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食管癌中药同其他中药一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是发生概率较低。常见毒副作用有以下几种。
抗食管癌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就是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皮肤黏膜水疱,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常见的药物有蜈蚣、僵蚕、丹参等。蜈蚣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酶和胆甾醇等,其中活性物质绝大部分为蛋白多肽类,少数为小分子化合物或多糖类。研究表明,蜈蚣毒性主要是由组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及多肽毒素等引起,可引起变态反应、溶血反应、神经毒性、肝肾毒性、过敏性休克和心肌麻痹,并可抑制呼吸中枢。临床应用蜈蚣制剂常量治疗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灼热感、头胀、头晕、面孔潮红。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到4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及血压下降等。另外,抗食管癌中药内的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可直接使人体致敏,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呈敏感状态。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抽搐、神志模糊、昏迷、麻木、眩晕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患者中毒后会出现中枢神经兴奋表现,若药物用量较大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引发室颤。常见的药物有山豆根、附子等。山豆根的有效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所含的苦参碱(含量最高,推测是主要的毒性化学成分)、氧化苦参碱与金雀化碱有类似烟碱样作用,中毒后可致有机磷农药中毒样临床症状,即恶心、呕吐,重者可致肌肉痉挛或全身抽搐,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其中毒的机制主要是:①兴奋迷走神经,表现为出汗、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及肺水肿;②对周围神经的损害,表现为口舌及全身麻木、紧束感,严重者运动失灵;③心脏损害,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
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减退等。王丽哲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药典法定剂量内,细辛、威灵仙、北豆根水煎剂对肾脏功能及组织结构无影响;而以上药物大剂量长期单用可引起肾脏功能及组织结构的改变。部分中药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或溶血反应,而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及肾功能衰竭,如水蛭、蜈蚣等引起患者溶血性反应而损害肾功能,表现为大量血尿。另外,全蝎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蝎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引起肝肾损伤。黄药子的有毒成分为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久服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研究表明,黄药子对肝脏的损害属于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
患者服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表现。常见的药物有北豆根、急性子、水蛭等。其中,北豆根含山豆根碱、汉防己碱等有毒成分。临床出现的肠道反应,多为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反应为食欲减退或嗜睡,少数患者有腹胀、腹痛。严重者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寒、昏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抑制,甚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急性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醇类化合物,长期应用急性子,少数患者出现喉干、恶心、食欲不振等,但减量或停药后可消失。水蛭如用量不当,也会产生毒性。水蛭的中毒量为15~30g,中毒潜伏期为1~4小时,中毒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子宫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剧烈腹痛、血尿、昏迷等。
患者可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如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致上述部位肿胀、疼痛,以及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抗食管癌中药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过敏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蜈蚣含组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因组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可引起溶血反应,故服用本品易出现头昏、乏力、尿呈酱油色等溶血性贫血症状。
半夏因含有β-谷甾醇、挥发油、胆碱等有毒成分,对局部有强烈的毒性,生用或过量使用易引起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窒息。威灵仙含有的原白头翁素具有刺激性,可使皮肤发疱、黏膜充血。
治疗食管癌的黄药子、山慈菇、皂角荚等均属于皂苷类药物。其中黄药子、山慈菇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对局部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引起广泛心脏出血。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中。有文献报道,三七皂苷对大鼠具有心脏毒性作用,皂苷类成分是三七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大剂量的三七总皂苷有可能导致心肌的损伤,从而影响左心室顺应性,改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引起大鼠左室内压和左室压力变化速率下降。因此,大剂量使用三七时应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常用处理方法:对使用有毒中药的患者,用药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对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就诊时应注意询问有无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出现异常应停止服用药物,查明原因,立即就医。患者及医务人员不可过度追求治愈,治疗剂量应循序渐进,有毒类药物避免长时间应用,以免造成毒素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