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医肿瘤学术思想的成熟、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肿瘤学术思想逐步成熟的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学术争鸣风气极盛,乃中医流派逐渐形成的非常时期。宋代朝廷成立了“御药院”“尚药局”“惠民局”“广惠局”等机构,都属于国家统一管理药品的职能部门。宋代太医局编写并出版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官方就当时太医院搜罗的各家验方汇编而成的,是宋代的医方大成,促进了中药成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成方。金元时期,各个医家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从不同的临床实践角度,不同的临证体会阐发,各自总结所特有的学术见解和诊疗经验,形成了历史上颇具盛名的金元四大家。如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以刘河间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其中东垣、丹溪分别崇尚补土、滋阴,不仅为扶正培本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扩展了治疗方法。

一、“癌”作为病名提出

1170年,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中第一次用“癌”字,在“痈疽五发”篇中说“一日癌,二日瘭,三日疽,四日痼,五日痈”,将“癌”作为一个特定的病名。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癌描述说:“捻捻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癌”字的应用,说明医家们对恶性肿瘤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太平圣惠方》:强调五脏调和

《太平圣惠方》可反映宋代以前中医对有关肿瘤方面的认识概况和研究成果。书中认为虚劳积聚的发生是由于阴阳虚损,血气凝涩,以致经络不宣通而致。“夫虚劳积聚者,脏腑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气伤损,血气凝涩不宣通于经络,故成积聚于内也。”提示治疗上应该以调和阴阳、补虚与活血为主。虚劳癥瘕的成因为人体虚弱,加之脾胃气弱,复为寒冷所乘而致,治疗应以温补脾胃为主。“夫虚劳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积滞,冷饮食不能消化所致也。结聚牢强,按之不转动者为癥,推之转移则为瘕也。今虚劳之人,脾胃气弱,不能消化水谷,复为寒冷所乘,故结成此病也。”作者对癖症做了进一步阐述,“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否隔,三焦否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内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即聚而成癖也。癖者,谓癖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说明了五脏调和在肿瘤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也提到“痰毒”:夫痰毒者,由肺脏壅热,过饮水浆,积聚在于胸膈,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

三、金元四大家:发挥肿瘤证治学说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肿瘤证治起到很大影响,促进了治疗的发展。

(一)寒凉派刘河间

寒凉派刘河间以火热致病说,为肿瘤的清热解毒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表明,恶性肿瘤的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疼痛、肿瘤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黄苔、舌质红绛、脉数等热性证候,即有热毒内蕴表现,宜以清热解毒治疗。大量中草药筛选经验表明,抗肿瘤活性物质也以清热解毒类中药为多。

(二)攻下派张从正

攻下派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明确提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把精神因素作为病因之一,而这种关系只是近年才引起西医的重视。张从正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可也,速去之可也。”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所以临床常用以毒攻毒、破坚散结等方药。张元素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此虽泛指一切积滞,然也包括肿瘤在内。罗天益师承张元素、李东垣,故所撰《卫生宝鉴》强调“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生化,致成积聚结块”。

(三)补土派李东垣

李东垣认为元气最重要,而元气又赖胃气以灌养,故补益元气须从脾胃下手,据此建立了以补脾胃为主的学派,并提出通过调理脾胃不但能治疗脾胃病,也能治疗其他脏腑的多种虚弱症。李东垣指出,内伤疾病的形成是脾胃受损,耗伤元气的结果,在治疗上,重视健脾益气、升阳益气的法则,创制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等。癌症患者多为老年人,老年患者脾胃气虚者居多,加之肿瘤的恶性消耗,不可能专用攻削而损其正气,故“扶正固本”为治癌一大要法。扶正固本,相当重要的就是补脾胃之气,这对延缓病程、提高生存率,为患者争取到更多治疗时机,非常有益。

(四)养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论。他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又鉴于当时“局方”多用辛香燥烈之流弊,提出了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存阴精,勿动“相火”,提出了阴虚火盛补肾阴的治疗方法。另外,朱丹溪也重视攻邪。《丹溪心法》认为积聚痞块是由痰饮、血块积滞而成,所以治疗当用“淬火、清痰,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朱氏大补喜用人参,消积行血常用大黄、朴硝(制成膏丸,软坚而不泻)、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鳖甲、硇砂、南星等。朱氏所谓痞块,虽非专指肿瘤,但确也包括肿瘤。现在治疗食管癌用硇砂,治肝癌用鳖甲,治宫颈癌用三棱、莪术等,皆有一定疗效,大多与朱氏用药有一定渊源。

四、其他

这个时期对肿瘤的病机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各种不同的肿瘤有了更加清楚的描述和发微。如严用和《济生方·五脏门》中有五脏六腑虚实论治,关于五脏六腑虚证论治的内容颇为丰富,并提出了“补脾不如补肾”的治疗原则;《圣济总录·瘿瘤门》从气血流行的角度作了论述,认为“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病所以生”。初为小核,寝以长大,若杯盂然,不痒不痛,亦不结强。强调“瘤”与气血流行关系密切,因此行气、活血亦为治疗肿瘤两大重要方法。

总体看来,金元时期的医家对肿瘤的认识、肿瘤证治体系在逐渐完善。 Ps0AGR6cqUMTDvs2LRi4N7kaIOae7nLsJAYnT9ykyOvN03nIsLyi1KhqjxUM+r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