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阳与心肝相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相互作用促进事物发生并推动发展和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及本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防治规律。《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是有机整体,禀阴阳气生,根据其脏腑、经络等,既可划分阴阳,又在其基础上相互联系。心、肝两脏的阴阳属性与其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在推动气血运行方面相互为用 [1]

一、以脏腑功能分阴阳

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在藏象理论中,心肝皆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其性属阴。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以五脏的阴阳属性来看,与肺、肾、脾三脏相对而言,心、肝二脏是五脏中的阳脏,有“牡”脏之称。《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述:“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心居上焦,属火,通夏,而主温通,以阳气为用;肝位中焦,属木,通春,而主升发,肝体藏血为阴,其气类火而体阴用阳。以上皆说明了心肝具有阳的特性,同属阳脏。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就心、肝两脏具体而言,心有“阳中之太阳”,肝有“阴中之少阳”和“阳中之少阳”之称。《灵枢·阴阳系日月》云:“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少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心之阳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流注周身,起营养滋润作用以维持生命活动,被称为人身之“日”“阳中之太阳”;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木以条达为顺,通春为万物始发之季,肝为阳气始发之首,阴气将尽而阳犹未盛,故称之为少阳。

心、肝两脏虽分属太阳、少阳,然以功能分阴阳,心肝在气血方面关系紧密。气为阳,而血属阴,心以阳气为用,温通全身血脉,并助肝有所藏,肝体阴用阳而助心气足、血行通。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即为脏腑之气,心气之推动、肝气之疏泄是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之动力,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心气充沛则行血有力;肝气疏泄而调节脉道中循行之血量,维持血液循行。心、肝两脏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脉而助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肝主疏泄而调畅全身气机,助心气“升已而降”,与心气相互协调配合,推动其血行脉中。

从脏腑分阴阳而言,心肝皆为阴脏;从五脏阴阳属性而言,心肝同属阳脏,从功能分阴阳来说,心肝与气血联系甚密,一为太阳、一为少阳。

二、以经络系统分阴阳

阴阳贯穿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有表里相合的对应关系。《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肝足厥阴之脉……布胸胁,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由此可见,心、肝两经均分布于胸胁,经咽喉连于目系。

《灵枢·经别》载:“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足少阳经别由胆经分出,连通心肝。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起保护心脏的作用,经络学说中,因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表里,故心包络也是属脏,故心肝归经皆为厥阴。手足厥阴交于胸胁部的天池穴,其经气相通而进一步加深心、肝之间的经脉联络。《灵枢·经脉》言:“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此说明肾、肝、肺、心四脏经脉上的贯通。

从经络分阴阳而言,心、肝经皆为阴经,并均分布于胸胁,经咽喉连目系;心包与肝经均属厥阴经并交于胸胁;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的胆经连通心肝;肾、肝、肺、心四脏经脉相互贯通。由此可见,心、肝经脉相连、经气相通是心肝相关的基础,并决定心肝生理上相互为用。 fTjgZTItANb2uLaoIMlcCuhY0rvcN1H5pP64J54t8uzj5MtXgshiqZuEHDiyzD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