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现代中医名家对肝心同病的认识

一、刘渡舟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刘渡舟,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刘老力倡仲景之学,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等书。他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病与肝心相关。亦对胸痹心痛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共分为十法,其中一法为疏肝清热解郁法。故可见心病可从肝论治。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他认为若性格内向,心情抑郁,则使气机郁滞,郁久而化火,百病乃由生,故可见肝病累及心的病证,症见:胸闷或痛,心悸气短,心烦眠差,性情急躁,善太息,伴有头晕耳鸣,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等。治当疏肝清热解郁,方用加味逍遥散:牡丹皮10g,山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煨姜3g,薄荷(后下)3g。临床每见心脏病患者经他医百治无效,经刘老据此脉证施用此方而获良效。刘老指出:“临床当视气病、血病孰轻孰重,用药则随之有所侧重,偏重血分为病者,当归、白芍重用,气分病重者则少用此二味,更加枳壳、木香,或香附、郁金等行气药。”

二、颜正华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颜正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正华认为肝心的生理病理关系密不可分。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存在于许多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生理上肝主疏泄的功能对于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的功能至关重要。心有赖于肝的疏泄,血虽为心所主。但心主血脉尤其是心气对心血的推动作用有赖肝气的疏泄;且肝为藏血之脏,并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因此,只有肝气调达,心气推动正常有力,才能血脉通畅。病理上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血液运行不畅,郁滞不行,则心脉痹阻。因此颜老常于疏肝方中加以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不仅可以防止肝失疏泄导致血脉运行不畅,还可以因血能载气,两者相互为用,通过改善血行可促进肝气的疏泄。

三、邓铁涛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邓铁涛教授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先后提出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痰相关学说等诸多学说,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他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凝聚了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认识。邓铁涛教授亦一直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其临床,取得了显著成效。肝心生理病理关系密不可分。邓老认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及藏血。从生理功能来看,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意志两个方面。临床常见心、肝两脏互传的证候。如心肝血虚证,两脏之血虚证常常互为因果。在神志方面,心所主之“神”与肝所藏之“魂”不可分离。心律失常的发病与肝心相关。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有密切关系。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肝为发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肝主疏泄,体内阳气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若疏泄正常,则脏腑调和,气血运行有序,若疏泄失司,肝木横逆,则脏腑失调,气机逆乱,或横逆,或升腾,逆乱冲心,气机失调,变生郁火、痰浊、瘀血等。诸邪皆可扰乱心神,而发心悸。治疗上大多运用疏肝解郁和补益肝血的方法。

四、朱良春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朱良春,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等。朱老认为心悸应肝心同治。人的情志、血脉同受心、肝两脏的主宰和调节。心脏疾患的心悸、怔忡等症,除本脏致病外,与肝失疏泄密不可分。气滞则血瘀,心脉失畅,怔忡、惊悸作矣。心为君主之官,心安则五脏自趋安和。在治疗心悸时,朱老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太子参,其性不温不凉、不壅不滑,是补气生津之妙品。合欢皮,性味平甘,功擅宁心悦志、解郁安神,与太子参相配伍,对于心气不足、肝郁不达之心悸怔忡可有调肝解郁、两和气阴之效。

五、秦伯未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秦伯未,现代中医学家,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秦伯未尤其重视对《黄帝内经》的钻研,享有“秦内经”之美称。在临床教学和实践中,秦伯未广泛应用《黄帝内经》理论做指导。他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归纳出证治规律。肝心五行关系的相关性。秦伯未将五行生克辨证分为十六种证候,其中木不生火型为肝心虚弱。主证肝血不足可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瞤;心血不足,为心悸、少气、健忘、失眠,进一步出现心慌、脉象细弱结代等。木不生火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其一肝心血虚,即肝血虚不能养心,心血亦虚;其二肝血心气不足,先有肝血虚,继而出现心气虚;其三肝心虚弱,先有肝脏气血虚,而后心血、心阳虚弱。治疗上一般运用补肝养心法和温养心肝法,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和养心汤。

六、颜德馨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颜德馨,中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他长期从事疑难病症的研究,推崇气血学说,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在中医治则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著有《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等,曾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他认为心身疾病中肝心的关系密切。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意识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血液运行,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起重要作用。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致气血乖违、心神失养而出现精神活动异常。所以在情志病辨证中,颜德馨提倡紧紧抓住“心肝”这一中心环节,调畅气机,疏其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逍遥散为其代表方。颜老认为失眠与肝心的关系密切。失眠症尤其是新发实证,多由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痰、火、瘀交结,故导致心神不宁。故治疗时多先从肝论治,同时注重调气血、安心神。

七、任继学对肝心关系的认识

任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曾先后提出肺胀、胆胀、真心痛、脾心痛、厥心痛、时行感冒、虚损性肾衰、急性肾风、慢性肾风等20余种病名及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关于心病从肝论治,他认为理由有二。其一,厥阴司疏泄,少阳主升发,故肝胆有疏理气机之职能。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血行滞涩,血脉不和,则有心痛。其二,肝主藏血、调血,为“凝血之本”,肝伤则血失疏泄,凝血失常,引致血络不畅,心脉受损。眩晕与肝心相关。他认为病位为肾、肝、心、脑。命火有亏,肝乏此火之温煦,肝阳不足,疏泄无力,调血功能阻滞;心乏此火之温煦,心火不足,心阳不振,血行阻滞。故肝心功能失调,气血循行不畅,是生病之源。 x3n/SrPE84IALEKTj+aQ8sg7mIOcCwr4am4MoX1CxwH6w6DjFV0x6UcotXpaBG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