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因病机】

淋巴瘤的病因病机复杂,至今现代医学也未能完全阐明。中医学对淋巴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期《内经》《难经》中“失精”和“脱营”病名的提出,为后世该病(“失荣”)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诸病源候论》中进一步对恶核的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等进行详细阐述补充;至明清时期医家在前辈医家研究基础上整理总结,延续创新,明代陈实功首次提出“失荣”病名,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进一步对“失荣”病名进行详尽描述。“痰核”病名首见于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清代医家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进一步对痰核进行描述,同时还指出了该病“坚而难愈”的不良预后。清代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作为集大成者,将以上诸同类疾病归纳总结、合而为一,统为阴疽病。目前认为,淋巴瘤发生与正气虚损(内因)和邪毒入侵(外因)关系较密切。一般而言,多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情志不畅等导致的正气不足,后六淫之邪乘虚袭内,痰、虚、毒、瘀杂合久聚不散而致血脉痹阻,经脉不濡,以发此病。

1.正气内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是患淋巴瘤的主要原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元阳不足,寒湿内生,血脉痹阻,瘀血内生;阴液不足,虚而生热,精伤热煎,百脉难养,经脉血瘀而致本病。

2.七情刺激

过喜伤心,心气不足则血脉痹阻;郁怒伤肝,肝气失达,瘀滞气结;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饮停痰凝,郁结筋脉;惊恐伤肾,肾阳不足则水湿内停,肾阴亏虚则虚热内生,煎熬津液,经脉不濡而致本病。

3.饮食不节

膏粱厚味、辛炙醇酒,或过食寒凉等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热毒生,或寒湿内成,蕴积筋脉、脏腑;误食或过食有毒之物致脾胃内损,气机逆乱,痰湿、毒物积存体内,流窜脏腑而致本病。

4.外感六淫

脏腑虚弱,无力抵抗,邪气乘虚而入,或外邪亢盛直入脏腑,寒凝筋脉,血液瘀阻;热灼津液,湿邪久聚不散而致本病。

而关于内外病邪的种类及致病方式,古代医籍早有描述,归纳起来,导致淋巴瘤的内外病因不外以下内容:寒邪凝聚;积热毒生;误治生变;劳伤、房劳、饮食、情志、外邪、汗下过度杂合而致。

附一:病因病机古今选要

1.正气内虚

《验方新编》:“王洪绪曰:阴毒之症,皆皮色不变。然有肿与不肿者,有痛与不痛者,有坚硬难移,有柔软如绵者,不可不为之辨。夫肿而不坚,痛而难忍者,流注也;肿而坚硬微痛者,贴骨、鹤膝、横痃、骨槽等类也;不肿而痛,骨骱麻木,手足不仁者,风湿也;坚硬如核,初起不痛者,乳岩、瘰疬也;不痛而坚,形大如拳者,恶核、失荣也;不痛不坚,软而渐大者,瘿瘤也;不痛而坚,坚如金石,形大如升斗者,石疽也。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论平塌大小,毒发五脏,皆曰阴疽。如其疼痛者易消,重按不痛而坚者,毒根深固,消之不易,则治之尤不容缓也。”

《市隐庐医学杂著》:“瘰疬、乳岩、流注、贴骨、鹤膝、横痃、骨槽、恶核、失荣、马刀、石疽之属,皆属阴虚,尽在阴疽之类。”

《临证一得方》:“肝肾内亏,虚火因之上越,凝结耳傍,日渐长大,坚实着骨,已经半载,此上石疽也。脉来沉数,已非退势,溃则溢血难理,全在抛却世务事,宜耐心调养,庶可延年。”

《脉义简摩》:“小儿脑后耳后多核者,此太阳、少阳之气不达,常病寒热,气与液搏结而成,所谓恶核失荣也。亦由于先天不足。宜外治以散之,内服生津补血之剂以清之。愈后,须用温补以助肾气。核多者,不宜种痘,以其气结也。旧法:生山药擦之。”

2.七情刺激

《临证一得方》:“卫任不充,情志抑郁,郁痰凝结,中石疽顽硬,脉滞神疲,虽未穿溃,痼疾已成,善自调养,勿致增剧为幸。”

《外科心法要诀》:“石疽生于颈项旁,坚硬如石色照常,肝郁凝结于经络,溃后法依瘰疬疮。”

《彤园医书(外科)》:“上石疽生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色不变,坚硬如石,臖痛不热,由肝经郁结,致气血凝滞经络而成。初小渐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疲顽之症也。”

《外科心法要诀》:“失荣耳旁及项肩,起如痰核不动坚,皮色如常日渐大,忧思怒郁火凝然。日久气衰形削瘦,愈溃愈硬现紫斑,腐烂浸淫流血水,疮口翻花治总难。”

《疡科纲要》:“此外唯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来以渐,结为坚肿。如乳癖、乳岩、失荣、石疽等证,则由来已久,蒂固根深,虽有养液和荣、软坚流气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摆脱尘缘,破除烦恼,怡情悦性,颐养太和,则痼疾难疗,必无希冀;而其余诸证,批郤导窾,孰不迎刃而解。”

3.寒邪凝聚

《圣济总录》曰:石疽与石痈之证同,比石痈为深,以寒客经络,气血结聚而不得散,隐于皮肤之内,重按如石,故谓之石疽,痈疽皆热气所作,今寒气为梗,故凝结不化,其毒内著,结硬如石,治宜温其经络,使热气得通,其毒外泄,故能腐熟而发散,化脓血而出也。

《普济方》:“夫人之气血,得热则润泽,得寒则凝结。石痈者寒气凝结致热,一气不得散,故其肿结确实有核,皮肉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硬如石之状,而谓之石痈,久久热气乘之,乃有脓也。治宜温调营卫,散其寒邪,使气得阳而外发,则肿硬自消,而脓血出矣。”

《冯氏锦囊秘录》:“故体虚之人为冷气所袭,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坚硬如石为石疽,或日久始溃,皮肉俱腐为缓疽,下部道远,非桂附不能下达也。况肾主骨,而臀以下俱属肾,非桂附不能入其经而宣行也。”

《冯氏锦囊秘录》:“宝坻赵太先生,年七十二岁,抱病两月余,诸医不能疗,且不能识,乃延余视,其病右颊肿硬,连及颐项耳后,一片坚实,不热不疼,医治七十余日。凡解毒攻托,敷贴熏洗,总无一效,渐至口内出脓,牙噤不开,饮食少进,精神日衰,脉则洪大而空,余知为气血大衰,阴寒所聚,书即所谓石疽是也。”

《验方新编》:“大者称恶核,小者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

《外科心法要诀》:“石疽寒凝瘀血聚,生于腰胯最缠绵,坚硬如石皮不变,时觉木痛消溃难。”

《外科大成》:“石疽肿不变色,漫肿疼痛,坚硬如石,此寒气之肿也。或捣生商陆根,加盐少许敷之。”

4.积热毒生

《简明医彀》:“有在腰胯之间,患疽如石不溃者,名石疽,属少阳、阳明二经之积热。邪毒内结,元气不足,不能起发,急服活命饮加羌活、独活、柴胡、黄芩,及紫金锭汗之。实者一粒金丹,或黄连内疏汤下之,随服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托之。”

《外科大成》:“石疽生腰胯之间,肿而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属少阴阳明二经积热所致。治同湿流注,亦由元气虚而邪气固结也。若黑陷麻木,呕哕不食,神昏脉散而代者死。”

5.误治生变

《普济方》:“夫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瘆痛壮热,索恶寒是也。与诸疮根瘰疬结筋相似。其疮根瘰疬,因疮而生,是缓无毒。恶核病猝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盖由冬月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

总之,淋巴瘤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内,邪滞于体,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血行瘀滞,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积块。因此,淋巴瘤的病机转化,与患者体质、病因性质、邪气程度、治疗及调护措施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明代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淋巴瘤其病位在肾、脾、肝,因肾主水之蒸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故古今医家在恶性淋巴瘤各型的辨证论治中,大多时时顾及补益脾肾。 dycmJ/kxQUSybm++cyziGjZDqIuu1BojZSOHAz985W+GuRRRD+gyKM1ufGiGO9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