以这两个数据为基础,再搜集与此相关的数据继续进行推演。因为推演的公式与参照的数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医学结论,这都是守形。
当我们静下来用心去看病的时候,我们不会满足于这些表面的信息,因为这些表面的信息没有唤起我们心的体会。
心想要对病人的不适产生真实的体验,就要进一步地引导病人去描述这个痛苦。这时候我们会引导病人描述痛苦的感受,这个不适的感觉是发沉、发酸,还是发热,等等。不仅要如此,还要更深一步引导病人描述究竟是怎么个发沉、发酸等的感觉。这样的引导使病人由诉说症状深入到诉说感受,并不断细致地深入诉说感受。
同样的腰疼症状,病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感受,医生要安静下来去感受病人的这种感受,只要头脑是放松的,心是柔软的,一定会从心中对病人描述的不适产生认知。这种认知很真实、很简单、很直接,却很难用语言引导躁动的人产生同样的认知。
此即“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灵枢·小针解》)。
守形与守神的区别
任何不适,看得见的形态改变只是疾病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气的改变。
气的改变是疾病的根,而形态的改变只是疾病的枝叶。
治病求本的前提是诊断也是在描述这个本,这个本就是气。
守形与守神的区别就是守形体还是守气,守枝叶还是守根。
守形的诊断是从一个病变枝叶跳到另一个病变枝叶,把所有的枝叶收集起来推导疾病。
守神的诊断则是先循着一个病变树叶的枝条,通过枝条找到树根,仔细看看这个根的状态,看清楚后再换另一个病变树叶,顺着每一个有问题的地方去找到共同的根。
中医问诊区别于西医学问诊的关键就在于动心,没有动心的问诊就是记录不适,而动心的问诊是在感受不适。
没有动心的问诊可以用问诊单或者是人工智能来完成,而动心的问诊必须医生面对面地与病人沟通,这个引导是没有心的机器无法取代的。
当鞋合脚时,感觉很舒服,当鞋挤脚时,脚就被挤得难受痛苦。
不动心描述脚的痛苦,就会列出两个数据,一个是脚的长度,一个是鞋的长度,从数据看鞋的长度小于脚的长度。但病人来找医生诉说的是痛苦的感受,病人迫切想要医生理解的也是这痛苦的感受,而不是让医生给出一串专业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在描述痛苦的感受,没有数据能描述感受,这些数据与真实的痛苦感受之间有一层间隔。
血压、血糖有标准值,病人的数值;腰椎间盘的标准位置,病人的位置这些描述都不是对痛苦最直接的表达。
对于脚被鞋挤了的最直接的痛苦表达就是脚的气血不能舒展,这是最直接、简单、真实的痛苦描述,这个不能被数据测量的描述是最真实的。
一定要转换概念,气血不是物质实体,是前一章所说的看不见的生命活力,是本章开头所言的气。
体会正气与邪气的战斗场景
当我们的心动了,在病人深入描述所苦时,我们的内心合到了病人的感受。我们再以语言来描述这个痛苦一定是气血被怎样抑制了。
气血沿经脉在全身畅流,人体会感觉舒服,当被郁滞时便会有痛苦。病人在深入地针对痛苦描述的时候,会描述出两种势能:一种是表达身体想要畅通的势能,一个是表达抑制人体气血的势能,这两个势能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守神的表达。
人体真正想要的势能便是正气,而抑制人体的势能便是邪气。因此在病人表面的痛苦内部,人体的气血就像在发生一场战争,是正气与邪气的相战。
我们用心去体会病人痛苦的感受,感受正气如何不能伸张而不适,体会邪气对正气的压迫,体会正气的抗争。通过病人真正想要怎样,害怕怎样,怎样会舒服一些,怎样会更加难受,去体会这些感受,体会正气与邪气的战斗场景。
这种体会不是在隔皮猜瓜,不是通过表象推理或猜测内里的气血状态,而是直接地体会,是用心在真实地观察。
静下来,去深入解读疼痛的信息一定如此,如果没有邪气引起人体实体的改变,则正气不会去攻击。同样,如果人体放松下来面对实体的改变,让正气平缓地修复,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
大部分的疼痛症状都是动态的,比如最常见的正邪剧烈相战的实性疼痛,当专注于疼痛的位置时都会感觉疼痛加重,当转移注意力的时候疼痛都会缓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专注时正气会聚于关注点,正气增多,便会有快速修复、祛除邪气的态势,而与邪气相战加剧,因此疼痛会加重。反之,转移注意力,病变处的正气减少,修复病变的速度放缓,祛邪力度减弱,因此疼痛会暂缓。这是保持最简单真实的心去观察痛苦,所得到的最接近真相的结果。
所以中医在描述不适时,既不是在紧紧盯着各种引起不适的实体改变,也不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想象疾病的原因。而是让头脑安静下来去感同身受地体会病人的不适,这就是在用我们人所独有的灵觉之心去看病。
通过病人的诉说,真实地体会不适内部气的状态,体会正气与邪气如何裹挟在了一起。形成这个思维的关键是放松且专注,当病人描述症状时头脑不要紧绷,也不用任何公式或概念去归纳或分析疾病,只是放松下来盯住不适这个主战场,将思维放松地定于此一处。此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这种正邪的思辨,这是最放松最真实的看病状态。
微针的关键是神客在门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这是《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所概括的微针总纲,是微针的关键。
后面《小针解》对这句话进行了解读,“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上医守神,就是守人之血气,而非守人之形体。而能够守人之血气的关键就是这正邪在门的思辨。要在临床中反复应用这种思辨,只要病人有不适,我们就要静下心去深入引导病人,询问不适的感受,并通过病人对不适的描述体会出正气与邪气在内部是怎样相战的。
面对疾病,始终保持神客在门的思辨去体验分析病症,这是纯真无邪不受污染的儿童思维,恒守此思维便是上古圣人的教育。
接下来我们会不断细化这种思维,让这种思维真实细腻,这是微针的主要训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