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制约川贝母人工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栽培技术是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但药用植物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农业和其他领域。川贝母的人工栽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开始进行,近年来也对川贝母的繁育技术、野生抚育以及人工种植开展了比较多的研究。尤其是太白贝母在低海拔地区的成功引种栽培,为其他基原植物的人工种植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川贝母用药的紧张局面。但川贝母类药材80%来自野生,其资源量少与用药需求量大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且在大健康势头下这种矛盾会进一步加剧。通过对川贝母人工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希望促进川贝母的规范化种植与规模化发展,改善川贝母资源稀缺的局面,同时助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种子繁殖

川贝母的种子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最新的关于川贝母种子质量评价的研究中,学者将千粒重作为主要指标,来控制川贝母种子的质量,适用于实际生产且操作简便。发芽率是种子质量评价的另一重要指标。贝母的种子在发芽前,会经历较长时间休眠期,包括形态后熟与生理后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要求不同的温度条件,所需时间也不一致。种子种胚的后熟发育所要求的最佳温度值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种而异,高海拔(如川贝母、太白贝母)、高纬度(如平贝母)地区的贝母种子在后熟发育过程中要求的温度值一般较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而低海拔、低纬度地区的贝母(如浙贝母等)种子相反。川贝母和伊贝母种子要求低温值较低,时间也较长,在形态后熟发育过程中,胚在形态上和结构上都要相继完成一系列的生长和分化过程。长时间的休眠期会导致贝母最后的出苗率低,整齐度不理想。极大地限制了种子繁殖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到川贝母最后的产量和质量。

川贝母种子的数量少且质量不好。由于川贝母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种子大多来自高原地区,较难获取,数量有限。并且其异花授粉的特性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种子的纯度难以保证。长时间如此会导致品种的退化。川贝母种子质量优劣是保障川贝母种植后能否获得稳产、高产和优质的关键,特别是在川贝母GAP生产中,更离不开种子的质量控制。目前,川贝母种子品质分级尚缺乏国家和地方标准。采用种子进行繁殖,一方面需要选择高质量的保护地,另一方面是对水分、温度、湿度的控制。25℃为川贝母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但是在高海拔地区,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播,很难保证适宜的温度要求。

二、无性繁殖

川贝母的无性繁殖通常有鳞茎繁殖和组织培养两种方式。采用鳞茎进行繁殖,一方面引起退化,另一方面繁殖系数低且消耗了部分商品鳞茎,成本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组织培养上。贝母的组织培养相继在浙贝母、平贝母、暗紫贝母、太白贝母、川贝母、皖贝母和伊贝母等种类上有报道,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要进行规模化的组织培养工作,前期涉及组织培养室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仪器设备、无菌操作间等的建设中,对一般的基地和单位来说成本过高。同时也涉及适宜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尤其是应对组培苗褐化问题,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参与。在后期试管苗应用于大田生产时,需要严格的驯化条件和管理操作,且驯化过程中,试管苗在离体条件下形成的根系往往不能发挥作用而需要重新生根,造成移栽成活率低,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应用。

三、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贝母药材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贝母种子、鳞茎的质量,也取决于栽培地的投入及管理水平。在川贝母栽培基地建设中,不同生长年限的植株需要不同的栽培密度和施肥量,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川贝母地上部分生长无明显影响,对地下部分鳞茎的影响显著,且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不同,栽培密度是影响“树儿子”期产量的主要因素,施肥水平是影响“灯笼花”期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不同时期栽培密度和施肥量的把控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川贝母的遮光处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川贝母为喜阴植物,不适于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但在高海拔地区,环境恶劣且基础条件薄弱,大规模栽培川贝母时,在遮阴上的投入巨大,有必要采用合理的遮阴管理措施来降低成本。有研究表明,大田栽培川贝母“树儿子”期和“灯笼花”期不宜采取遮阴措施。这就需要对川贝母不同生长期做到准确的把握,以便在适当的生长期做出遮阴处理,保证产量和质量。

川贝母的田间管理是关乎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中药材及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所生产的中药材及其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认可的质量标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引起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问题也应当引起关注。这要求农户或者企业对川贝母的病虫害防治、需肥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建立有效的防治体系,避免过度防治。

四、产地加工技术

规范的产地加工技术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技术保障,直接影响道地药材的形成与产业发展。川贝母从采收到饮片的整个过程,影响其品质的因素众多。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川贝母的采收、初加工、贮藏、包装等环节尚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各地主要靠药工口口相传、药农经验掌握,不同的操作者加工的产品品质差异较大。

川贝母的采收环节要综合考虑生长年限、采收期,并选用适宜的采收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川贝母而言,其性状、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变化存在一定规律,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生物碱含量增加,在达到规定标准生物碱含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年限进行采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由于川贝母基原植物的生态环境不同,物候期也不同,地上植株年生育期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最佳采收期。人工栽培川贝母要根据所选择的基原植物种和栽培地的生态条件,根据基原种的年生育周期确定最佳采收期。在实际生产中,不同地区的采收时期不统一,同时也受到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如何确定最佳含量和效益的结合点,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在采挖过程中,采挖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不恰当的采挖方法会造成鳞茎损伤,引起真菌类感染。药材破损后,价格大幅下降,一般进入药厂用作投料货,风险和成本都很大。

目前,我国道地药材产区大多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但有的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仍沿用至今。如,采用硫黄熏,造成硫残留量超标。大部分道地产区沿用日晒和炕烘的干燥方法,难以满足道地药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要求。

干燥是川贝母初加工的一个关键环节,干燥技术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的使用疗效,但传统干燥技术较原始。干燥时对温度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且不能勤翻动,亦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干燥时温度过高会引起药材变色,手的接触会产生“油子”或“黄子”。并且药材规格不一致,干燥的时间和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干燥程度也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即川贝母表面呈粉白色、折断面内外干燥均匀即可。储藏也对药材品质存在较大影响,贮藏条件不当,极易出现酸败、霉变、虫蛀、真菌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川贝母药材的品质与最终的市场交易。并且就目前情况来说,川贝母药材贮藏有效期的标注缺乏理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川贝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川贝母产量低,药农种植分散,不能形成大批量、规模化的采收和初加工。农户小规模的栽种以及采挖后的清洗、拣选、分级、干燥和分装等过程缺乏科学指导,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川贝母人工种植业的发展。

五、其他因素

目前我国的中药种植模式主要有合作社、农户、基地以及本地农民联合社和外地客商、农户自由型等模式。种植基地面积小、种植地带不集中、缺乏繁育方面的科技人才以及信息服务等,都是制约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川贝母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吸引着众多的农户和企业跟风种植。但川贝母的生长周期较长,且对栽培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相对于我国的耕地面积来说,适宜川贝母种植的区域面积小,连作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川贝母种植规模的扩大。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考虑,川贝母人工种植的大量开展,势必会占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这种反向发展态势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否对等问题值得思考。并且麦类作物的锈病容易传染给川贝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与麦类作物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种植地点有一定的距离,这会影响到种植区域附近农业结构的调整。从政策扶持方面进行考虑,中医药行业上游涉及中药材的选种、栽培、采摘、产地加工等环节,对于这些涉农的初加工,可以采取完全免税政策,激励农民种植积极性。对于中医药企业与农民联合种植过程中对农民采取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补贴等支出,也应准予抵扣,鼓励企业产业链延伸。川贝母的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从种子种苗的选育到最后划分商品等级并出售,种植户和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多,需要政府从财税政策上给予扶持。 m59twyvdOK0jVTzGufOnKd++RIiBiG9/K17kAXrQH43ebBB1dq7R5Rq9dbBNBw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