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敦煌莫高窟于公元366年由乐尊法师最早开凿,后经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时期不断修建,历时千年,现有石窟700余个,是汇聚多种文明的宝库。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是关于整理研究遗存的敦煌医药残卷、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医学内容及医学体系。莫高窟藏经洞(约1049—1054年间封藏)内所藏文献数量众多,涉及内容涵盖了医学理论、诊疗、本草、医方、针灸等诸多方面。其中还涉及以中医学为主的学科群组合,包括中医药学、藏医学、印度医学、西域医学、道医、佛医等。敦煌医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其与“中医”“西医”不是等同概念。作为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出土的医学卷为校正著作疏误和遗漏、复原现代辑佚名著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材料,填补了隋唐前后医学典籍之空白。经专家多次考证,医学残卷中记载的临床病种和处方用药真实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敦煌医学具有地域特色,作为传统医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敦煌医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不仅具有完整、全面的辨治体系,还保存了部分已经失传的经方。对其深入研究,可补充现有的辨治体系,还可促进对现有中医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发掘和研究价值。《辅行诀》传承《汤液经法》经典理论,又综合了儒、道、释思想对作者陶氏的影响及其平素的医药学术成就,最初著述目的即为指导人们服药祛疾以助养生修行,旨在实用。《辅行诀》以五脏五行学说为基础,论述了疾病的治疗规律及方法。特别是其载有内科古经方的主治及配伍方药用药独具一格,五脏辨治理论沿袭经典理论,却不被桎梏,五脏辨治理论把“体-用-化”哲学思维与分析模型引进经典的藏象、五行模型中。这种创新性思维补充了经典的脏腑辨证论治理论内容,同时融入了用五味配五行指导用药方法,自成一体,对推动与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用药法则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现代养生保健、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辨治思维与指导思路。

如何运用新兴多学科的科学理论和前沿技术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对于挖掘中医药宝库、打开钥匙、呈现瑰宝,加深对中医药奥秘的认识,以及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医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其核心目标是在信息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基础上,强调用信息科学与技术促进生物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化学生物信息医学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揭示中医药起效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以阐明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科学内涵的新兴交叉学科,也已成为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支撑学科。基于中医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技术,在科学解读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原理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多家媒体的报道,且相关研究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在系统阐述《辅行诀》独特的“体-用-化”模型结合五脏-五味配伍的五脏证治规律和理论基础上,以脾脏、肺脏病内科方药为例,首先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了敦煌《辅行诀》脾脏、肺脏病方证治优势疾病;继而基于方药证治优势疾病,分别利用传统方剂理论以及“体-用-化”配伍模型分析了脾脏、肺脏病方的化学生物信息学内涵;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脾脏、肺脏病方所含各药味的中药药理学及药味部分成分的化学结构、代表性成分的药理进展。利用大数据分析,一方面尝试探讨各个处方证治优势病种的可能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另一方面阐释了传统方剂理论以及“体-用-化”模型结合五脏-五味配伍的五脏证治法要各自指导方剂配伍、临床证治应用科学性、可行性、互补性的化学生物信息学科学依据。特别是以期在用现代科学解读《辅行诀》“体-用-化”模型结合五脏-五味配伍的五脏证治法要原理、揭开敦煌医学神秘面纱的同时,助推敦煌医学走出经卷、走向临床,服务于人民健康。

本书付梓面世之际,十分感谢教育部敦煌医学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重大疾病与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及甘肃省高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2020C—15)的支持,感谢中西医结合学科、实验室各位老师的支持,以及戚金风、苟丽红、陶金正、姬文京、刘伟等同学在书稿编写、资料整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本书编委会
2022年9月 0qBN2Bh1Q1g8bbYrLb3VsqJtSaO1/9ThLv9Yh+tI87ClyH7Stu3PeqHHB91l/R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