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将甲状腺疾病称为“瘿”病,关于瘿病的记载由来已久,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瘿”之初文的记载,至《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出“瘿,颈瘤也,从病,婴音。”指出瘿为颈部疾患。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按瘿肿之形、色不同分为气、血、筋、肉、石五种,其中“石瘿”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癌最为相近,但不能把“石瘿”等同于甲状腺癌,也不能把甲状腺癌定为“石瘿”。本病亦属“瘿病”“瘿气”“瘿瘤”“瘿囊”“影袋”“失荣”“虚劳”等范畴。其相关证候论述散见于各时期医著中。
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医学的萌芽时期,甲骨文中已有“瘿”的记载,在《庄子》《山海经》《吕氏春秋》中亦有“瘿病”的描述。《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瘿病”的描述,但记载了肝、脾、胃、心、肾之经络与督、任二脉均循行咽喉部(即甲状腺的位置)而贯通头足,网络全身。
《庄子·内篇·德充符》:“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此描述了脖颈上长着大瘤子的人。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枏,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盖。有鸟焉,其状如鹤,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灵枢·经脉》指出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脾足太阴之脉“夹咽”,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心手少阴之脉“上夹咽”。“马刀夹瘿,瘰疬肿硬,如瘿瘤历络累生,旁夹胸胁,弯如马刀,少阳上逆之病也。经气壅塞,故生此证。”
《素问·空骨论篇第六十》指出任脉“至喉咙”,督脉“入喉环唇”。
秦汉至隋唐时期,《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出“瘿”;以描述诸病证候及病因病机为主的《诸病源候论》,其中有《瘿候》篇对瘿病有症状上描述。
《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出:“瘿,颈瘤也,从病,婴音。”指出瘿为颈部疾患。
《释名》说:“瘿,婴也,在颈婴喉也”,“瘿之病状有如贝壳编成之圈,佩于颈也”,指出了瘿是一种环绕于喉的颈部疾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中云:“初作与瘿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
《外台秘要·瘿病》:“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指出其病位所在。
《华佗神方》:“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宋至金元时期,不少医著均提到瘿瘤,宋·陈无择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按瘿肿之形、色不同分为气、血、筋、肉、石五种,后世多沿用此分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瘿多著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此等皆年数深远,浸大浸长。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静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瘿”描述为“坚可移”,这与现代医学中甲状腺癌表现相近。后世医家以上述古籍为依据,再结合甲状腺癌临床表现特点,多将现代甲状腺癌归于中医“瘿病”之一的“石瘿”范畴。
《仁斋直指方论》:“气血凝滞,结为瘿瘤。瘿则忧恚所生,多着于肩项,皮宽不急,槌槌而垂是也。瘤则随气留住,初作梅李之状,皮嫩而光,渐如杯卵是也。其肉色不变者,谓之肉瘿;其筋脉呈露者,谓之筋瘿;其赤脉交络者,谓之血瘿;随忧愁而消长者,谓之气瘿;坚硬而不可移者,谓之石瘿,瘿之名有五者此也。一曰骨瘤,二曰脂瘤,三曰肉瘤,四曰脓瘤,五曰血瘤,六曰石瘤,瘤之种有六者此也。”
《永类钤方》:“此症有痰、气、酒、风、血等五种之分,痰瘤穿溃后如猪脑髓;气瘤浮泡不坚;血瘤红线缠满;酒瘤吃酒时则浓坚不软,不吃酒时则软而坚;风瘤其硬如石,受风湿则奇痒难堪。”
《四部医典》:“隆型瘿瘤,表现为其形肿大,犹如浮泡。赤巴型瘿瘤,其色红黄,身体壮热,疼痛有脓。血型瘿瘤,生于脉上,体有高热。培根型瘿瘤,微痛,坚硬发凉,色淡白。肌肉瘿瘤,坚硬,体型大,有油腻。脂肪瘿瘤,色白发凉,大小变化不定。脉道瘿瘤,生于脉上,柔软,会移动。瘰疬,坚硬深痛,大小增减不大,但有时会自然平愈或者严重,其病或不痛,或刺痛,或难熟,或迅速化脓,变化不定。硬而难熟者,犹如冻蔓菁,如果流窜扩散,或增大迅速,或自行破裂,已属不治症。”
明清时期,对甲状腺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各医著所论甲状腺癌相关证候更加详细具体。
《外科枢要》:“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缕,名曰筋瘤……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其自肌肉肿起,按之实软,名曰肉瘤……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
《外科正宗》:“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予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肉瘤者,软若绵,硬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覆肝然……气瘤者,软而不坚,皮色如故,或消或长,无热无寒……骨瘤者,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此瘤之五名也……又观立斋云:筋骨显露曰筋瘿,赤脉交结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喜消长曰气瘿,坚硬不可移曰石瘿,此瘿之五名也。”
《外科正宗》:“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随痰失道,停结而成。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种,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滲流血水。或胖泛如莲,移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挖疼,愈久愈大,越遗越坚,犯此俱为不治。”
《普济方》:“至于九瘺瘰疬瘿瘤,多生于颈项者。”
《秘方集验》:“凡瘿瘤初起,成形未破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
《验方新编》:“不痛不坚,软而渐大者,瘿瘤也。”
《神仙济世良方》:“瘿瘤不同,瘿者,连肉而生,根大而身亦大;瘤者,根小而身大也。即瘤之中又各不同,有粉瘤、肉瘤、筋瘤、物瘤,不可治亦不必治,终身十载,不过如桃。”
《经验良方全集》:“又苏轼曰:国之有小人,犹人之有瘿,瘿必生于颈,附于咽,是以不可去。有贱丈夫者,不胜其忿,而决去之,是以去疾而得死。”
《经验良方全集》:“瘤,音留,肿也,与肬异。肬,赘也。与肉偕生者为肬,病而渐生者为瘤。医人割瘤多死,从留,寓戒也。方书瘤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独血瘤不可疗,骨、脂诸瘤用软坚药治之。又方云:腋下瘿瘤状如长瓠子,久而溃烂者,用盛茶败瓢,烧存性,研末,涂之,水出自消。”
《经验选秘》:“不痛不坚,软而渐大,瘿瘤也。”
《灵验良方汇编》:“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瘤有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之分。瘿有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之异。”
《医学入门·外科脑颈部·瘿瘤》:“瘿、瘤所以两名者,以瘿形似樱桃……原因忧恚所生,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
《外科启玄》:“凡肉瘤初生如粟如桃,久则如馒头大。其根皆阔大,不疼不痒,不红不溃,不软不硬,不冷不热,日渐增加。”
《外科真诠》:“瘿瘤发于皮肤血肉筋骨之处,瘿者如缨络之状;瘤者随气留住。故有是名也。”
《洞天奥旨》:“骨瘤、石瘤亦生皮肤之上,按之如有一骨生于其中,或如石之坚,按之不疼者是也。”
《外科问答》:“筋瘤多生脖项腋肋等处,初起如豆,渐如桃如茄,漫肿色白,按之石硬,类似三角嶙峋,不疼不痒,喜消怒长,从无溃破,亦无愈期。”
《杂病源流犀烛·瘿瘤》:“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描述了瘿病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家藏蒙筌》:“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皆不痛痒。瘿有五种:肉色不变者为肉瘿,其筋脉显露者名筋瘿,若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喜怒消长者名气瘿,坚硬推之不移者名石瘿。瘤有六种: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名筋瘤,又名石瘤;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中隐隐若红丝纠缠,时时牵痛,误有触破而血流不止者,名血瘤;或软如绵,或硬如馒,皮色如常,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者,名气瘤;日久出脓,又名脓瘤;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软而不硬,皮色淡红者,名脂瘤,即粉瘤也。”
《针灸逢源》:“瘿瘤,颈瘤曰瘿瘤气,赤瘤、丹熛,皆热盛气也。”
《类证治裁》:“更有瘿瘤初生,如梅李状,皮嫩而光,渐如杯卵。瘿生肩项,瘤随处皆有,其症属五脏,其原由肝火。”
《冯氏锦囊秘录》:“瘤者,瘿则着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戒食厚味,忌妄破决。凡侵大侵长,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
《外科心法要诀》:“五瘿属阳六瘤阴,瘿别血气肉石筋,瘤气血肉脂筋骨,唯脂开溃不伤身,瘿蒂细小红不紧,瘤根漫大亮白新,证由内外岚水气,疗治须当戒怒嗔。”
《疡医大全》:“自颈项至结喉止,凡一切痈疽、瘿瘤、瘰疬、马刀,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中医学对甲状腺癌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从《说文解字》明确提出“瘿”,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石瘿”提出较为具体的证候,进一步形象而详细地论述了甲状腺癌的证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