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赞天地之化育

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都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展开论述,这个点就是“赞天地之化育”。

天地间生生不息之气健运不息,故而天地日久弥新。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体唯有在此生气的滋养下方能健康成长,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也只有在符合生气的运行规律发展中方能恒久通泰。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言者皆是此。

孔子忠恕守仁之行,《中庸》致中和之道,《大学》明明德之教,就是在教授此生气;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所存的也是此生气;阳明心学致良知,所守的也是此生气。老子五千言反复在说的不可言说的生育万物之道,就是在言说此生气的根源。

人的本心是天真的,在天地的滋养中生成。在天地之气的滋养下,人内心便时时处于淡淡的喜悦之中,即恬淡虚无之中,在这个气的滋养下人恒久处于幸福的状态,身心皆舒畅。

但是后天的染习,使我们的内心一点点坚硬,体验不到天地生气。失去气的滋养,人的内心开始焦虑、痛苦,各种的折腾,只会使人更加的痛苦,身心皆病。

所有的经典都是引导人们放松下来,从后天染习中走出来,回到天地之气的滋养之中。

微针的源头就是古人对天地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体认。真实地体认到此气,便会发自内心地想要赞美此气,并自然地顺应此气生活。

中国文化里所有行业的源头都是道。虽然行业不同,但通过行业来体会到此气是相同的。得道的人在人体中体认到此气的运行规律,顺应此气则自然养生,帮助病人回归此气的滋养便是治疗的终始。

此生气全在体认,不在头脑之思辨。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即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道,而是道的定义,是道的外相。只有真实地体认到此气,方是不可言说的道。

体会的方法不外乎二,一是回归自然之中,放松下来欣赏自然,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与自然相合。二是读经典,读经明理的同时,人心自然回到天地滋养之中,此读经全在用心去体验经典,非表面功夫的死记硬背。

体认到此气还要在事上磨性,守住此气去待人接物,在事上动心忍性,行出良知,彻底化除后天的习气。

为了更好地说明古人在得道的状态下对人体的认识,我们以《庄子》的故事来阐明。庄子的所有故事都在说得道状态,此故事只是其中最平常的一个。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 img 而鑑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庄子·大宗师》)

这里讲了一个得道的人,得到天地之气无尽的滋养,即使这个人形体已病变到了极致,他也是健康逍遥的。

五脏的血管都朝了上,这代表脏腑损坏很严重。脊背佝偻,面颊藏在肚脐下面,双肩高过头顶,颈后发髻朝天,这种形体的损坏夸张到了极致。

在这么严重的损坏下,得道的人没有任何痛苦,而且行动如常,这一切都是因为能够顺应造物者。

庄子在生老病死中都能够看到天地之气的造化,都能够顺应此气,此才是真逍遥。

让自己完全融合在这个生气里,完全无我地顺应这个生气,享受这个生气,赞美这个生气,这就是《庄子》反复言说的内容。

《庄子》通篇以天马行空的语言,完全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对天地与人事的认识,认清了真正“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的天地之道德,认清了世俗的荒谬。去感受贤人的逍遥与快乐,不外神,不劳精,在外在的纷扰中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自然,则“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

如果用逻辑思辨,这个故事总是难以让人相信。很多人会问既然得到天地之气充足的滋养,为什么形体还会发生这么大的病变?

我们很难理解得道人的行为习惯,在《庄子》中这种故意让形体变得非常糟糕的圣人非常多。在这些人的眼里,并不认为身体的变化(或疾病)需要纠正(或治疗)。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不要用斥鴳之类小鸟的眼光来审视大鹏的视角,放松下来多读几遍《庄子》,自会感慨《庄子》的高明。在无形之中我们的气也会发生变化,会回归天地的滋养。 ksn5phcHYc9w1KL5bTCV1WAofL6PA/48hKsPfgTjTrC/iBPED40kq4paMWo7/6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