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辅行诀》概述

《辅行诀》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书卷,此书五脏方俱全,以五行学说为框架,引入了哲学“体-用-化”模型,融合了陶弘景行医经历与修行思想。其内容别具风格,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五脏辨治思想,并且有严谨的组方用药法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辅行诀》中的五脏辨治理论,发掘其中的辨治特色,可以丰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拓展中医辨治法则,同时可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一、《辅行诀》的作者与相关版本

20世纪,《辅行诀》帛绢原卷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在法国伯希和掠夺性的“敦煌盗宝”过程中,幸被王圆箓暗藏,后张偓南得此卷秘藏,传于张大昌,后不幸损毁,但有张大昌及其弟子等诸多抄本流传于世。依据张大昌回忆,卷子是写在绫子上的,长一丈二三,高尺许,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像。

(一)《辅行诀》作者的考证

《辅行诀》原文卷首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关于《辅行诀》与陶弘景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辅行诀》是由后人根据陶弘景的行医用药规律整理编辑而成,托名陶弘景。因《辅行诀》文中多见“隐居曰”“陶云”“弘景曰”等语,这些表达并非陶弘景自撰书的用语。其成书之后,未在其他后世书籍中出现,《华阳隐居内传》记述了“华阳先生在世所著书十九种一百六十六卷,先生在山所著书十三种五十七卷”,但其中皆无此书,故推断《辅行诀》是后人辑录陶弘景所学而成,为尊崇本师,托名陶弘景。

而钱超尘详细考证了陶弘景的生平,结合他养生修道、精通岐黄、性好著述的特点,认为《辅行诀》是陶弘景参考了《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等书编撰而成的,以教弟子“进修内视之道”。未见于后世之作,或如《南史本传》云:“陶氏所作,共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即《辅行诀》由弟子秘藏,未流传于世。张永文等考证,南北朝梁时陶弘景,晚号华阳隐居,其思想糅合了儒、释、道三家学术精髓,素修身养性,好著书,其著作多冠以“诀”字,《辅行诀》的文笔风格及道家学术思想与陶弘景相近,故认为是陶弘景著《辅行诀》一书。

(二)《辅行诀》的学术传承

《辅行诀》的理论经过了《黄帝内经》《难经》《中藏经》及《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发展完善,辨证指导的论治方法也继承了先贤思想。经考证,《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源,原因有三:①《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思维同源于《黄帝内经》;②《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方药组成均源于《汤液经法》;③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影响极大,亦影响了《辅行诀》。综上,《辅行诀》的学术思想离不开先贤经典,取其精华而成书,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联系五味与五脏,针对五脏的虚实病证,子母同治,补虚泻实。

(三)《辅行诀》名称及相关版本

《辅行诀》一书目前有两个名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和《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前者见于1965年范志良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后者见于1974年张大昌抄本《陶隐居五脏用药法要》(七四年录本)。现多因经典脏腑辨证思想的影响而沿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名。“辅行”有“辅佐、辅助”之意;“诀”字用于书名常见于佛家、道教、医籍等书作,与南北朝时期著书命名之风吻合。

《辅行诀》原卷出土后,辗转数年,为张大昌所得,后原件被毁,之后张大昌将抄写本寄赠中医研究院以供世人研究。由于《辅行诀》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先后访求21个抄本,如张大昌追忆本、范志良抄本、王子旭“甲辰本”、衣之镖抄本等。他们依据这些抄本编辑出版“中研本”《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等书籍,为当代《辅行诀》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辅行诀》的内容及学术价值
(一)《辅行诀》的内容

《辅行诀》是陶弘景晚年隐居山林、养身修道之时所作,内容偏重于疾病的诊治方面,用以指导弟子平素调护身体、辅助修行的书籍。全书围绕着“五脏一体观”思想,引入“体-用-化”哲学模型,认为病归五脏,证分虚实,五味补泻以除病祛疾。该书开篇序文第一段表述了服药祛疾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前提是祛除疾病,故用五味药食以补泻五脏虚实证候。正文有九个篇章,前五章是对肝、心、脾、肺、肾五脏杂病的证候机理分析并制定了遣方用药原则以及针灸治疗措施;其余四章是“五脏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二旦六神大小汤”及“救五脏中恶卒死方”。有学者将原文分为上下两篇,五个部分。上篇:内损杂病(一、五脏杂病;二、五脏误治;三、五脏劳损),下篇:天行中恶(四、外感天行;五、中恶卒死)。

(二)《辅行诀》的学术价值

《辅行诀》作为历史文献,不仅记载了久已失传的经典书籍内容,并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流传下来,也将优秀的中医理论思维继承、发展,为后世的文献及医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历史证据。其作为临床医书,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完整而独特的辨证体系,理法方药一体,具有很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1.《辅行诀》的文献价值

中医古籍大致分两种,包括“医经”和“医方”。前者的代表为《黄帝内经》《难经》,后者以《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为主。《辅行诀》书中提及四部医籍:《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伤寒论》。由此可见,作为医术方书,《辅行诀》的参考文献比较严谨地选择了当时相对成熟且具有权威性的书籍。四部医籍中,现存于世的仅有《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而《桐君采药录》和《汤液经法》已经亡佚。但通过对《辅行诀》的研究,不仅能够补充散佚的文献,还能使之与其他书籍记载进行对照,相互印证其历史真实性,也为重订、复刊古籍提供了可能性。

《辅行诀》在出土之初,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甚至被质疑其真伪性。经过钱超尘、马继兴、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诸多文献学家的研究,最终一致认为《辅行诀》不是伪书,并因为它这种秘密流传、小范围传播的情况,后世未对其进行大量的注释、传抄、增删等改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保存了它的原貌。这对伊尹《汤液经法》、张仲景《伤寒论》等医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辅行诀》的显著贡献是节录了《汤液经法》,收载了其中的部分方剂。书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指出伊尹根据《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撰写了《汤液经法》。同时言,“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即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基础,撰写了《伤寒论》,这就印证了后世诸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称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的说法。如林亿《伤寒论》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吴澄《活人书辨·序》“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而《伤寒论》即古《汤液经》,盖上世遗书,张仲景特编纂云尔”。因此,《辅行诀》将《汤液经法》与《伤寒论》联系起来,同时《汤液经法》是《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共同的参考书目。

2.《辅行诀》“体-用-化”体系的理论价值

《辅行诀》最初著述目的是陶隐居指导弟子服药祛疾以助修行,旨在实用。全书综合了儒、道、释思想对陶氏的影响及其平素的医药学术成就,其中记载的五脏辨治理论沿袭经典理论,却不被桎梏,配合“体-用-化”模型,自成一体。

通过对脏腑辨证论治发展的系统研究,发现诸多医书中脏腑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植于《黄帝内经》,由于各医家不同的学术思想而各有所专,但最终均流传发展至今,成为中医教材中经典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辅行诀》中的五脏辨治思想形成于系统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发展初期,此时中医各种理论学说百家争鸣、各有所长,《辅行诀》的五脏辨治理论与系统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相比仍待继续发展完善,但已初具规模。对于其特殊的流传方式,从一方面来看,阻断了其中相关理论学说继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使其基本保持了著作的原貌,从所载内容可以窥见当时中医学术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陶隐居吸收当时先进理论知识,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使之转换成自身的学术理论,并糅合其他学科知识,著书立说指导养生修道。其中别具一格的五脏辨治理论把“体-用-化”哲学思维引进经典的藏象、五行模型中,这种创新性思维补充了经典的脏腑辨证论治理论内容,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辨治思路。

3.《辅行诀》五脏辨治体系的临床价值

《辅行诀》流传至今,以其独特的“体-用-化”模型结合“五脏-五味配伍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五脏发病的病因病机及组方原则,其五脏辨治理论依据发病症状就能辨别疾病相关脏器,辨证仅有五脏病证,病证仅分虚实两端,用药重视药之五味,用五味补泻调治病证,为临床疾病证型的确定提供了方法。

研究《辅行诀》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全面地认识与继承传统中医药学。同时,其所载的组方理论和60首录自《汤液经法》的古方,为我们解开经方配伍之谜提供了线索,有助于解决传统中医临床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OYDg/YeKD+egt83gTc2pZjA+Ai7WLw/xXGd5KCiQDOhKC2ZayV7qWkgmvtKWOE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