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的辨治思路,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从起初的以症状为主进行辨证治疗,逐渐演变为辨病辨证治疗。由于中医辨证难以进行规范统一,为了形成较为统一的辨治标准,近年中医肿瘤领域专家组提出,在辨病的基础上,以证候要素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标准的规范化工作,并被《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采纳,成为鼻咽癌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予以规范和推广。
临床上鼻咽癌虚实夹杂,可数型并见。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报道及国内中医肿瘤专家意见,可将鼻咽癌证候要素大致分为以下6种。
主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
主舌:舌质淡。
主脉:脉虚无力。
或见症:面色淡白或 白,涕血,自汗,纳少,腹胀,夜尿频多,畏寒肢冷。
或见舌:舌边齿痕,苔白滑,薄白苔。
或见脉:脉沉细,脉细无力,脉沉迟。
主症: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涕血鲜红。
主舌:舌质红。
主脉:脉细数无力。
或见症:盗汗,便秘,耳鸣如蝉,面白颧赤,唇红,头晕目眩、腰腿酸软无力,骨蒸潮热,发梦遗精,小便短少。
或见舌:舌光无苔,舌体瘦小,少苔或有裂纹。
或见脉:脉细数,脉沉细,脉细涩。
主症:口苦身热,尿赤便结,鼻塞浓涕。
主舌:舌红绛。
主脉:脉数。
或见症:面红目赤,衄血、发斑,躁扰发狂,痈脓,壮热汗出,口苦咽干,尿黄便结。
或见舌:舌红绛,舌红瘀斑,苔黄燥,苔黄厚。
或见脉:脉洪数,脉细数。
主症:头晕头痛,刺痛固定,肌肤甲错。
主舌:舌质紫黯。
主脉:脉细涩。
或见症:夜间为甚,涕血不止,面色黧黑,口唇爪甲紫黯,视物模糊或复视,肌肤甲错,体表肿块,皮下紫斑,腹部青筋外露,下肢筋青胀痛,经闭。
或见舌:舌质黯红,舌质青紫,舌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曲张。
或见脉:脉细缓,脉沉迟。
主症:胸脘痞闷,恶心纳呆,鼻塞涕多。
主舌:舌淡、苔白腻。
主脉:脉滑。
或见症:瘰疬痰核,头晕头重,纳呆呕恶,咳嗽咯痰,痰质黏稠,喉中痰鸣,肢体麻木。
或见舌:舌淡、苔白滑,舌黯红、苔黄,苔白滑。
或见脉:脉滑数,脉弦,脉细滑,脉濡细。
主症:头胀头痛,痛无定处。
主舌:舌黯淡。
主脉:脉弦。
或见症:头部、胸胁胀闷,局部疼痛,攻窜阵发,烦躁易怒,衄血,食后饱胀,胁肋窜痛,肢体麻木,尿少不畅,大便干结,女性患者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或见舌:舌黯红,舌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苔白腻。
或见脉:脉弦紧,脉弦涩。
参考《中医诊断学》的证候确定方法如下。
●符合主症2个,并见主舌、主脉者,即可辨为本证。
●符合主症2个,或见症1个,任何本证舌、脉者,即可辨为本证。
●符合主症1个,或见症不少于2个,任何本证舌、脉者,即可辨为本证。
临床应用时,先收集临床症状及体征,依据证候要素的辨证方法确定患者所具备的证候要素,随后将证候要素进行整合,即得出该患者复合证型。
鼻咽癌常见证候类型如下。
表4-1 鼻咽癌常见证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