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鼻咽癌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其中医治则主要为扶正祛邪,但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又需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选择相应的治则治法,如围手术期、放化疗、靶向治疗期间的患者,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对体力尚可,但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的患者,中医治疗则以祛邪为主;对手术后患者、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中医治疗则以扶正祛邪为主,并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扶正与祛邪的侧重。
西医治疗根据《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原则进行,中医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治疗方式。
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等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鼻咽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适应人群:围手术期、放化疗、靶向治疗期间的患者。
治疗原则:以扶正为主。
治疗目的:减轻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围手术期,或与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同步。
适应人群: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的患者。
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
治疗目的:提高上述治疗方法的疗效。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与化疗同步。
适应人群:手术后无须辅助治疗或已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治疗目的:防止复发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3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适应人群: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治疗目的:控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或下一阶段放化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适应人群:对于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单纯中医的治疗方式。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治疗目的: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口服中成药或辨证汤药±中医其他疗法。
治疗周期:14~30天为1个治疗周期。
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等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鼻咽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扶助正气、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促进康复等作用。
(1)放疗结合中医治疗
①热毒瘀结
临床表现:鼻塞涕血,发热,皮肤黏膜溃疡,咽喉肿痛,或见颈核肿大,视物模糊或复视,面麻舌㖞,心烦不寐;或见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多见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皮炎,或者放疗引起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治疗原则:清热通窍,活血解毒。
选方: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
辨证加减:若鼻塞明显,加苍耳子、辛夷花;若涕血,加仙鹤草、侧柏炭;若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破溃者,黄连、黄柏、虎杖煎汤外敷;若颈核肿大较严重,加生南星、生牡蛎、夏枯草;若面麻、舌㖞、复视,加蜈蚣、钩藤;若高热不退,加水牛角、白薇、紫雪丹;若头痛头晕重者,加牛膝、泽泻;若胃阴伤、胃失和降者,加石斛、天花粉、竹茹、半夏、旋覆花;若大便秘结,加生地黄、大黄;若痰湿偏重者,加半夏、瓜蒌、浙贝母。
②气阴亏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咽喉不适,间有涕血,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纳呆,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多见于放射性损伤后期,或迁延不愈,损伤正气者。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
选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沙参、党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天花粉、五味子。
辨证加减:若舌质红绛或青紫、舌边尖瘀点或瘀斑,加丹参、赤芍、红花;若气血亏虚,加何首乌、黄精、补骨脂、鸡血藤、黄芪。
(2)手术结合中医治疗
①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鼻塞,头痛且空,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选方: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或当归补血汤加减(《内外伤辨惑论》),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肉苁蓉、鸡内金。若见动则汗出、怕风等表虚不固之表现,加防风、浮小麦。
②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选方:补中益气(《脾胃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若胃阴亏虚,加沙参、石斛、玉竹;若兼痰湿证者,加茯苓、半夏、薏苡仁、瓜蒌。
(3)化疗结合中医治疗
中药可以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生存率。配合中药减轻化疗药的毒副作用,维护和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内环境的稳定,不失为提高鼻咽癌复发治疗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①脾胃不和
临床表现:胃脘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舌体多胖大,舌苔薄白、白腻或黄腻。多见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选方: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加减,或橘皮竹茹汤加减。
药物组成: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或半夏、橘皮、枇杷叶、麦冬、竹茹、赤茯苓、人参、甘草。
辨证加减:若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党参、焦白术;若肝气犯胃者,加炒柴胡、佛手、白芍。
②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疲乏、精神不振、头晕、气短、纳少、虚汗、面色淡白或萎黄,脱发,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多见于化疗引起的疲乏或骨髓抑制。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选方: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或当归补血汤加减(《内外伤辨惑论》),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肉苁蓉、鸡内金。
③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脱发。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辨证加减:若阴虚内热重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若阴阳两虚者,加菟丝子、杜仲、补骨脂。兼脱发者,加制何首乌、黑芝麻。
(4)生物靶向治疗结合中医治疗
①血热毒盛证
临床表现:全身皮肤瘙痒,疹出色红,分布多以上半身为主,鼻唇口旁为甚,可伴有发热、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脉浮数。多见于生物靶向治疗引起的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
治疗原则:凉血解毒。
选方: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小生地、乌犀角、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辨证加减:若头痛殊甚,两目昏花者,加菊花、夏枯草。
②脾虚湿盛
临床表现:腹胀、大便稀溏,脘痞食少,肢体倦怠,舌苔薄白腻。多见于生物靶向治疗引起的腹泻等不良反应。
治疗原则:健脾利湿,涩肠止泻。
选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神丸(《六科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山药、薏苡仁、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
辨证加减:若湿热内蕴者,加马齿苋、败酱草;若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木香、槟榔。
(5)放化疗后结合中医治疗
手术后已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采用中医巩固治疗,能够防止复发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放化疗完成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采用中医维持治疗,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或下一阶段放化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辨证论治同“单纯中医治疗”。
对于不适合或不接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手术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单纯中医治疗,具有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1)热邪犯肺(以现代临床分期Ⅰ、Ⅱ期多见)
临床表现:鼻塞涕血,微咳痰黄,口苦咽干,时有头痛,胃纳如常,尿黄便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选方:清气化痰加减(《医方考》)
药物组成: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枳实、辛夷花各15g,茯苓25g,陈皮、法半夏各10g,杏仁12g,石上柏20g。
辨证加减:涕血甚加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g;咳嗽无痰加北沙参30g,百合20g,川贝母10g(研末,冲服),桔梗10g;咽喉肿痛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各10g,胖大海5枚。
(2)痰凝气滞(以颈淋巴结转移多见)
临床表现:肋胁胀满,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头晕目眩,颈核肿大,时有涕血。舌质淡红或舌边红,舌苔薄白、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
治疗原则:行气化痰。
选方:消瘰丸加减(《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物组成:煅牡蛎、生黄芪各30g,海带、三棱、莪术、浙贝母、玄参、龙胆草各15g,血竭、乳香、没药各6g。
辨证加减: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各10g;颈淋巴结肿大者加生南星15g,生牡蛎30g,夏枯草20g,海藻15g,昆布15g,浙贝母15g。
(3)血瘀阻络(以颅底骨侵犯或颅神经受损多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视物模糊或复视,面麻舌㖞,心烦不寐。舌质暗红、青紫或见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薄黄或棕黑。脉细涩或细缓。
治疗原则:活血袪瘀,祛风通络。
选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赤芍、桃仁、红花、八月札、苍耳子各15g,川芎10g,当归、郁金各12g,蜂房20g,地龙20g。
辨证加减:头痛加白芷、羌活各10g;面麻、舌㖞、复视加蜈蚣5条,僵蚕6g,钩藤15g。
(4)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口干咽燥,咽喉不适,间有涕血,耳鸣耳聋,气短乏力,口渴喜饮。舌质红或绛红,苔少或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
选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组成:太子参30g(或西洋参15g),玄参、麦冬、生地黄、女贞子各15g,石斛、天花粉各2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甘草6g。
辨证加减:气血亏虚甚者加首乌、黄精各20g,补骨脂15g,鸡血藤、黄芪(或党参)各30g。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苍耳子: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经。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石上柏:味甘、微苦、涩,性凉,归肺、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抗癌,止血。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
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归肺、肝、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瘀利尿。
鸭脚木:辛、苦,凉。归肺、肝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经通络。
毛冬青:味苦、涩,性寒。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塘葛菜:味辛、苦,性平。归肺、肝经。功效:清热,利尿,活血,通经。
岗梅根:苦、甘,凉。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地胆草:苦、辛,性寒。归肺、肝、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半边莲:味辛,性平,归心、小肠、肺经。功效: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三叉苦:味苦,性寒。归肝、肺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穿心莲: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石见穿: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
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蛇泡勒:味苦涩,性微寒。归肝、脾、大肠经。功效:散瘀、止痛、解毒、杀虫。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功效: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垂盆草:味甘、淡,性凉。归肝、胆、小肠经。功效:清利湿热,解毒。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土牛膝:味甘、微苦、微酸,性寒。归肝、肾经。功效:活血祛瘀,泻火解毒,利尿通淋。
天胡荽:味辛、微苦,性凉,归脾经、胆经、肾经。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布渣叶:味酸,性凉。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化滞,清热利湿。
白花蛇舌草:味甘、淡,性凉。归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人工牛黄:味甘,性凉,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紫草: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
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北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龙葵:味苦、微甘,性寒,有小毒。归肺、胃、膀胱。功效: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两面针: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
制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生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重楼: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黄药子:味苦、辛,性凉,有小毒。归肝、心经。功效: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金钱白花蛇:味甘、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制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雷公藤:味苦、辛,性凉。有大毒。归心、肝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消炎,解毒。
(1)斑蝥酸钠维生素B 6 注射液:抗肿瘤药。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及白细胞低下症。
(2)艾迪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等。
(3)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及消化道肿瘤。
(4)小金胶囊: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用于阴疽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多发性脓肿、瘿瘤、瘰疬、乳岩、乳癖。
(5)西黄胶囊: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毒瘀互结,痈疽疮疡、阴疽肿痛、多发性脓肿、淋巴结炎、寒性脓疡属上述证候者。
(6)西黄丸:清热解毒,和营消肿。用于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等。
(7)加味西黄丸: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痈疽疮疡、多发性脓肿、淋巴结炎、寒性脓疡。
(8)复方斑蝥胶囊:破血消瘀、攻毒蚀疮,用于多种恶性肿瘤治疗,尤宜于毒瘀互结者。
(9)平消胶囊: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解毒止痛,用于毒瘀内结所致的肿瘤患者,具有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作用。
(10)小金丸:活血止痛,解毒消肿。控制肿瘤,延缓疾病进展,缓解气血淤滞、邪毒内阻引起的疼痛、肿块等症。
(11)片仔癀胶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用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1)康莱特注射液:益气养阴、消癥散结。用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虚湿困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原发性肝癌。
(2)消癌平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用于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并可配合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
(3)榄香烯注射液:合并放、化疗常规方案对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脑瘤、骨转移癌等恶性肿瘤可以增强疗效、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并可用于介入、腔内化疗及癌性胸腹水的治疗。
(4)得力生注射液:益气扶正,消癥散结。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气虚瘀滞证,症见右肋腹积块、疼痛不移、腹胀食少、倦怠乏力。
(5)康艾注射液:益气扶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及减少症。
(6)康力欣胶囊: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用于乳腺恶性肿瘤见于气血瘀阻证者。
(7)威麦宁胶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邪扶正,配合放化疗治疗肿瘤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单独用于不适宜放、化疗的肺癌患者的治疗。
(8)安康欣胶囊: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扶正固本。预防术后复发或转移,减轻症状。控制肿瘤,延缓疾病进展,缓解肿瘤引起的热毒瘀结等症。
(9)安多霖胶囊:益气补血,扶正解毒。提高放疗完成率,减轻放疗引起的气阴两虚症状。
(1)参芪扶正注射液:益气扶正。用于气虚证肺癌、胃癌的辅助治疗。与化疗合用有助于提高疗效、保护血象。
(2)注射用黄芪多糖:益气补虚。用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气短、食欲不振属气虚证,因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生活质量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
(3)猪苓多糖注射液: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病有一定疗效。与抗肿瘤化疗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4)贞芪扶正颗粒:补气养阴,用于气阴不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配合手术、放疗、化疗,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5)生血丸:补肾健脾、填精养血,用于脾肾虚弱所致的面黄肌瘦、体倦乏力、眩晕、食少、便溏;放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等。
(6)芪胶升白胶囊:补血,益气。用于气血亏损证所引起的头昏眼花、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见上述证候者。
(7)地榆升白片:白细胞减少症,也可用于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
(8)益血生胶囊:健脾生血,补肾填精。用于脾肾两亏所致的血虚诸症,各种类型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一定疗效。
(9)血康口服液: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10)螺旋藻胶囊:益气养血,化痰降浊。促进术后康复,改善乏力、头昏等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症状。
(11)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促进术后康复,改善乏力、头晕等气血亏虚症状。
(12)养阴生血合剂:养阴清热,益气生血。提高放疗完成率,减轻放疗引起的阴虚内热、气血不足、口干咽燥、倦怠无力、便秘、小便黄赤等症。
(13)百令胶囊:补肺肾,益精气。促进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缓解乏力、气促。
(14)复方皂矾丸:温肾健髓,益气养阴,生血止血。提高化疗完成率,减轻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
(15)生血宝颗粒:养肝肾,益气血。提高化疗完成率,减轻化疗引起的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
(16)八珍颗粒:补气益血。提高化疗完成率,减轻化疗引起的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
(1)复方苦参注射液: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用于癌肿疼痛、出血。
(2)华蟾素注射液:解毒、消肿、止痛。用于中、晚期肿瘤。
(3)华蟾素片: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多种中、晚期肿瘤。
(4)六神丸:解毒,消肿,止痛。控制肿瘤,延缓疾病进展,缓解肿瘤引起的热毒瘀结等症。
1.鼻咽癌吹药 甘遂末、甜瓜蒂粉各3g,硼砂、飞辰砂各1.5g,混匀,吹入鼻内,切勿入口。对鼻腔癌、鼻咽癌有效。
2.三生滴鼻液 生南星、生半夏、紫珠草各等量,制成滴鼻液,每日数次滴鼻,适用于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多或有臭味者。本品有毒,需慎用。
3.15%~20%醋制硇砂溶液 醋制硇砂粉15~20g,加蒸馏水至100mL,拌匀、溶解后粗滤。每天3~4次滴鼻。适用于鼻腔癌、鼻咽癌患者。
附三:治则治法古今选要
(一)古代论述
古代医家已认识到鼻咽癌的预后是很差的,尤其是明清时代对于“失荣”“上石疽”的深入认识,提出对鼻咽癌的治疗主张切忌攻伐太过,多采用益气和营、解毒化痰散结之法。并重视调理情志、调畅气机。有关文献记载如下。
1.对于预后差的认识
《外科正宗》:“予立二方,曾治数人,虽不获痊愈,而不夭札速死,诚缓命药也。”
《医宗金鉴》:“终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然亦不过苟延岁月而已。”
《马培之外科医案》:“已入沉疴,势难挽救,姑念远来,拟方回府调理。”
《外科真诠》:“虽有治法,不过苟延岁月而已。”
《张氏医通》:“乃百死一生之证,是以不立方论,良有以也。”
2.忌攻伐太过
《张氏医通》:“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津复外渗,至此日进参芪,徒资淋沥。”
3.调理情志、调畅气机
《疡科心得集》:“宜戒七情,适心志,更以养血气、解郁结之药,常常服之,庶可绵延岁月。”
(二)现代医家观点和治疗特点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外科学讲义》参照历代对于失荣和上石疽的治法,将失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颈部有核为主要症状,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化痰消坚。中期以肿块渐大坚硬、形体消瘦为主要症状,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营,开郁散坚。后期以肿块溃破,渗流血水,甚则剧痛和大出血,气血衰竭为主要表现,治疗原则以补养气血为主。
林丽珠认为,邪热犯肺、肝郁痰凝是鼻咽癌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应从肺、肝论治,采用宣肺化痰、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
尤建良认为应根据辨证,从润燥并济、攻补兼施、多管齐下等角度入手治疗鼻咽癌,对于放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应以“益气养阴”大法随症加减治疗。
张蓓认为鼻咽癌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毒邪外侵及七情所伤密切相关。放疗易伤阴耗气,治疗应以“养阴益气、清热解毒、凉补气血”为主;化疗易损伤气血,治疗应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缓则以“顾护肺气、补益脾肾”先行治本,急则“抗癌解毒”为主治标。
谢远明重视热毒瘀结对鼻咽癌的致癌作用,因此强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络散结”治疗方法的运用。
王士贞重视患者的虚弱体质,在清热解毒攻伐癌瘤的同时,重视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又强调补益气血,以培补元气。
徐春英等认为初期以攻邪为主,祛邪时首先重视痰、瘀、热毒的治疗,多用化痰散结、祛瘀、清热药物。后期则以扶正为主,治疗关键在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以气阴双补,多用补而不燥的药物,如黄精、太子参等,同时应用补肺阴、滋肾津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陈沛巸回顾分析广东医家治疗鼻咽癌用药特点,“以肺、脾、胃三脏论治,注重健脾益胃”“调和肝脏,注重调畅气化”“注重湿邪为患,以渗湿化湿为辅”“重视痰气瘀互结的病机特点”,以及“益气养阴解毒治疗口腔溃疡”“活血化瘀増强放疗效果”的特点。
目前对于鼻咽癌的治疗,多认为初期以祛邪为主,或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兼以抗癌;放疗期为清热解毒、祛火热之邪;复发期在原有养阴增液、健脾护胃、益胃生津基础上加祛痰散结之品。
总之早期能遏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在放射治疗期能提高放疗敏感性、缓解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耐受力;在复发期能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防治放疗远期后遗症等。
附四:方剂选要
(一)上古至隋唐时期
防风汤
来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黄芩、人参、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川芎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
功效:清热解毒通窍。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之,食后服,日三服。
原文:“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下。久不已,衄血为患。防风汤主之: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二)宋至金元时期
1.鸡苏丸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鸡苏叶(干者)、麦门冬(去心焙)、桑根白皮(锉)、芎䓖、黄芪(炙锉)、甘草(炙锉)各一两,生干地黄(切,焙)二两。
功效:清脑泻肺,通窍止涕。
用法: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临卧人参汤下。
原文:“治脑热肺壅,鼻渊多涕,鸡苏丸方。”
2.荆芥散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荆芥穗、藿香叶各一两,芎䓖、莎草根(炒去毛)各二两,石膏(研如粉)一两半,龙脑(研)一钱。
功效:清脑泻肺,通窍止涕。
用法:上六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荆芥汤调下。
原文:“治肺壅脑热,鼻渊不止,荆芥散方。”
3.定风饼子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天麻、川乌(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并生)。
功效:化痰止涕通鼻窍。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为丸,如龙眼大,作饼子,生朱为衣。每服一饼,细嚼,热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原文:“治风客阳经,邪伤腠理,背膂强直,言语謇涩,体热恶寒,痰厥头痛,肉 筋惕,手颤,鼻渊。”
4.苍耳散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辛夷仁半两,苍耳子(炒)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五分。
功效:散风邪,通鼻窍。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葱、茶清食后调下。
原文:“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5.治鼻渊方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南星、半夏、苍术、白芷、神曲、酒芩辛夷、荆芥(各等分)。
功效:化痰利湿,散风通窍。
用法:上为末,水调食后服。
6.芎䓖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通草、辛夷仁各半两,北细辛(去苗)、甘遂、桂心、芎䓖、附子各半两。
功效:温阳散寒止涕。
用法:上为末,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
原文:“治鼻中涕清出,脑冷所致。……丸如大麻子,渐稍大。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此方治脑冷所致。然此疾亦有脑热者,亦有肺寒者。《素问》云:胆热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又曰:脑渗为涕,肺之液为涕。当审详之。”
(三)明清时期
1.川芎茶调散加辛夷
来源:《普济方》
组成:薄荷八两,川芎四两,羌活、甘草(炙)、白芷各三(二)两,防风一两(半),细辛一两,荆芥四两,辛夷。
功效:疏风止痛。
用法:上为末,茶清调服。
原文:用生附子为末,煨葱涎和如泥,敷涌泉,夜间用,妙。川芎茶调散(出《如宜方》)治其病。由肾气虚,脑髓不固,亦有名鼻渊。薄荷八两,川芎四两,羌活、甘草(炙)、白芷各三(二)两,防风一两(半),细辛一两,荆芥四两。上为末,茶清调服。如鼻渊,加辛夷。
2.方
来源:《医方考》
组成:天雄(炮)、辛夷仁、苍耳茸(等分)。
功效:补虚散寒。
用法:共为末,饭后酒下二钱。
原文:“阳虚脑寒,鼻渊者,此方主之。”
3.方
来源:《仁术便览》
组成:沉香(少许)、宿香(去白)二钱,雄黄、皂角各少许,白牛尾、橙叶(焙干)二钱。
功效:止浊涕,通鼻窍。
用法:上为末,吹入鼻中。
原文:“通圣散,见伤寒。加薄荷、黄连水煎,热服,亦治脑漏。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一方,治鼻渊,并嗅,名曰控脑沙。沉香(少许)、宿香(去白)二钱,雄黄、皂角各少许,白牛尾、橙叶(焙干)二钱。上为末,吹入鼻中,倘有少血出,不妨,血出加栀子。忌风寒冷物。”
4.治鼻渊脑漏方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
组成:羊卵子一对。
功效:通窍止涕。
用法:用羊卵子一对,去膜切片,顶大者尤妙,酱油、陈酒拌之,放瓷碗内隔汤煮熟,以陈酒送下,饮微醉,三五次即愈,临午服。
原文:“用羊卵子一对,去膜切片,顶大者尤妙,酱油陈酒拌之,放瓷碗内隔汤煮熟,以陈酒送下,饮微醉,三五次即愈,临午服。”
5.治鼻渊方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
组成:老刀豆。
功效:通窍止涕。
用法:用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酒服三钱,重者不过三服即愈。
原文:“治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名控脑砂,有虫在脑中:用丝瓜藤近根处三五尺,烧存性为末,酒调服即愈。”
6.神授鼻渊方
来源:《救生集》
组成:漆绵一两(漆铺内滤漆用过之一个丝绵也),白鸽子翎(去硬管,用两边毛)一两。将鸽翎卷绵内,烧灰存性,每灰一钱,加真冰片七厘。
功效:通窍止涕。
用法:令患者仰卧,轻轻吹入少许,不可重吹,恐喷嚏打出无用也。每日吹一次,四五夜即愈。要戒房事百日,神效无比。
原文:“漆绵一两(漆铺内滤漆用过之一个丝绵也),白鸽子翎(去硬管用两边毛)一两,将鸽翎卷绵内,烧灰存性,每灰一钱加真冰片七厘。令患者仰卧,轻轻吹入少许,不可重吹,恐喷嚏打出无用也。每日吹一次,四五夜即愈。要戒房事百日,神效无比。”
7.李时珍方
“鼻渊、鼻鼽、鼻窒及痘后鼻疮辛夷(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鼻内数次,甚良。”
8.治鼻渊方
来源:《名家方选》
组成:桔梗一钱,芍药、大黄、黄芪、甘草各五分,土茯苓(二十五钱炒,二十五钱生)。
功效:通窍止涕。
用法:上六味,分作二十贴,以水二合半,煮取一合半。滓再以水二合,煮取一合服。禁五宝丹等之药。
9.天竺黄丸秘方
来源:《古今医鉴》
组成:当归、川芎、白芷、人参、茯苓、麦门冬、防风、荆芥、薄荷、苍耳子、香附子、蔓荆子、秦艽、甘草各二两,天竺黄三钱。
功效:清脑泻肺,通窍止涕。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
10.补脑丸
来源:《古今医彻》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茯苓、杜仲(盐水炒)、肉苁蓉(酒净)、山药(饭上蒸,切)、熟地黄、山茱肉各二两,黄芪(蜜水炒)、枸杞子、菟丝子各三两,鹿茸(酒浆微炙,切片)、五味子各一两。
功效:补肾健脑止涕。
用法:上为末,另捣苁蓉、枸杞、熟地、麦冬,略添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原文:“治鼻渊久不愈者,神效。”
11.奇授藿香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广藿香五钱。
功效:化湿通窍。
用法:水一碗,煎七分,加猪胆汁一枚和服,若将胆汁熬膏,入藿香末一两作丸,每二钱,汤下亦可。
12.马兜铃散
来源:《外科大成》
组成:马兜铃五钱,麻黄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
功效:通窍止涕。
用法: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
13.白及丸
来源:《外科大成》
组成:白及(末)。
用法:酒糊丸,每服三钱,黄酒下,半月愈。
14.方
来源:《鲁府禁方》
组成:丝瓜藤。
功效:通窍止涕止臭。
用法:用丝瓜藤近根三尺许,烧存性,为末,酒调服。
原文:“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用丝瓜藤近根三尺许,烧存性,为末,酒调服。”
15.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
来源:《外科正宗》
原文:“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原始愈。”
16.麦味地黄丸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麦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郁金、白芍、乌药、丹皮、泽泻、萸肉、山药、归身。
功效:滋肾阴,通鼻窍。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
原文:“治肾阴不足,火烁肺金,喘咳劳热,或有鼻衄、鼻渊等证。”
17.方
来源:《沈菊人医案》
组成:桑叶、薄荷、辛夷花、连翘、苦丁茶、丹皮、菊花、苍耳子、钩钩、生甘草。
功效:清热醒脑通窍。
用法:水煎服。
原文:“风热上蒙清窍,鼻渊。治以辛凉,宣泄在上之郁。”
18.天罗散、补中益气汤
来源:《彤园医书》
原文:“初起鼻流黄色浊涕,宜服苍耳散与苍藿丸。若日久不愈,鼻涕淋漓,腥臭血水,头昏脑痛,虫蚀脑也,宜用天罗散。虚者间服补中益气汤。”
19.和荣散坚丸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归身、熟地、茯神、香附、人参、白术、橘红各二两,贝母、南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丹皮各一两,龙齿一对(无龙齿,鹿角尖二两代之),芦荟、角沉各八钱,朱砂六钱为衣。
功效:调和荣血,散坚开郁。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患者若改往从新,淡薄甘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则难脱然也。
原文: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予立二方,曾治数人,虽不获全愈,而不夭札速死者,诚缓命药也。
20.飞龙阿魏化坚膏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蟾酥、金头蜈蚣。
功效:止痛化坚。
用法: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入,熬就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化开搅和,重汤内顿化,红缎摊贴,半月一换,轻者渐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贴保后无虞矣。
原文:治失荣症及瘿瘤、乳岩、瘰疬、结毒,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红,日久渐大,或疼不疼,但未破者,俱用此贴。
21.紫元丹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当归、独活、红花、羌活、秦艽、穿山甲(焙)、川断、僵蚕(生)、牛膝、延胡索、川郁金、全蝎各一两,骨碎补四两(去毛,炒),蜈蚣十条(炙),蟾酥五钱(酒化拌药)。
功效:消肿散结。
用法:共为细末,番木鳖一斤半(麻黄、绿豆煎水浸透,去皮心,入麻油内煎老黄色取起,拌土炒筛,去油,另为末)。上将制过木鳖末同前药末各半对和,水泛为丸。每服八分,身弱者五六分,临卧热陈酒送下。
22.阳和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熟地黄一两,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姜炭五分,麻黄五分。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用法:上酒水各半,煎去渣,入鹿角胶溶化和服。
23.犀黄丸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于醒消丸内去雄精,加犀黄三分。用法:为丸,每服三钱,热陈酒送下。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功效:解毒散结。
24.阳和解凝膏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新鲜大力草(即牛蒡子草,连根叶)三斤,白凤仙花四两(活者)。上用香油十斤,将二味熬枯去渣,次日再入后药。川芎四两,川附子、桂枝、大黄、当归、草乌、川乌、地龙(无则用穿山甲)、僵蚕、赤芍,上熬枯,住火片时,油将冷,用夏布滤净渣,将油称准斤两,用细绢将油入锅内,要清净为度。即以湿粗纸罨火,将油锅移冷灶上,下后药末。制乳香末、制没药末各二两,麝香末一两,苏合油四两。
功效:温阳化湿,消肿散结。
用法:上将三味研极细,同药合油入膏熔化搅匀,半月后摊贴。
25.抑阴散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草乌二两,南星、独活(去节)、香白芷、野狼毒各一两。
功效:温阳散结。
用法:上为细末,葱汁调涂。
原文:“生于肩之上,耳之前后。初起肿核皮色如常,日渐长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痛,半载两日,以阳和汤、犀黄丸早晚轮服,外敷抑阴散。如溃,贴阳和解凝膏,内亦以阳和汤、犀黄丸轮服,日日不间,可冀收功。若经久溃,气血衰弱,形体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人,愈久愈大,越溃越坚者,俱属败证不治。”“初起宜服紫元丹消之,每隔两日进一服,所隔之两日,以阳和汤、犀黄丸早晚轮服,外敷抑阴散。如溃,贴阳和解凝膏。内亦以阳和汤、犀黄丸轮服,日日不间,可冀收功。”
26.疏肝溃坚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夏枯草、僵蚕(炒)各6g,香附子(酒炒)、石决明(煅)各4.5g,当归、白芍(醋炒)、陈皮、柴胡、抚芎、穿山甲(炒)各3g,红花、片子姜黄、甘草(生)各1.5g。
功效:疏肝解郁,行瘀散坚。
用法:加灯心1.5米为引,用水600mL,煎成200mL,空腹时热服。
27.香贝养荣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土炒)6g,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芎䓖、当归、贝母(去心)、香附(酒炒)、白芍(酒炒)各3g,桔梗、甘草各1.5g。
功效:补气养血。
用法:上药用水400mL,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300mL,空腹时服。
原文:“此证初小渐大,难消难溃,即溃难敛,疲顽之证也。初起气实者,宜服疏肝溃坚汤;气虚者,宜服香贝养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