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羲轩桑梓,河岳根源”。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茫茫戈壁滩的深处,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地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敦煌既是东西方国际贸易之重地,也是南来北往多民族交流、交融之所,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沟通的重要区域。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足见敦煌的历史文化意义。创建于4—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兴盛了1000年,不仅承载着古代敦煌的辉煌历史,还封存着隋唐之前中西文化交融、和谐共存的珍贵画卷。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其中所藏的敦煌遗书涉及宗教、医学、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民俗、诗文、游记等各个方面,而且很多书籍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具有极大的价值。医药文献是敦煌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卷子超过100件,内容涉及医经、方药、针灸等各个方面。在众多的医学卷子中,《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存在。《辅行诀》一书具有考据、文献、临床等多方面的价值。开展《辅行诀》等敦煌医学医籍的系统挖掘与研究,对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遵循《辅行诀》五脏证治规律、“体-用-化”理论,首次利用中医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对《辅行诀》五脏证治脾脏、肺脏病方展开了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的科学解读。首先对《辅行诀》脾脏、肺脏病方优势病种研究分析,为《辅行诀》中药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框架;其次分别探求传统方剂理论和《辅行诀》“体-用-化”理论两个体系下脾脏、肺脏病方的化学生物信息学科学依据,一方面是对脾脏、肺脏病方的科学解读,另一方面也通过比较研究,探索两种体系不同之处的实质;之后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角度研究了脾脏、肺脏病方中药药理学及中药成分的结构信息,力图解开《辅行诀》以味成方的科学内涵,也为《辅行诀》理论的临床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研究中,传承是固根,传播是散叶,创新是扩枝发展。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中医的发展,传承固然重要,但用现代的科学语言解读古老的中医理论,不仅让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运用中医,更会为中医广泛传播、走向世界及服务于人民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书作者开展的敦煌医学内科方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对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促进中医药发展很有启发作用。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中医药的文献研究、临床和科研工作都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欣然读之,乐以为序。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国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