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产地环境

一、海拔

川贝母主要生长于海拔1800~4000m的山坡草丛或阴湿的小灌木丛中,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在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川贝母野生于海拔3500~4500m高寒地区、土壤比较湿润的向阳山坡;暗紫贝母野生于海拔3200~4500m、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的草原上,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甘肃南部;甘肃贝母野生于海拔2800~4400m高寒山地之灌丛或草地间,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东部及南部、甘肃南部;梭砂贝母野生于海拔4400~4600m高寒地区流石滩之岩石缝隙中;太白贝母主产于四川达州,生于海拔2400~3100m的山坡草丛中或水边;瓦布贝母主产阿坝州茂县、黑水、松潘等地,野生资源分布于海拔2500~3000m的灌木林,现野生枯竭,商品几乎绝迹。

二、光照

川贝母喜冷凉,怕高温,生长在高山灌丛及草甸,要求适宜光照。除梭砂贝母外,其他川贝母品种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茂密灌丛内次生的裸地面都能生存。环境午间照度15000~50000勒克斯,生长茂盛,器官长宽比变化不大;在适宜温度范围,鳞茎增长率与光照成正相关关系。光照过强,叶片被泥土污染处易灼伤,1~3年生川贝母植株近地面叶片易污染,导致存苗率不高。梭砂贝母适生环境光照很强,温度低,引种至针叶林带下或人为裸地,都不能正常发育。

川贝母仿生态种植基地光照和地温控制可采用搭置荫棚、套种和覆盖等较传统的方法,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光照控制措施,不同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当出苗率达到80%或地表温度达25℃时,为避免晒伤晒死川贝母苗必须搭建遮阴棚。为便于操作,遮阴棚通常高60~120cm,第一年荫蔽度50%~80%,第二年50%~80%,第三年30%~60%,天气炎热时可相应调整。天气晴好时需要遮阴,阴天则需要亮棚炼苗,以提高川贝母苗的质量及抵抗能力。7月以后,川贝母的地上部分逐渐枯萎,转入地下鳞茎活动期,形成新芽。1~3年生植株地上部分矮小,对光照敏感,过强光易引起地表温度陡高,引起枯苗,应以搭置荫棚和覆盖两种方法控制地表温度;而4年生以上川贝母苗地上部分生长茂盛,既可适应较高的光强,同时遮阴也不妨碍其光合作用。

三、土壤水分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野生地区,冬春旱季长、寒冷,土壤缺水干旱和生理干旱并存,后熟期中及已后熟、被动休眠的种子和鳞茎失水半干不死。川贝母产地多为高海拔山区,很少有灌溉设施。因此,人工栽培育苗或直播需选择土壤较湿润的环境。

四、土壤肥力与施肥

川贝母各来源种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过砂、过黏的土壤都不利于出苗。土壤板结通气不良、散热慢,易引起植株早衰,产量降低。实生苗对肥料要求不高,更新株对氮、磷肥敏感,肥料充足能显著增产。缺氮肥时,叶片黄绿,出现黄色条斑;缺磷肥时,植株生长不旺盛,叶片薄,绿色暗淡或出现红褐色,少光泽,抗锈病能力降低,鳞茎也不易干燥。如果川贝母遭遇草荒,土壤贫瘠,施肥不足,鳞茎不仅不能增长,反而会负增长,倒退1~2年的生长水平。因此,川贝母栽培中,土壤营养及施肥管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川贝母适宜在腐殖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的高山粉砂壤土中种植,土壤过于瘦瘠的黏重黄泥不适宜种植贝母。由于贝母为根系不发达的浅须根植物,植株纤弱,顶土力不强,坚实、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利于贝母根系发育,顶土出苗困难,从而影响整个生长发育。相反,缺乏团粒结构的轻砂土,热交换频繁,保蓄能力差,易受雨水冲刷,也不适宜种植贝母。尤其在严冬,由于冰冻,容易使结构松散的表土引起机械抬升移位,将贝母种子或鳞茎崩离土体而暴露,经日晒大量死苗,通常损苗30%~40%。一般这类土壤种植贝母的出苗率不高,保苗也很困难。

每年9月上旬,施足牛羊粪并配施一定量的尿素、过磷酸钙做冬肥,是取得贝母高产的关键。连同覆土对贝母发根和次年出苗生长十分有利,4月和6月追施速效肥,并配合叶面喷肥,对促进贝母生长效果显著。据观测,追肥后表现叶色浓绿,叶片肥厚,生育期延长7天左右,鳞茎增重29.7%。

五、土壤微生物

根及根茎类药材,如人参、当归、地黄及山药等,连续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后,会出现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自身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与药用品质下降等现象。近年来研究发现,土壤根际微生态失调,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失衡可能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撂荒地,生长1年、3年和5年的川贝母根际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川贝母土壤理化因子和细菌菌群均有影响,其中生长5年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较撂荒地处理分别降低了22.76%、9.28%、51.25%;生长5年处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其中OUT数、PD值及Chao I指数较撂荒地处理分别降低了7.23%、6.79%、6.47%。生长年限改变了细菌群落在门和属水平的群落组成,但各生长年限中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相对稳定,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由此可见,川贝母生长年限延长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六、温度与湿度

川贝母主要产于西藏、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等地区,喜爱冷凉的气候条件,具有喜湿、耐寒、喜荫蔽、怕高湿的特性。当气温达到30℃以上,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因此在气温高、海拔低的地区不能生存。川贝母种子胚分化所要求的温、湿度条件比较严格。在15~18℃的高山室温和25%含水量的湿砂贮藏条件下,有利于胚的分化,出苗率达85%~90%;-3℃条件下则不分化,出苗率为0;7~10℃条件下,出苗率45%;25~28℃条件下,种子发生霉变,出苗率仅10%左右。经过后熟处理的川贝母种子,10月上旬播种,其后要经历6个月-5~5℃的漫长低温过程。翌年4月初可正常出苗,出苗率可达80%以上。在15~25℃室温条件下,砂贮至翌年3月下旬春播,不出苗。在冰箱内保持7~10℃砂贮种子春播,同样不出苗,表明贝母种子前阶段需要满足15~20℃胚分化后熟条件,后阶段需要满足0~5℃的低温条件,这是贝母种子萌发成苗的必备条件。

据观察,日最高气温5~25℃,为川贝母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测定其生物学温度在0~3℃,低于下限,贝母便停止生长,进入冬眠。休眠的重要因子是温度,高山山区的冬春季节,积雪冰冻期长,最长可达159天。通常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气温降至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可至-30℃左右。观察统计得出,贝母出苗期与生物积温(≥0℃)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即生物积温越高,出苗越早。实施早春地膜覆盖,10cm地温升高1~6℃,有效生育期延长8~13天,增产21.6%。

湿度也是满足胚分化条件的重要因素。种子室内贮藏过程中,砂土含水量不得低于10%~15%,以25%含水量最理想,出苗率最高。有人曾将采摘种蒴果挂房前风干保存,播种后出苗率极低。以30%~40%含水量砂土贮藏,且每周洒水1次保湿条件下,种子发霉成坨,以致腐烂,出苗率也低。 l8VbQLaO3DFJYRnd0rpWWm56PdHorGVxWTccyanYrV5Er9exqSETmemIDoCinW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