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脑瘤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其中医治则主要为扶正祛邪,但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又需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选择相应的治则治法,如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间的患者,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对体力尚可,但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的患者,中医治疗则以祛邪为主;对手术后患者、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以及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中医治疗则以扶正祛邪为主,并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扶正与祛邪的侧重。
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脑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西医治疗根据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原则进行,中医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4种治疗方式。
适应人群: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间的患者。
治疗原则:以扶正为主。
治疗目的:减轻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围手术期,或与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同步。
适应人群: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的患者。
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
治疗目的:提高上述治疗方法的疗效。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与化疗同步。
适应人群:手术后无须辅助治疗或已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治疗目的:防止复发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3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适应人群: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治疗目的:控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或下一阶段放化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辨证汤药±口服中成药±其他中医治法。
治疗周期: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适应人群:对于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脑瘤患者,采用单纯中医的治疗方式。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治疗目的: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口服中成药或辨证汤药±中医其他疗法。
治疗周期:14~30天为1个治疗周期。
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脑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扶助正气、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促进康复等作用。
(1)手术结合中医治疗
①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作时止,眩晕耳鸣,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选方: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或当归补血汤加减(《内外伤辨惑论》),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肉苁蓉、鸡内金。若具动则汗出、怕风等表虚不固之证,加防风、浮小麦。
②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选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若胃阴亏虚,加沙参、石斛、玉竹;若兼痰湿证者,加茯苓、半夏、薏苡仁、瓜蒌。
(2)放疗结合中医治疗
①热毒瘀结
临床表现:头胀痛,发热,皮肤黏膜溃疡,咽喉肿痛,视物模糊或复视,面麻舌㖞,心烦不寐;或见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多见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皮炎,或者放疗引起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活血解毒。
选方: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
辨证加减:若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破溃者,黄连、黄柏、虎杖煎汤外敷;若面麻、舌㖞、复视,加蜈蚣、钩藤;若高热不退,加水牛角、白薇、紫雪丹;若头痛头晕重者,加牛膝、泽泻;若胃阴伤、胃失和降者,加石斛、天花粉、竹茹、半夏、旋覆花;若大便秘结,加生地黄、大黄;若痰湿偏重者,加半夏、瓜蒌、浙贝母。
②气阴亏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咽喉不适,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纳呆,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多见于放射性损伤后期,或迁延不愈,损伤正气者。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
选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沙参、党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天花粉、五味子。
辨证加减:若舌质红绛或青紫、舌边尖瘀点或瘀斑,加丹参、赤芍、红花;若气血亏虚,加何首乌、黄精、补骨脂、鸡血藤、黄芪。
(3)化疗结合中医治疗:中药可以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生存率。配合中药减轻化疗药的毒副作用,维护和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和内环境的稳定,不失为提高脑瘤治疗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①脾胃不和
临床表现:胃脘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舌体多胖大,舌苔薄白、白腻或黄腻。多见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选方: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加减,或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组成: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或半夏、橘皮、枇杷叶、麦冬、竹茹、赤茯苓、人参、甘草。
辨证加减:若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党参、焦白术;若肝气犯胃者,加炒柴胡、佛手、白芍。
②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疲乏、精神不振、头晕、气短、纳少、虚汗、面色淡白或萎黄,脱发,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多见于化疗引起的疲乏或骨髓抑制。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选方: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或当归补血汤加减(《内外伤辨惑论》),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肉苁蓉、鸡内金。
③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脱发。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辨证加减:若阴虚内热重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若阴阳两虚者,加菟丝子、杜仲、补骨脂。兼脱发者,加制首乌、黑芝麻。
(4)放化疗后结合中医治疗:手术后已完成辅助治疗的患者,采用中医巩固治疗,能够防止复发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放化疗完成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采用中医维持治疗,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或下一阶段放化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辨证论治同“单纯中医治疗”。
对于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脑瘤患者,采用单纯中医治疗,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①痰湿内阻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恶心呕吐痰涎,或伴有喉中痰鸣,身重肢倦,纳呆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或弦滑。
治疗原则:软坚散结,涤痰祛湿。
选方:夏枯草膏(《丸散丹膏集成》)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辨证加减:若舌底脉络增粗,舌质有瘀斑者加赤芍、川芎、水红花子;口苦干渴有热象者加黄芩、焦山栀;呕吐者以生姜擦舌后送服中药;头痛明显者加全蝎3g研末冲服;纳呆甚者加砂仁、佛手。
②瘀血内阻
临床表现:头痛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肢体偏瘫,大便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色紫增粗或迂曲,苔薄白,脉细涩而沉。
治疗原则:活血消肿,祛瘀化积。
选方:脑瘤饮(见注)合三棱煎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辨证加减:若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视物不清加决明子、青葙子、枸杞子;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茯神、龙齿;神疲倦怠、口干引饮者以西洋参煎汤代茶;大便干者加蜂蜜,以润肠通便。
③火毒炽盛
临床表现:头痛头胀,如锥如刺,烦躁易怒,呕吐频作,或呈喷射状,面红耳赤,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白而干,脉弦数。
治疗原则:泻火解毒,清肝散结。
选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辨证加减:若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姜竹茹、姜黄连、石决明,另吞羚羊角粉,一日3次,每次3g。
④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作时止,耳鸣眩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虚细。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祛风通窍。
选方: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辨证加减:若头痛甚者加全蝎、莪术;视物不清或复视者另服石斛夜光丸;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何首乌;自汗、盗汗加黄精、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功效: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三棱: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石见穿: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
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猫爪草:味甘、辛,性温,归肝、肺经。功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水红花子: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散血消癥,消积止痛。
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白花蛇舌草:味甘、淡,性凉,归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半边莲:味辛,性平,归心、小肠、肺经。功效: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狗舌草:味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羊乳:味甘,性微温。功效:补虚,润燥,和胃,解毒。
海藻:味苦、咸,性寒,归肝、胃、肾经。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归肺、肝、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瘀利尿。
九香虫:味咸,性温,归肝、脾、肾经。功效:理气止痛,温中助阳。
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鳖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重楼: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壁虎: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祛风,定惊,止痛,散结。
土鳖虫: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露蜂房:味微甘,性平,有小毒,归肝、胃、肾经。功效:祛风止痛,攻毒消肿,杀虫止痒。
龙葵:味苦、微甘,性寒,有小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制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泽漆: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脾、肺经。功效: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
[引经药]
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
(1)斑蝥酸钠维生素B 6 注射液:抗肿瘤药。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及白细胞低下症。
(2)艾迪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等。
(3)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及消化道肿瘤。
(4)小金胶囊: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用于阴疽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多发性脓肿,瘿瘤,瘰疬,乳岩,乳癖。
(5)西黄胶囊: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毒瘀互结,痈疽疮疡,阴疽肿痛,多发性脓肿,淋巴结炎,寒性脓疡属上述证候者。
(6)西黄丸:清热解毒,和营消肿。用于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等。
(7)加味西黄丸: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痈疽疮疡,多发性脓肿,淋巴结炎,寒性脓疡。
(8)复方斑蝥胶囊:破血消瘀、攻毒蚀疮,用于多种恶性肿瘤治疗,尤适宜于辨证属毒瘀互结者。
(9)平消胶囊: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解毒止痛,用于毒瘀内结所致的肿瘤患者,具有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作用。
(10)片仔癀胶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用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1)康莱特注射液:益气养阴、消癥散结。用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虚湿困型脑瘤、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原发性肝癌等。
(2)消癌平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用于脑瘤、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并可配合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
(3)榄香烯注射液:合并放、化疗常规方案对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脑瘤、骨转移癌等恶性肿瘤可以增强疗效,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并可用于介入、腔内化疗及癌性胸腹水的治疗。
(4)得力生注射液:益气扶正,消癥散结。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气虚瘀滞证,症见右肋腹积块、疼痛不移、腹胀食少、倦怠乏力。
(5)康艾注射液:益气扶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及减少症。
(6)康力欣胶囊: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用于乳腺恶性肿瘤见于气血瘀阻证者。
(7)威麦宁胶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邪扶正,配合放、化疗治疗肿瘤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单独用于不适宜放、化疗的肺癌患者的治疗。
(1)参芪扶正注射液:益气扶正。用于肺癌、胃癌气虚证的辅助治疗。与化疗合用有助于提高疗效、保护血象。
(2)注射用黄芪多糖:益气补虚。用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气短、食欲不振属气虚证因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生活质量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
(3)猪苓多糖注射液: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病有一定疗效。与抗肿瘤化疗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4)贞芪扶正颗粒:补气养阴,用于气阴不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配合手术、放疗、化疗,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5)生血丸:补肾健脾、填精养血,用于脾肾虚弱所致的面黄肌瘦、体倦乏力、眩晕、食少、便溏;放、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等。
(6)芪胶升白胶囊:补血、益气。用于气血亏损证所引起的头昏眼花、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以及白细胞减少,见上述证候者。
(7)地榆升白片:白细胞减少症,也可用于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
(8)益血生胶囊:健脾生血,补肾填精。用于脾肾两亏所致的血虚诸症,各种类型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一定疗效。
(9)血康口服液: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10)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适用于脑瘤中后期及术后、放化疗后体虚及肾虚者。
(1)复方苦参注射液: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用于癌肿疼痛、出血。
(2)华蟾素注射液:解毒、消肿、止痛。用于中、晚期肿瘤。
(3)华蟾素片: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多种中、晚期肿瘤。
(4)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适用于各型见窍闭神昏、颈项强直者。
1.鲜金剪刀草根适量,清水洗净,加少量食盐捣烂,外敷于肿瘤相应的部位,厚度0.5~1.0cm,24~36小时取下即可。局部灼痛,皮肤起疱,用针挑破。用于颅内肿瘤。
2.蚯蚓30g,冰片1g,麝香0.5g。蚯蚓焙干研末,与冰片、麝香共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次用1丸,纳鼻中,每天1~2次,适用于恶性脑胶质瘤头痛较甚者。
附三:治则治法古今选要
(一)古代论述
1.清热化痰开窍
《医方选要》:“内夹痰饮者,消而导之。”
《杂症会心录》:“若实火眩晕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暴发,其渴必引饮,其脉必洪数,其呕酸苦水之味运稍定,其饮食寒冷之物运稍缓,其大便燥结解后运稍止,无非风火相搏,实热为害。盖有余则上盛而火炎,壅塞则火炽而旋转,此实火之运也。治虚火者,宜六味汤,逍遥散之属,滋阴以制火,疏肝以养脾。治实火者,宜三黄汤竹叶石膏汤之属,清降以抑火,辛凉以泻热。所谓虚火可补,实火可泻也。
2.化痰熄肝
《张聿青医案》:“眩晕呕吐,舌本牵强,脉滑苔腻,火升右太阳作痛,肝阳夹痰上升,宜化痰熄肝。”
3.活血化瘀
《医林改错》:“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4.补益气血
《医方选要》:“气虚者,补气;血虚者,养血。”
《不知医必要》:“《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此症虚者十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间亦有之。原其所由,或因劳倦过度,或因饥饱失时,或因呕吐伤上,或因泄泻伤下,或因大汗亡阳,或因大醉伤阴,或因被殴夺气,或因焦思不释,或因男子纵欲,或因妇人血崩,皆能致之。须服补气补血等药,切不可服寒凉消散之剂,以伐其生气。”
5.调补肝肾
《类证治裁》:“顾内风肆横,虚阳上升,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法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既平,眩晕斯止。”
(二)现代医家观点和治疗特点
朴炳奎认为脑瘤主要病因病机为三焦虚损、痰瘀闭窍、风邪内动,并据此提出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治其本,化痰开窍、祛瘀、通络、息风,兼以抗癌解毒治其标的法则。临证之时,还当注意分期论治,权衡邪正盛衰,标本兼顾,攻补并用。在药量方面,朴炳奎认为,治疗脑瘤用药宜轻不宜重,反对“大方重药”。
李佩文认为脑瘤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临证上他更重视“风”与“痰”在脑瘤发病中的作用,强调病位不仅在脑,更要关注于肝。肝阳上亢、痰热上扰、瘀血内阻、气血双亏、肝肾阴亏5种基本证型分别施以平肝潜阳息风、清热化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窍、益气补血、补肾填精的治法,主张抗肿瘤药物、利水药物、虫类药、清利头目药物、引经入脑药等的配合使用。
刘嘉湘认为脑瘤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应当依据标的轻重缓急决定治疗原则。疾病早期或标实明显时以“化痰软坚”“行气活血散瘀”为主;中晚期标本互见,虚实夹杂,提倡标本兼顾,大多分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两型,治疗多以益气行瘀或平肝潜阳加以软坚化痰之法。
周仲瑛认为脑瘤的基本病机是风痰瘀阻,肝肾亏虚,清阳失用,以“祛邪先于扶正”为基本治疗原则,基本病机中的肝肾阴虚为缓,风痰瘀毒郁滞清窍为急,治疗应首重祛邪,祛风化痰、活血散结、解毒通络以治其标。
孙桂芝基于“脑瘤者,痰瘀交阻或气血郁结皆有之”“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采用补益心脾、祛瘀散结的方法治疗脑瘤。
花宝金认为本病多是虚实夹杂发病,虚是脾气不足、肝肾亏虚;实是痰、风、毒结所致。病位不仅在脑,还和脾、肝、肾有关。治疗上强调息风化痰、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兼解毒散结之法,并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林丽珠认为脑瘤的主要病机为风、痰、瘀、毒、热、虚,其发病以风痰阻窍、瘀毒互结为标,肝肾亏虚为本,提出治疗大法为补肾健脾益气阴,息风涤痰祛毒瘀。
马纯政认为脑瘤的发生是因正虚邪盛,宿痰聚于颅内所致,故在治疗上强调行气化痰,活血通络。术前癌毒力大,以行气化痰,配合散结解毒为主;术后身体虚弱,正气受损,以健脾扶助正气为主;放化疗期间损伤气阴,以益气养阴,兼活血消瘀为主。
钱伯文认为脑瘤是以痰浊上扰、清窍受蒙、气血郁结为主证,擅用化痰开郁、消肿散结之品,治疗痰瘀互结型脑瘤收效甚佳。
山广志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化瘀攻毒,益气化痰、活血通络,益肾填精、祛风解毒,健脾益肾、化痰散结之法。
王禹堂认为脑瘤主要责之于痰,瘀血常在脑瘤后期有所兼夹,故灵活运用祛风、化痰、化瘀之法。
附四:方剂选要
(一)上古至隋唐时期
上古至隋唐时期,此期主要从汉朝的《伤寒杂病论》开始,出现体系化的方剂,之后不断丰富发展。
1.天南星丸
来源:《素问·奇病论》
组成:天南星(炮)、硫黄(研)、石膏(研)、消石(研),各等分。
功效:补肾化痰,通窍止痛。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三时服。
原文:“肾虚犯大寒,头痛,齿亦痛,痛之甚,数岁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主之。治厥逆头痛,齿痛骨寒,胃脉同肾脉厥逆,头痛不可忍之。”
2.华佗治中风神方
来源:《华佗神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姜五两。
功效:祛风通窍止痛。
用法:先以水一斗一升,煮麻黄三沸,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极效。
原文:“凡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宜急用。”
3.华佗治眩晕神方
来源:《华佗神方》
组成:人参、当归、防风、黄芪、芍药、麦门冬各一两,独活、白术、桂心各三两。
功效:补益气血。
用法: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原文:“本症由血气虚,风邪入于脑,而引目系故也。盖脏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目并上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
(二)宋至金元时期
宋至金元时期的医家对脑瘤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症状进行辨证论治,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疗效较好的方药。
1.石膏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石膏二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荠苨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甘菊花半两,独活半两,芎䓖半两,黄芩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功效:清热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计时候,温服。忌炙煿热面。
原文:“夫风头痛者,凡人体虚,外伤风邪,流入阳经,行于六腑。或腠理开张,风毒疼注于风府,故心隔烦热,头面虚汗,上焦壅滞,故令头重疼痛也。治风头痛,心烦体热,宜服石膏散方。”
2.芎䓖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芎䓖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葛根一两(锉),旋覆花半两,白蒺藜二两(微炒,去刺),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石膏二两,甘菊花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功效:祛风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原文:“治风头痛,或时旋转,宜服芎䓖散方。”
3.防风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防风一两(去芦头),川升麻一两,黄芩一两,赤芍药一两,蔓荆子一两,石膏一两,葛根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功效:祛风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入淡竹沥半合,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温服。
原文:“治风头痛掣动,宜服防风散方。”
4.山茱萸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山茱萸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柴胡一两(去苗),薯蓣一两,旋覆花半两,石膏一两。
功效:降逆止呕,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调鸡子清一枚服之。
原文:“治风头痛,目眩心闷,时复发甚,宜服山茱萸散方。”
5.木乳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木乳一两(酥炙),旋覆花半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石膏二两,甘菊花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芎䓖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荆芥三分。
功效:祛痰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之。
原文:“治风头痛,胸膈多痰,时复晕闷,宜服木乳散方。”
6.乌金煎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黑豆一升(净淘),独活一两,荆芥一两,石膏三两,黄芩一两。
功效:清热祛风,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细锉,以水五大盏,煎至一大盏,入无灰酒一升,搅滤去滓,不计时候,再煎如稀膏,盛于瓷合中,每服,食后用温酒调下一茶匙。
原文:“治风头痛,语涩健忘,宜服乌金煎方。”
7.沐头方一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甘菊花二两,独活二两,莽草一两,皂荚一两,桂心一两,杜蘅半两,防风一两,细辛一两,川椒一两,茵芋一两,白芷一两,石膏四两。
功效:祛风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筛为散,每用四两,以水一斗二升,煎取八升,去滓,于暖室中,稍热淋头,热擦之,如有汗出,切宜避风。
原文:“治风头痛沐头方。”
8.沐头方二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蔓荆实一两,玄参一两,芎䓖一两,石膏半斤,葛根三两(锉),甘菊花三两。
功效: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筛分为三度用,每度,以米泔汁一斗二升,煮取八升,去滓,于暖室中,稍热沐头,如汗出,宜避风。
原文:“治风头痛,或头旋目眩,四肢烦疼,坐卧不安,宜用此沐头方。”
9.吹鼻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瓜蒂末一钱,地龙末一钱,苦瓠末一钱,硝石末一钱,麝香末半钱。
功效: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末,都研令匀,先含水满口,后搐药末半字,深入鼻中,当取下恶物,神效。
原文:“治风头痛,及偏头疼,宜用吹鼻散方。”
10.防风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防风一两(去芦头),甘菊花一两,赤芍药二两,石膏四两,葛根一两(锉),柴胡二两(去苗),蔓荆子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功效:清热化痰,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两(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更煎二三沸,不计时候,温服,忌炙煿热面大蒜等。
原文:“治上焦风壅头痛,口干烦热,宜服方。”
11.旋覆花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旋覆花半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蔓荆子一两,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甘菊花半两。
功效:清热降气,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热面炙煿物。
原文:“治胸膈风壅上攻,头痛不止,宜服旋覆花散方。”
12.石膏丸方一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石膏一两(细研以水飞过),马牙硝半两,太阴玄精半两,硫黄半两,雄黄半两,朱砂半两。
功效:清热除烦,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都细研,入麝香末一钱,重研令匀,用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葱汤下五丸。
原文:“治头痛不止,心神烦闷,宜服石膏丸方。”
13.附子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前胡半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半两,石膏二两(捣碎),芎䓖半两。
功效:温阳祛痰,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细锉和匀,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原文:“治痰厥头痛,胸满短气,呕吐白沫,饮食不消,附子散方。”
14.防风散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防风一两(去芦头),甘菊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前胡一两(去芦头),石膏二两(细研,水飞过)。
功效:化痰息风,通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后,以生姜茶清调下二钱。
原文:“治痰厥头痛,防风散方。”
15.石膏丸方二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石膏二两(细研,水飞过),甘菊花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防风二两(去芦头),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功效:清热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及夜临卧时,以温水下二十丸。
原文:“治痰厥头疼,目眩,心膈不利,石膏丸方。”
16.痰厥头痛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灶下墨一两,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
功效:祛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
原文:治头痛如破,非中风冷所得,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名为痰厥头痛,宜服此方。
17.玉露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为末,用姜汁和作饼子,焙)、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各二两,龙脑(研)一分,白矾(研)。
功效:降逆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五味,以前三味捣罗为末,研入白矾、脑子令匀,煮生姜汁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原文:“治风痰气厥,攻击头痛,胸膈不利,呕逆食少,玉露丸方。”
18.菊花散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菊花一两,白附子(炮)三分,防风(去叉)半两,甘草(炙)一分,枳壳(去瓤,麸炒)三分。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腊茶清调服,不计时候。
原文:“治风痰气厥,头疼昏眩,菊花散方。”
19.牛黄铁粉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牛黄(研)一钱,铁粉(研)一两半,水银沙子、半夏(生)、天南星(炮)各一两,腻粉(研)一分,粉霜(研)二钱,丹参(研)三分,干蝎(去土炒)一分,白附子半两(生)。
功效:祛痰宽胸,开窍止痛。
用法:上一十味,捣研为细末,拌匀,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以生姜汤下,临卧服,如要动利,服二十丸。更看脏腑虚实加减。
原文:“治风痰气厥头痛,心胸壅滞,喘满恶心,牛黄铁粉丸方。”
20.化痰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半夏(汤洗去滑,别捣取末)二两,天南星(炮)、白附子(炮)、丹砂(细研)各一两,槟榔(煨锉)半两,丁香一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六味,除半夏外,捣研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原文:“治风痰气厥头痛,利胸膈,进饮食,化痰丸方。”
21.犀角半夏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犀角(生镑)、木香、桔梗(锉炒)各半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二两,天麻、人参各一两,丹砂(细研)、槟榔(煨锉)、青橘皮(浸去白,焙)各三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九味,捣研为细末,拌和匀,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淡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原文:“治风痰攻冲头痛,利咽膈。和胃气,进饮食,去风气。犀角半夏丸方。”
22.乳香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乳香一两(以姜自然汁一盏,煮乳香令软,于乳钵内研细,滤去滓,入面少许,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半夏(汤洗七遍,焙)二两,铁粉(研,水飞过)、丹砂(研,水飞过)、铅白霜(研)各一两,天南星半两(生用),皂荚根白皮(锉)二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七味,除乳香膏外,捣研为细末。拌和再研匀,以乳香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以生姜薄荷汤下,食后服。
原文:“治风痰攻击,头痛恶心,胸膈烦满,咽干多渴,乳香丸方。”
23.金犀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金箔三十片,犀角(镑)一两,龙脑(研)一钱,麝香(研)一分,丹砂(研,水飞过)二两,胆南星一两,半夏二两(洗去滑,焙),天麻半两,白矾一两(枯过),丁香一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一十味,捣研为细末,拌和再研匀,入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以温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原文:“治风痰气厥,攻击头痛,痰逆恶心,退风壅化痰,金犀丸方。”
24.芎䓖汤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芎䓖、独活(去芦头)、旋覆花、防风(去叉)、藁本(去苗土)、细辛(去苗叶)、蔓荆实各一两,石膏(碎)、甘草(炙)各半两。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二片,荆芥三五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稍热服之。
原文:“治胸膈风痰,气厥上攻,头痛呕吐痰饮。芎䓖汤方。”
25.天南星丸方一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天南星(炮)、半夏(浆水浸三日,切作片,焙)、白附子(炮)各一两,木香一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末,以生姜汁搜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原文:“治风痰壅盛,胸膈不利,攻击头痛,天南星丸方。”
26.麝香天麻丸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天麻(酒浸一宿,焙干)、芎䓖、防风(去叉)各一两,甘菊花三分,天南星一个及一两者(先用白矾汤洗七遍,然后水煮软,切作片,焙干),麝香(研)二钱。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六味,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细嚼,荆芥汤下,不拘时候。
原文:“治风痰气厥,头痛目眩,旋运欲倒。四肢倦怠,精神不爽,多饶伸欠,眠睡不宁,麝香天麻丸方。”
27.天南星丸方二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天南星(用韭汁煮软,切作片,焙干)半斤,芎䓖三两,香墨(烧研)半两。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三味,捣研为末,以白面煮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原文:“治风痰气厥头痛,呕吐痰涎,天南星丸方。”
28.前胡饮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前胡(去芦头)、赤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半夏(汤洗七遍,去滑)、枇杷叶(炙去毛)、旋覆花等分。
功效:化痰开窍止痛。
用法:上七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煎取七分,去滓温服,食后良久服。
原文:“治痰饮呕逆,头目不利,前胡饮方。”
(三)明清时期
1.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半夏(姜制)一钱半,白术二钱,天麻、茯苓(去皮)、陈皮、苍术(米泔浸,焙)、人参(去芦)、神曲(炒)、麦蘗(炒)、黄芪(去芦)、泽泻以上各一钱,干姜(炮)、黄柏各半钱。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原文:“治头旋恶心,烦闷气喘短促,心神颠倒,兀兀欲吐,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若头痛眩晕,身重如山,不得安卧,并皆治之。”
2.三五七散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天雄(炮,去皮脐)、细辛(去土)各三两,山茱萸(去核)、干姜(炮)各五两,防风(去芦)、山药各七两。
功效:温阳祛寒息风。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温酒调服。
原文:“治阳虚风寒入脑,头痛目眩,转运如在舟车之上,耳内蝉鸣,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
3.人参前胡汤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人参八分,前胡(去芦)、南星(汤炮)、半夏曲、木香、枳壳(炒)、橘红、赤茯苓、紫苏、甘草(炙)以上各一钱三分。
功效:化痰息风。
用法:上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原文:治风痰头运目眩。
4.蔓荆子散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蔓荆子、甘菊花、半夏、羚羊角(镑)、枳壳(麸炒)、茯神(去木)、芎䓖、黄芩、防风以上各七钱半,麦门冬(去心)、石膏各一两,地骨皮、赤箭、细辛、甘草(炙)以上各半两。
功效:祛风清热,利头目。
用法:上咀,每服六钱,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
原文:“治风气头旋运闷,起则欲倒。”
5.川芎散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川芎、白术各三钱,北细辛、白茯苓、粉草以上各一钱,桂枝半钱。
功效:疏风利湿。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有痰,兼青州白丸子服之。
原文:“治眩晕,恶风自汗,或身体不仁,气上冲胸,战摇如在舟车之上。”
6.人参汤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人参、白术、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洗)、防风各一两,独活(去苗)、官桂(去皮)、黄芪、芍药以上各一两半。
功效:补气健脾。
用法: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
原文:“治风头眩,但觉地屋俱转,目闭不敢开。”
7.白术散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白术、厚朴(去皮,姜制)、甘菊花各半两,防风(去叉)、白芷、人参(以上)各一两。
功效:补气健脾利湿。
用法:上咀,每服五钱,用水一盅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食远温服。
原文:“治风邪在胃,头旋不止,复加呕逆。”
8.香橘饮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木香、橘皮(去白)、白术、半夏曲、白茯苓、缩砂以上各二钱,丁香、甘草(炙)各五分。
功效:补气健脾。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原文:治气虚眩晕。
9.芎菊散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芎䓖、甘菊花各一两,白僵蚕(炒)、细辛(去叶)、防风(去叉)、羌活以上各三分,旋覆花、草决明、蝉蜕(洗)以上各一钱,天麻、密蒙花、荆芥穗、甘草(炙)以上各半两。
功效:理气疏风。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汤点亦可。
原文:治诸阳受风,头目旋运,目视昏暗,肝气不清。
10.羌活汤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羌活、前胡(去苗)、石膏(研碎)、白茯苓、芎䓖、枳壳(麸炒)、黄芩(去黑心)、甘菊花、防风、细辛(去叶)、甘草(炙,锉)、蔓荆子、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焙,以上)各一两。
功效:祛风除湿。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鸡苏三叶,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原文:治风头眩,筋脉拘急,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11.天麻羌活丸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天麻、羌活、白芷、藁本(去苗土)、芎䓖、芍药、细辛、麻黄以上各二两,牛黄(别研)、麝香(别研)各一分。
功效:祛风除湿。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二丸,不拘时,研薄荷酒下。
原文:“治头目风眩,邪气鼓作,时或旋运。”
12.芎犀丸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川芎、朱砂(研,内一两为衣)、石膏(研)、片脑以上各四两,人参、茯苓、甘草(炙)、细辛以上各二两,犀角(生用,镑)、栀子各一两,阿胶(蛤粉炒)一两半,麦门冬(去心)三两。
功效:清热祛风。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原文:“治偏正头疼,及风眩目运,一边鼻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服芎、蝎等药不效者,服此不十服愈,及治喷嚏稠浓。”
13.人参丸
来源:《医方选要》
组成:人参、白术、旋覆花(炒)、甘草(炙,以上)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枳壳(麸炒)、前胡以上各二两,木香半两。
功效:益气化痰降逆。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
原文:“治风头旋目眩,痰逆恶心,胸膈痞滞,咳嗽痰涎,喘满呕逆,不欲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